作者丨分析师(证书编号):诸海滨(S0790522080007)
-
航天测控&数仿“小巨人”由特种领域切入民商航天领域,具备稀缺性
星图测控是围绕航天器在轨管理与服务,专业从事航天测控管理、航天数字仿真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024Q1-3公司实现营收1.63亿元(+34.34%),归母净利润0.5亿元(+82.10%)。考虑到
1)下游商业航天&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持续扩张;2)募投项目逐步落地带来业绩增量;3)公司盈利能力与研发实力不断增强
,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87/1.07/1.29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76/0.93/1.13元/股,对应当前股价PE分别为80.1/65.1/53.7倍,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
-
商业航天发展步入黄金期,卫星互联网已成定局,航天测控&数仿需求高增
1)商业航天
:近年来商业航天产业扶持政策不断加码。同时全球航天器研发周期呈缩短趋势;国内火箭重复使用技术不断突破,未来火箭发射成本将持续降低,带动商业航天加速发展。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预计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预计2024年将达2.34万亿元
;
2)卫星互联网
:太空竞争激烈,各国争相布局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根据NSR等机构数据,预计2024年全球在轨卫星将达到8000颗体量。
在轨卫星数量快速增长,通过地面站实现高精度、低成本的航天测控需求迅速扩张。根据欧洲咨询公司数据,预计2026-2030年期间全球地面段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350亿美元。航天数字仿真作为优化航天任务的必备工具。根据智研咨询数,预计2025年我国军用计算机仿真行业市场规模将达280.4亿
。
-
资质体系完善&研发实力强大具备强壁垒,募投项目达产带来新增长
公司具备卫星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及测控装备一体化设计与智能管控等核心技术,研发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国产自主的洞察者系列产品。公司业务发端于航天特种领域,凭借核心技术团队在特种领域多年来高标准交付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务所积累的技术优势,目前已全面拓展至特种领域、民用航天和商业航天领域。行业具备较高资质壁垒,
商业航天测控服务中心项目达产后预计新的增长点
。
收入季节性波动风险、募投项目进展不及预期风险、业务拓展风险
星图测控是围绕航天器在轨管理与服务,专业从事航天测控管理、航天数字仿真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公司
可提供航天领域综合解决方案,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
。基于洞察者系列产品以及积累的各类航天领域核心算法,公司支持航天任务全过程管理,包括设计、规划、测试、发射、运行、应用等各环节,响应包括但不限于轨道设计、星座组网设计、地面站网设计、系统仿真验证、航天器监测与管控、碰撞预警与规避、离轨方案设计、模拟训练、科普教育等各种业务需求,为特种领域、民用航天、商业航天领域客户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软件销售、测控地面系统建设、系统集成等航天综合解决方案。
1.1、 业务:技术开发服务贡献主要营收,测控地面系统建设成为增长点
公司主要产品和服务形态包括:
1)技术开发与服务;2)软件销售;3)测控地面系统建设;4)系统集成。
公司产品服务体系核心为洞察者系列产品,定位于航天测控管理与航天数字仿真领域。
公司洞察者系列产品主要包括洞察者基础平台(洞察者空间信息分析系统)和洞察者应用平台。
1)洞察者基础平台
:系统级航天任务全周期分析软件,利用航天器高精度轨道、姿态、控制计算,测控资源智能筹划与调度,卫星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等核心技术,为航天任务设计、测试、发射、运行和应用提供专业的信息计算分析,并为一体化全功能地面站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是洞察者应用平台和项目开发服务的基础;
2)洞察者应用平台
:根据航天测控管理和航天数字仿真领域需求,在基础平台之上融合各领域业务信息、扩展行业应用打造形成的
业务专属软硬件平台
。
洞察者应用平台包括一体化全功能地面站网建设(天路Space Link)、太空资产管理(天控Space OS)、太空态势感知(天感Space SSA)、航天仿真分析(天仿Space Sim)、航天业务数字化训练(天训Space Train)、太空视景交互(天视Space XR)等航天业务应用平台。
天路(Space Link)应用平台:
由天伺馈、跟踪、信道、基带、智能调度、存储转发、数据交互等组成,集成了高精度轨道预报、智能任务编排、设备智能调度、全系统无人值守与远程监控、测控数据处理与监视等算法,实现对火箭、卫星等航天器的跟踪测量、遥测遥控数据的收发等。
天控(Space OS)应用平台:
针对卫星在轨管理领域的典型业务需求,基于“云计算+微服务”软件架构以及组件式开发方法,设计并实现了集卫星遥测处理、遥控发令、轨道确定与控制、任务规划与调度、健康管理、数据处理、态势展示等多功能为一体的
卫星测控管理应用服务平台
。其与天路应用平台配合,将共同打造公司商业航天一体化测控、管理、服务能力,为用户提供“卫星即服务”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天感(Space SSA)应用平台
:主要针对太空态势感知领域典型需求,采用结构化、组件化设计理念以及并行计算、高精度轨道确定与预报等核心技术,设计并实现了包括外测数据汇集与处理、空间目标发现识别、编目定轨、碰撞预警、陨落预报等多项空间目标感知处理业务功能于一体的
太空态势感知应用平台
,为在轨航天器运行提供了各种太空事件感知预警及轨道编目的分析和数据支撑。
天仿(Space Sim)应用平台:
主要针对航天系统设计与仿真分析领域的典型需求,在洞察者基础平台高精度轨道预报与控制算法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卫星频率轨道设计、星座组网设计、航天装备数字化建模、场景想定编辑、态势推演、系统效能评估、态势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
仿真验证与效能评估应用平台
,为航天系统设计的高精度仿真验证提供技术支撑。
天训(Space Train)应用平台:
主要针对航天系统模拟训练领域的典型需求,围绕训练准备、实施及总结等全流程,设计并实现了训练规划、仿真推演、态势显示、导调控制、训练监控、考核评估、记录回放等模拟训练功能,为太空任务模拟训练提供完整解决方案。
天视(Space XR)应用平台:
主要是针对航天工业设计、航天科普教育等应用领域实际需求,利用MR、VR、AR等扩展现实技术,构建太空视景渲染与交互引擎,设计并实现了空间态势映射、空间目标模型管理、场景编辑、场景推演与展示等多功能为一体的
综合航天工程可视化平台
,通过手势/语音交互、虚拟现实等多种交互方式,提升航天器设计、制造以及科普教育等诸多应用场景的效能。
公司技术开发与服务业务贡献主要营收,2024H1收入占比达88.93%;测控地面系统建设已成为业绩新增长点,2023年收入占比达17.89%。
2021-2023年,公司技术开发与服务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87.59%、87.54%、74.42%。2023年公司开展测控地面系统建设业务,根据用户测控需求,提供地面站设计与建设、测控中心设计与建设等服务,获得销售收入。公司测控地面系统建设业务收入确认主要集中在下半年,呈现一定的季节性特点。
按业务所处行业划分角度,近年来公司在航天测控管理领域营收占比已超过航天数字仿真领域。
2021-2023年,公司在航天测控管理领域营收分别为5085.42万元、9594.73万元(同比+88.67%)、15896.66万元(同比+65.68%),营收占比分别为48.79%、67.82%、69.41%;航天数字仿真领域营收分别为5338.33万元、4551.76万元、7006.85万元,占比分别为51.21%、32.18%、30.59%。2024H1,公司航天测控管理领域实现营收5624.33万元,占比达69.13%;航天数字仿真领域实现营收2511.63万元,占比达30.87%。
按下游客户领域划分角度,近年来公司终端用户中民商领域占比迅速攀升,公司于民商领域开拓取得丰硕成果。
2021-2023年,公司民商领域营收占比分别为3.73%、25.26%、34.81%;特种领域营收占比分别为96.27%、74.74%、65.19%。2024H1,公司民商领域营收占比为12.38%,特种领域收入占比为87.62%。公司在民商领域的经营规模迅速增长,开拓民商领域的业务能力得到不断强化。
航天产业特种领域收入确认主要集中在下半年甚至第四季度、呈现一定的季节性特点。
航天产业特种领域用户受业务类型特点、项目执行规划等影响,普遍存在上半年项目签约或集中开工,下半年进行项目具体实施并验收结算的情形。
近年来公司客户集中度呈下降趋势,不存在向单个客户的销售比例超过总额的 50%或严重依赖于少数客户的情形。
2021-2023年,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合计分别为6,529.15万元、7,271.87万元、8,627.82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62.64%、51.40%、37.67%。近年来特种领域终端用户根据业务需要调整承接其项目的总体单位,同时公司商业航天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客户来源持续丰富,公司前五大客户中存在新增客户情形。
1.2、 财务:预计2024年全年实现营收2.87亿元,归母净利0.83亿元
经初步测算,公司预计2024年全年可实现营业收入28,743万元,同比增长25.50%;归母净利润8,278万元,同比增长32.18%;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母净利润6,017.00,同比增长18.44%。
受益于卫星产业&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持续扩张,近年来公司业绩实现稳步增长。
2021-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04亿元、1.41亿元、2.29亿元,同比增长289.35%、35.71%、61.90%;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35亿元、0.51亿元、0.63亿元,同比增长262.45%、45.62%、23.41%。
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63亿元。同比增长34.34%;归母净利0.5亿元。同比增长82.10%。
近年来,空天信息领域,尤其是卫星相关产业发展迅速,通信、导航、遥感等在轨卫星数量快速增长,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增长迅速,给业内企业带来了大量的商业机会。同时,公司持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逐渐实现相关领域国产突破,综合服务能力持续提升,获得下游用户的认可。行业发展契机与公司竞争实力提升为公司收入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司综合毛利率整体处于稳定水平,其中软件销售业务毛利率最高。
2021-2024Q1-3,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55.20%、56.92%、52.16%、51.98%。
1)软件销售业务:2021-2024H1
,公司软件销售业务毛利率分别为97.51%、89.07%、87.41%、82.19%;
2)技术开发与服务业务:
2021-2024H1,公司技术开发与服务业务毛利率分别为56.69%、57.00%、56.95%、55.31%;
3)系统集成业务:
由于包含较多硬件成本,毛利率较低。2021-2024H1,公司系统集成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1.34%、31.72%、25.95%、25.52%。
公司期间费用率处于相对稳定水平。
2021-2024Q1-3,公司期间费用总额分别为2,198.37万元、4,344.82万元、5,464.85万元、3935.84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1.09%、30.71%、23.86%、24.17%。随着公司收入规模快速增长,组织结构日趋完善、人员规模增长较快,公司期间费用总额呈增加趋势。
1)销售费用率:
2021-2024Q1-3,公司销售费用率分别为2.20%、6.51%、5.86%、6.87%;
2)管理费用率:
2021-2024Q1-3,公司管理费用率分别为4.37%、8.84%、5.90%、6.36%;
3)研发费用率:
2021-2024Q1-3,公司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4.54%、15.47%、12.15%、11.00%。
受毛利率及期间费用率影响,公司净利率处于波动状态,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净利率达30.83%。
2021-2023年,公司净利率为33.43%、35.87%、27.34%。
2.1、 背景:我国商业航天发展步入黄金期,卫星互联网将成时代潮流
2.1.1、 商业航天:政策催化&技术迭代推动行业加速发展,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领域政策加速落地,催化行业需求持续扩张。
作为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航天产业已获得一系列政策鼓励产业发展与落地。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打造商业航天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1月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重点推进未来信息、未来空间等产业发展,涵盖卫星互联网、空天等领域;《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关于印发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的通知》《中国航天助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声明》等政策文件陆续出台,明确推动航天产业创新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开发、统筹规划卫星导航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等多个方面,为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航天产业核心支撑技术能力不断取得突破,全球航天器研发周期呈缩短趋势。
航天器的研发周期是航天任务全周期的重要组成,航天器的研发效率是影响航天任务成本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各技术领域的不断成熟,相较于早期立项的航天器,近年立项的航天器研发周期明显缩短,如长征五号立项于2006年,研发周期为13年,而谷神星立项于2018年,研发周期为2年。
国内火箭重复使用技术不断突破,预期未来火箭发射成本持续降低,将带动商业航天加速发展。
作为航天测控管理和航天数字仿真的重要应用领域,当前商业航天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是火箭运力,建造大运力、低成本的发射火箭,实现火箭重复使用成为行业技术突破的重要方向。近年来,我国火箭重复使用技术快速发展,相关验证试验快速落地,近期标志性事件包括:2023年12月10日,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验证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第二次飞行试验,实现国内首次可复用火箭的复用飞行;2024年1月19日,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垂直返回技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首次飞行试验,对低空低速状态下的火箭垂直回收能力、控制系统与发动机调推性能的匹配性以及火箭垂直回收的制导控制算法进行了验证,我国低成本商业航天取得重大进展。
目前我国商业航天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前景广阔。
据《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航天共实施发射任务67次,共研制发射221个航天器,航天器发射数量相比2021年115个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8.63%,发射次数及航天器发射数量刷新中国最高纪录;2024年,中国航天预计实施100次左右发射任务。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自2017年起年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预计2024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达23,382亿元。
我国已具备商业化、常态化商业航天发射能力,预计未来将充分带动航天测控地面系统建设需求。
长期以来,国内的四大航天发射场,即酒泉、太原、西昌、文昌,其发射任务较为饱和,为商业航天发射预留的发射窗口相对有限,限制了商业航天发射能力。2023年12月,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一号发射工位竣工,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了商业化、常态化的航天发射能力。根据测算,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一、二号工位将各具备年16发发射能力,将显著提升国内商业航天发射增长空间。2023年我国研制发射商业卫星数量已达120颗,以每年发射150颗商业卫星保守估算,预计三年后国内地面站需求近200个、市场前景广阔。
伴随着商业航天快速发展,我国商业运载火箭的发射次数呈攀升态势。
2020年我国商业运载火箭发射次数为5次,2023年我国商业运载火箭发射次数为13次。
国内航天产业日渐繁荣,商业航天发展步入黄金期。
根据央视新闻报道,预计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突破2.3万亿元。据泰伯智库预测,2023年至2028年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将进入发展黄金期。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领域涌现大量新增企业,2022年我国商业航天领域新增企业数量为87844家,2023年新增企业数量为113272家。
依托于政策支持及产业扩张,商业航天行业吸引资本布局,投融资活动较为活跃。
2023年,我国商业航天投资事件共18起,已披露融资金额达87.6亿元。2024年上半年,我国商业航天投资事件共11起,已披露融资金额达44亿元。
2.1.2、 卫星互联网:各国加速布局低轨星座计划,地面设备&卫星服务价值占比高
卫星互联网,即基于卫星通信技术接入互联网,具备覆盖范围广、跨洲际通信时延低、支持大规模灵活通信、建设成本低、可用于应急等特殊场景的优点。
卫星互联网具备实现全覆盖通信的潜力,弥补现有地面互联网网络的覆盖盲点,解决偏远地区以及空中、海上通信盲区的联网需求,弥补数字鸿沟。按照轨道高度划分,通信卫星主要包括LEO(低地球轨道)、MEO(中地球轨道)、GEO(地球静止轨道)、SSO(太阳同步轨道)以及IGSO(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基于不同轨道构建的卫星通信系统,在覆盖范围、系统容量、传输延时、卫星寿命等方面,具有不同特点。其中低轨卫星由于传输时延小、链路损耗低、发射灵活、应用场景丰富、整体制造成本低,非常适合发展卫星互联网业务。
随卫星通信技术不断发展,低轨星座布局成为趋势。
根据NSR、2023中国卫星应用大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预计2024年全球在轨卫星将达到8000颗体量,终端设备与运营收入将增至5000亿元,在线卫星通信终端将增长至400万套。
按用途划分,应用卫星大致可分为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三类。1)通信卫星:
世界上应用最早、最广的卫星之一,通信卫星反射或转发无线电信号,实现卫星通信各地球站之间或地球站与航天器之间的通信;
2)导航卫星:
搭载有遥感传感器,并且可以在太空对地球或者其他星球进行拍摄,从而获取遥感影像的一类卫星;
3)导航卫星:
对地球或外星球所处位置进行方向判读和定位,通过导航卫星,可以得到所处位置在导航系统中的坐标,从而进行定位和引导。
通信、遥感、技术验证类卫星数量维持高位,卫星互联网已成定局。
2023年,全球发射的所有卫星中,通信卫星数量最多,高达2337颗,其中星链卫星占1984颗,一网通信星座卫星132颗,低轨通信星座正在成为现实;遥感卫星236颗。除传统通信、导航领域卫星数量较多以外,科学试验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共计255颗,自2020年起,空天产业关键技术不断进步,人类空间技术验证类卫星每年均维持在高位。2030年后,互联网星座将颠覆现有网络生态,空地、空天双通信将会促进空天生态成型、成熟。
太空资源竞争激烈,各国争相布局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
美国SpaceX公司于2015年提出“Star Link”星链计划,目前计划建造近4.2万颗卫星的超巨型星座;于2022年宣布启动“星盾”计划,定向服务于美国国家安全机构,将从根本上提升美军通信侦察、空间态势感知和天基防御打击能力。英国OneWeb公司于2015年首次提出648颗低轨卫星计划,于2021年向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申请布局6,372颗LEO卫星。美国亚马逊公司Kuiper卫星部署计划于2020年获得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审批,该计划预定了多达92次的发射服务,投入超过100亿美元,部署3,236颗卫星。美国链客(Lynk)公司于2021年宣布5,000颗低轨卫星布局方案,并在2022年9月成为全球第一家获得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颁布的卫星通信商业许可的公司。
在国外竞争对手加快星座建设、我国航天强国战略稳步推进的背景下,国内主流企业也陆续推出了星座建设计划并稳步推进。
我国各类卫星互联网建设稳步开展,为航天产业带来新增、多元的应用领域,带动航天测控管理、航天数字仿真等细分领域市场发展。
卫星互联网已成时代潮流,产业规模有望实现稳步增长。
目前我国正在加快卫星互联网建设。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卫星互联网作为通信基础设施属于国家新基建范畴,卫星互联网被提到国家战略地位;据国际电信联盟(ITU)披露文件,2020年9月我国以“GW”为代号申报了两个低轨卫星星座,共计12,992颗卫星;2021年4月我国组建成立了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星网”),是专门从事卫星互联网设计建设运营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我国规模最大的“GW”万颗卫星互联网星座,计划发射12,992颗卫星。2022年国内卫星互联网产业市场规模为314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2025年国内卫星互联网规模将达447亿元,2021-2025年CAGR达到11%。
地面设备与卫星服务在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中价值量占比高企,且相对稳定。
根据SIA数据,2023年全球卫星互联网总产值位于接近3000亿美元水平,其中地面设备生产制造占比约50%,对应市场规模约1500亿美元;通信、导航、遥感等卫星服务规模占比约40%,对应市场规模约1200亿美元。由于航天产业相对固定,其结构变化极小。
2.2、 航天测控管理:“地面段即服务”,测控地面系统建设有望持续扩张
航天工程一般分为航天器系统、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应用系统五大系统,公司主要位于航天五大系统中的测控系统。
航天五大系统的主要任务职能具有显著区别,相应的主要技术范畴也存在实质性差异。其中测控系统的主要职能为对卫星等航天器进行跟踪、测量、监视和任务控制等。
航天测控作为“航天器的生命线”,在太空竞争趋于白热化背景下重要性日益提升。
航天测控是航天器升空后天地通信的关键链路,发挥天地之间信息传输的“高速路”作用,是航天产业高度专业化的细分领域。航天测控的主要功能是对航天器进行跟踪测量、接收星上遥测数据、发送遥控指令进行航天器的姿态控制与轨道控制等。在各国争夺太空资产趋于白热化的背景下,航天测控已成为航天器应对复杂太空环境、恶劣太空安全形势的关键,是航天器发挥性能、维持寿命的决定性因素。
航天测控基础工作包括三部分:跟踪,遥测和遥控。
其中1)跟踪:跟踪测量航天器,确定其运行轨道;2)遥测:对相隔一定距离的被测对象的待测参数进行检测,并把测得结果传送到接收地点进行记录、显示和处理的活动;3)遥控:依据航天器的工作状态和任务,控制航天器的姿态、运行轨道。
航天测控管理为航天测控提供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持,已成为太空资产降本增效的关键手段&太空竞争的战略高地。
航天测控管理,主要通过提供航天任务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测控管理服务,如卫星测控、轨道确定与控制、碰撞预警与规避,协助航天器运营方提升卫星运行效益、降低运管环节的资源投入,提高航天任务经济效益。
在轨卫星数量快速增长,为航天测控市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0-2023年,全球航天发射次数由114次上升为212次,全球入轨航天器数量由1432个上升为3080个,全球航天发射次数与入轨航天器数量均呈上升趋势。
太空环境日益复杂,通过地面站实现高精度、低成本的航天测控需求增长迅速。
随着全球航天活动逐年升温、太空竞争加剧,在轨卫星、太空碎片快速增长,太空环境日益严峻,给卫星在轨管理带来机遇与挑战,对地面站的密度、功能、效率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欧洲航天局(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统计,截至2024年8月15日,人类已累计成功进行约6,710次火箭发射,将19,160颗卫星送入太空并仍有约13,030颗卫星处于在轨状态,形成了大量太空碎片,其中被空间监视网(Space Surveillance Networks)跟踪收录的太空碎片已达35,940个。
地面段是航天系统的地面组成部分,用于管理航天器,接收、存储、处理和分发卫星有效载荷数据。
地面段主要由地面站(或称地球站)、任务控制中心(或称运营中心)和地面网络构成。地面站为空间段和地面段之间提供无线接口,用于传输与接收遥测、跟踪和指挥(TT&C)数据和有效载荷数据。任务控制中心处理、分析和分发航天器遥测数据,发布指令,向航天器上注数据和升级软件控制中心也可负责配置管理(CM)和数据归档。地面网络用于地面段各部分之间转发数据和进行语音通信。
非静地轨道卫星数量激增,带动地面段服务持续增长。
欧洲咨询公司(Euroconsult)在《2021年地面段市场前景》报告中指出,非静地轨道通信和遥感卫星星座计划的部署和更新换代将带动“地面段即服务”市场快速发展,非静地轨道地面站数量预计将从2020年的不足2000个增长到2030年5000个以上,增幅约2倍。期间预计非静地轨道地面站销售额增长20%,地面站天线数量增长34%。报告预计,2021-2025年全球地面段市场将达到300亿美元规模,2026-2030年期间将达到350亿美元规模,2030年将达到75亿美元。
测控地面系统主要包括航天测控技术方案等软件,以及天线系统、发射机及接收机等硬件组成。
测控地面系统以天线系统、发射机、接收机等硬件为载体,以技术方案及软件为控制中枢。相比于天线系统、发射机等相对成熟的硬件市场,测控技术方案与软件近年来发展迅速、快速迭代,成为地面测控系统发挥效能的关键支撑。
测控地面系统建设业务属重资产投入,项目普遍金额较大。项目实施周期普遍为5-15个月。
2023年公司实现测控地面系统建设业务收入的项目实施周期为5-11个月,整体来看,公司承建的地面站建设周期处于行业正常区间。
公司测控地面系统建设业务收入具备可持续,且主要通过新开拓客户取得。截至2024年9月末,
公司在手订单为28,553.62万元,以技术开发与服务、特种领域等传统业务为主。在业务类型方面,技术开发与服务/软件销售/系统集成等传统业务在手订单21,163.62万元,
测控地面系统建设业务在手订单7,390.00万元;
终端用户类型方面,特种领域在手订单19,309.62万元,民商领域在手订单9,244.00万元;预计收入实现年度分布方面,预计2024年实现10,076.07万元,2025年实现18,477.55万元。
2.3、 航天数字仿真:业内航天任务优化工具,太空竞争突围必然选择
航天数字仿真作为业内优化航天任务方案的必备工具,已成为各国赢得太空战略的必然选择。
航天数字仿真是航天产业在数字仿真方向上的细分领域,基于物理效应模型和(或)采用按飞行器运动学、空气动力学及轨道动力学有关原理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航天任务模拟试验与分析,模拟创建航天器发射入轨、在轨运行及退役离轨等各环节高度仿真的太空环境,为航天任务规划、航天器入轨及在轨运行方案提供验证平台。
根据任务对象不同,航天数字仿真可分为火箭基地发射仿真、卫星轨道运行解决方案以及飞机飞行仿真解决方案。1)火箭发射仿真方案:
集转运、检测、点火发射、进入大气层、二级脱离等所有流程于一身,可提供完整的基于火箭发射的仿真方案和流程仿真,同时支持基地、车载等不同方式的发射仿真;
2)卫星轨道运行解决方案:
可进行多态势下的卫星工作状态模拟。星箭分离后,卫星进入预定轨道运行,并进入稳定的运行周期。在周期内,完成对卫星的各项管理;根据卫星各项参数、实验数据的采集分析,选定卫星轨道运行的数学模型。根据生成的数学模型和二维/三维可视化的结合,展示卫星在轨运行状态;
3)飞机飞行仿真解决方案:
构建包括飞机出库、起飞、飞行、降落等全流程的仿真方案,并叠加三维可视化技术,清晰展示出飞机航线、运行速度等信息,并完成整个飞机飞行流程的仿真。
军用仿真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将带动航天数字仿真市场空间扩大。
根据简氏防务《全球建模与仿真的市场预测报告》,2017年全球仿真军事训练系统市场规模已达130亿美元,并预期10年后此市场规模将达到1216亿美元。其中,预计北美在2016-2025年将在模拟和虚拟训练方面投入606亿美元,亚太地区则预计为426亿美元。根据智研咨询数据,2020年我国军用计算机仿真(软件)行业市场规模约118.52亿元,相对2019年同比增长11.32%;预计2025年行业市场规模将达280.4亿元。
全球航天系统复杂度不断增加,航天数字仿真技术精准度&计算效率不断提高。
伴随世界各国航天产业不断发展,超大规模星座不断涌现,由于星间链路的引入,星座内以及星座间业务与信息交互也更加复杂;同时随着航天系统在特种领域、民用领域以及商用领域的通信、导航、遥感应用逐步走向成熟,航天系统与各应用行业的业务交互更加复杂。传统仿真软件无法支持超大仿真规模,业务方向覆盖有限。为了匹配更加复杂的实际系统,航天数字仿真需要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以提升仿真精准度以及计算效率。
航天测控管理与航天数字仿真行业涉及航天产业上中下游,覆盖航天任务全生命周期。
二者是航天产业与应用软件开发产业交叉的高精尖领域,服务的航天任务复杂多样、技术升级迭代快。随着世界各国加大太空开发投入,太空竞争加剧,用户对于航天测控管理、航天数字仿真的稳定性、精确度、快速响应、成本效益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新的卫星应用场景,尤其是巨型复杂星座的需求,需要将轨道动力学、姿态动力学、控制学等航天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航天测控管理与航天数字仿真行业业内产品或服务定制化程度较高,技术应用与使用场景高度结合,进入门槛较高。
行业下游用户主要来自特种领域、民用航天和商业航天,各领域航天任务目标存在差异、个性化需求较高。业内企业需要根据对用户航天任务需求、卫星应用场景的深度理解,结合自身技术能力,研发符合用户定制化需求的综合解决方案,形成了较高的技术壁垒。
3.1、 资质:公司在特种领域具备完善资质体系,支撑主营业务不断发展
航天测控管理&数字仿真行业具备较高资质壁垒。
公司所处航天测控管理、航天数字仿真行业涉及重大复杂航天任务,其高精密、低容错的特点对于业内企业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资质准入成为业内管理的必要手段。当前,行业涉及特种领域、民用航天、商业航天等三大应用领域。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业内企业需根据各领域的任务需求、特点,取得相应的各类资质。此外,该行业涉及国家大量航天器信息,关系到太空资产安全,相关部门出具的专业资质、专业技术人员配置、设备设施和技术文件、相关质量体系及信息安全制度等是企业从事、拓展业务的必要条件,形成了较高的资质壁垒。
特种领域与民商航天领域存在显著差异,民商航天领域企业进入特种领域面临资质认定标准等多方面壁垒。
特种领域的服务模式、周期以及客户开发等与民用航天、商业航天存在显著差异。民用航天及商业航天领域企业进入特种领域的,面临资质认定标准、相关领域成功案例、人员队伍开发经验等多方面资质壁垒。
特种领域对方案稳定性、相关领域项目开发经营要求较高,民商领域更注重交付效率、投入产出。
特种领域与民商领域技术整体要求存在差异,与特种领域前瞻和预研需求较多不同,民商领域对成本敏感度更高、更聚焦于商业化具体应用。特种领域通过技术优势、过往项目开发经验及合作经历等建立联系的存量与新增客户,以及总体单位等渠道获取商机较多,并且存在特种领域资质准入门槛,民商领域双方主动接洽方式较为普遍、具备通用资质即可开展业务。
公司具备全面完善的资质体系,支撑主营业务不断发展。
公司产品最终用户以特种领域为主,由于特种领域业务的特殊性,下游用户对于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软件证书等资质要求。公司目前所拥有的特种领域相关资质可以满足目前公司特种领域业务的资质要求。
3.2、 研发:国有背景+研发团队高度专业化,逐步实现STK国产替代
公司第一大控股股东为中科星图,中国科学院空天院为实控人。
截至2024年12月23日,中科星图持有公司38,250,000 股,持股比例为 46.36%,为公司的控股股东。根据中科星图公开披露的相关公告文件,中科星图的实际控制人为中国科学院空天院,因此中国科学院空天院为公司实控人。中国科学院空天院拥有20余个国家级/院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已基本形成了空天信息领域高起点、大格局、全链条布局的研究方向,在国内空天信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公司核心技术团队均来自于国家航天测控单位,多次参加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务,承担过国家重大航天项目。
公司核心团队由具有20多年从业经验,经历航天任务工程、前瞻技术研究的行业内优秀的专家团队组成,承担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专项、973专项等重大科研项目,与国内航天企业、相关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截至2024年6月末,公司技术人员数量为166人,占当期期末员工总数的比例为76.15%;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85人,占当期期末员工总数的比例为38.99%。
国有股东背景及核心技术团队的大型国有航天单位研发经历决定了公司具备承担国家战略级航天任务的能力。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及下属子公司在航天测控管理&数字仿真领域已拥有32项已获授权的专利以及189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公司研发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全国产化的洞察者系列产品,依托航天器高精度轨道、姿态、控制计算,测控资源智能筹划与调度,卫星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测控装备一体化设计与智能管控等核心技术,攻克航天动力学高精度算法、多类型测控资源装备调度、巨型星座并行管理、一体化全功能地面站建设等关键难题,引领了国内空间信息分析技术的突破,并正力争逐步实现对国际主流航天分析软件STK的产品替代,已得到特种领域、民用航天、商业航天客户的认可,为国家太空战略资产管理提供了国产化技术支撑。
公司深耕航天测控管理与航天数字仿真领域,通过多年的创新研发、技术积累,形成了航天器高精度轨道、姿态、控制计算,测控资源智能筹划与调度,卫星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测控装备一体化设计与智能管控等核心技术。
依托上述核心技术,公司研发了洞察者系列产品,包括系统级的空间信息分析平台及基于该平台衍生开发的各类应用平台,形成了高度协同的技术体系。
公司核心技术营收占比高企,且处于稳定水平。
2021-2024H1,公司核心技术产品收入分别为0.94亿元、1.31亿元、2.18亿元、0.74亿元,营收占比分别为90.09%、92.91%、95.28%、91.00%。
3.3、 募投:测控地面系统建设计划达产后,预计每年贡献营收0.42亿元
公司拟使用本次募集资金1.91亿元,预计总投资2.35亿元于商业航天测控服务中心及站网建设(一期)项目、基于AI的新一代洞察者软件平台研制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1)商业航天测控服务中心及站网建设(一期)项目:拟在安徽合肥建设商业航天测控服务中心,同时拟在我国西部、东北、南部等地(初步选址)建设地面站网,开展航天器测控及其增值服务。
本项目提供测控服务的管理周期覆盖卫星发射、入轨、在轨运行、退役全生命周期,自建及合作站覆盖范围涵盖我国全境和周边,并逐步将覆盖范围扩展至全球。本项目功能上以商业卫星测控服务为基础,同时提供碰撞预警、轨道控制、建站咨询与服务、地面站托管等增值服务,亦可扩展满足民用、特种领域卫星需求。
项目计划建设期为36个月,在建设期内计划在我国西部、东北、南部设立八座地面站,
其中在第一年建成三座7.3米地面站,第二年建成两座12米地面站,第三年建成三座小口径地面站。本项目可实现包括卫星长管服务、卫星应急服务、早期入轨段和在轨测试段服务、火箭遥测服务、测控软件服务、地面站租赁和托管等七类产品及服务收入。
公司预计项目完全达产后可实现新增年均收入4183万元,新增年均净利润1454.16万元。项目内部收益率为15.27%(税后),投资回收期为7.18年(税后,含建设期)。
①卫星长管服务:指卫星在轨运行时,地面站按轨次提供的测控服务,即卫星长期管理服务,为本项目最主要的收入方式。
目前我国
商业航天在轨卫星数量已经超过350颗
;大部分商业卫星在近地轨道上,绕地球一轨为90分钟,一天将围绕地球转16轨,
每颗近地卫星的测控需求
一般为不低于
4轨/每天
;假设公司在我国商业航天卫星测控
市场占有率达到10%
,则
每月
将产生约350*10%*4*30=
4,200轨的卫星长管服务需求
,随着未来我国商业航天在轨卫星数量快速增长,公司的卫星长管服务需求预计将不低于4,000轨/月。按照
每月4,000轨的卫星长管服务需求
,并按公司目前已签订的类似合同及市场同类产品价格
0.04万元/轨估算单价,每年将产生1,920万元的销售收入
。
②卫星应急服务:价格略高于卫星长管服务。
卫星应急服务指距离跟踪开始时间24小时内客户提出的临时任务轨次需求服务,一般为卫星临时执行特殊应急任务、卫星出现突发情况需要抢救、或原负责测控的地面站出现问题需紧急调用其他地面站等情形时的需求。每颗近地卫星的测控需求一般为不低于4轨/每天,假设
每日一颗卫星即4轨的卫星应急服务需求
,并按公司目前已签订的类似合同及市场同类产品价格
0.05万元/轨估算单价,每年将产生73万元的销售收入。
③早期入轨段和在轨测试段服务:指自卫星发射成功入轨后进行的测控服务,涵盖早期入轨段和在轨测试段阶段。
每颗新发射的卫星都存在早期入轨段和在轨测试段阶段,假设每天1颗星早期入轨段、1颗星在轨测试段的服务需求,即按照
每年730颗*天的服务需求
,并按公司目前已签订的类似合同及市场同类产品价格
1万元/颗*天估算单价,每年将产生730万元的销售收入。
④火箭遥测服务:指卫星发射时对火箭遥测数据提供解释及卫星工况提供监视服务。
每次发射都存在火箭遥测服务需求,假设
每两月一次发射任务的火箭遥测服务需求
,并按市场同类产品价格
20万元/轨估算单价,每年将产生120万元的销售收入。
⑤测控软件服务:指提供给客户使用的测控软件服务。
每个商业卫星测控服务都存在相应的软件服务需求,假设公司
每年提供10套测控软件服务
,并按公司目前已签订的类似合同价格100万元测算,
每年将产生1000万元的销售收入。
⑥地面站租赁服务
:指提供给客户租赁调用地面站的服务。随着未来我国商业航天在轨卫星数量快速增长,市场对地面站的需求亦将同步增长。假设公司
每年提供1次租赁服务
,并按市场同类产品价格
300万元测算,每年将产生300万元的销售收入。
⑦地面站托管服务:指帮客户托管其地面站的服务,地面站的操作、维护、保养需要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市场上部分拥有地面站的公司出于自身经验、人力资源及成本费用的考虑,会把地面站托给专业的测控公司管理。假设公司
每年提供2次托管服务
,并按市场同类产品价格
20万元测算,每年将产生40万元的销售收入。
测控服务中心及站网的逐步建立和运营,助力公司未来稳步发展。
本项目预计销量第一年实现30%,第二年实现50%,第三年实现70%,第四年实现100%,销量实现100%后营业收入每年将达到4183万元。
2)基于AI的新一代洞察者软件平台研制项目:具体研发方向为对洞察者-空间信息分析平台产品进行更新迭代。
公司自主研发的洞察者-空间信息分析平台产品是系统级的航天任务全周期分析软件,为航天任务设计、测试、发射、运行和应用提供专业的信息计算分析,平台支持航天一体化的体系分析与业务系统研发。针对未来空间领域卫星星座规模不断增大,任务范围逐步向深空领域扩展,包含星间链路在内的通导遥星座业务模型及内外交互流程更加复杂,任务管控的智能化需求越来越高,任务分析由当前以时空分析为主转变到时空、通信、导航、遥感、电磁干扰等多维综合分析等发展趋势,本项目将在原有的洞察者系列产品的基础上对现有的产品进行迭代,融入智算、超算模块,进一步提升该产品的智能化处理、大规模并行计算能力,
研发通导遥任务数字卫星仿真模型、基于星间链路通导遥任务一体化智能分析与测运控软件、航天器全生命周期故障智能诊断与健康管理软件、巨型星座电磁频率干扰分析软件、面向太阳系深空探测任务的动力学分析软件等软件产品系列,形成洞察者系列的新一代软件产品。
3)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本项目主要用于改善公司的研发环境。
本项目将通过引进高精度的研发、测试仪器设备和专业的技术研发人才进一步强化公司的研发资源;通过设立研发课题对向特种领域、民用航天、商业航天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专项攻关。本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巩固公司的行业地位,同时为公司业务规模的持续性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