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深圳卫健委
看见、记录、沟通-深圳卫生健康大时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深圳卫健委

觉得“做什么都没意思”的人,可能不是抑郁,而是忽视了这个危机

深圳卫健委  · 公众号  ·  · 2024-09-05 16:54

正文

最近,我在看完一次李诞的直播后,有一个很深的疑问:


“为什么有的人明明很优秀,却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呢?”


▲图源:《低谷医生》


一个网友的投稿在李诞直播间火了,她说:


“感觉自己活成了一个优秀的废物。”


这是一个97年的女生。在很多人眼里,她是个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


就读于美国某知名大学,毕业后靠自己的努力进入了当地有名的咨询公司,收入不菲。


原本女生也觉得自己是优秀的,但看到有学弟学妹也进了这个行业,她觉得自己也就那样。



今年秋天,女生准备去世界著名商学院“沃顿商学院”读MBA。


但听到有人要去哈佛,她就会觉得别人好厉害,自叹不如。


甚至,女生觉得自己的英语已经说得很流利了,还自学了西班牙语,但是听到有人说英语一点口音都没有,甚至还会法语等多种语言,她就觉得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女生给李诞留言:


“我知道我的情况可能没有那么糟糕,只是我27岁了,想想别人,有人找到了人生伴侣,有人创业成功,有人找到了学术目标。我不是凡尔赛,不是羡慕或嫉妒,也不是要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比,但我总有一种「我是谁,我在干嘛,我好废物」的感觉。


这些想法并不影响我的日常生活,多数时候我也努力上进,但真诚希望得到点拨,你会怎么思考这件事?”



对此,李诞认为:她出现了目前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症状—— “意义饥渴症”


简单解释,就是——


  • 做任何事都会过度追求「意义感」,带有极强的目的性;


  • 在外人看来已经足够优秀了,但因为没有找到意义,还是会时不时感到痛苦。



为什么越优秀的人,越容易有“意义饥渴症”?


“意义饥渴症”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如何减少内心深处的“意义饥渴”,轻装上阵?


今天就来和大家好好聊一聊。



01

为什么越优秀的人

越容易有“意义饥渴症”?



相信在大多数人看来,上面提到的那位女生,完全算得上是特别优秀的人了。


但为什么她仍然很内耗,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呢?


这还真不是她“凡尔赛” 。因为从她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猜到,女生从小到大应该一直是个目标感很强的人。


无论是自己设置的目标,还是别人设置的目标,她都能很好地完成。


所以,她一直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奋勇前进,最后也取得了不错的结果。



这时候,问题出现了:


目标一个个实现了,前路突然没人画道了,她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走了。


这时候,女生从小养成的“向优秀的人学习”的习惯,又在内心里升起。


但她也因此陷入了迷茫,因为答案太多了。


谁才是下一个她要学习的人?有人不用挣太多钱就可以活得很开心;有人语言天赋很高;有人旅行经验很丰富......


女生突然发现,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又不可能一下都达到。


自己的人生路虽然走得很好,也挑不出毛病,但是该往哪儿继续走呢?反而迷茫了。


▲图源:《破产姐妹》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优秀的人,也有和这位女生一样的问题。


TA们从小就按照既定的成功框架去走——


好好学习,考个一流的大学;


找个体面的工作,拿高薪;


找个门当户对的对象结婚生子,再按照同样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孩子......


于是很多人到了后面,感觉自己成了“社会工厂”里的零件。


只按部就班地跟着流水线走,不考虑这样做到底适不适合自己,自己喜不喜欢。


感觉学这个有用,就盲目地去学;爸妈觉得这个专业好,就顺从地去读;直到长大后,缺失了对生活的感知力。


长久以往,自我渐渐消失,不停地把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随之而来的便是无法被填满的满足感和无止尽的焦虑感......



李诞曾经说过,自己其中一个遗憾便是没能读到一个好的大学。


但事实上,李诞的学校是国内排名前100的双一流高校,已经吊打了大多数人。


初入职场的李诞为了寻找人生的意义,一直在反复折腾。


他在《南方人物周刊》当记者,在奥美公司写文案,最后写出了那句世俗名言:


“解决人生大困惑最好的办法,就是好好工作、多赚点钱。”


可财务自由后,他又开始焦虑了。


因为他发现很多东西是钱解决不了的,他永远在困惑—— 要怎么走下一步,才能让自己目前的生活有意义?


时隔多年后,李诞才找到了答案——不要太在意自己目前的生活到底有没有意义, 不要去执着于定义某件事的意义。因为这一切行为都是没有必要的。


▲图源:《我的事说来话长》



02

别被“意义饥渴症”

毁了自己的快乐



作家和小畏有过这样一段经历:


过去的4年,他试图恢复跑步的习惯,却一直失败。


为什么呢?


和小畏说,他一开始确实有达成目标,第一天跑了5公里。


但第二天,他就开始犯懒了——想到要跑步,他的内心就充满了倦怠感,因为昨天太累了。


于是,他眼睁睁地看着时间一点点流逝,一股自责的情绪涌上心头,觉得自己好差劲,只坚持了一天就不行了。


过了两天,和小畏又逼自己去跑步,结果跑了一两公里,就开始气喘吁吁,不得不走路。


他一边走,一边自我嫌弃,觉得自己体能太烂了,才跑这么一会儿就不行。


于是,他对自己的厌恶感愈发强烈,到后面干脆放弃,不跑了。


即使不跑,他心中的自我否定依然存在。


于是他开始焦虑内耗,觉得自己连一点小事都无法完成,注定一事无成。



“意义饥渴症”的其中一个症状,就是“目标感太强”。


比如,每天要跑5公里,今天没达成就没有意义,骂自己太菜;


一星期要背2000个单词,没背完就是不够有毅力......


有心理学家说过:


“每个人天生都有自恋属性,我们希望自己是好的、优秀的。于是,我们会本能回避面对自己糟糕的一面。”



大部分患有“意义饥渴症”的人,其实也是完美主义者。


因为潜意识觉得自己是优秀的,所以一件事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满分。


就像开头提到的女生一样,上美国名校,就职顶尖公司,掌握多种语言......每一项经历都无限接近世俗定义的“人生赢家”。


但她仍然觉得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因为自己不是全能的,很多事情都没有别人优秀。


所罗门王在《传道书》里提到:


当人试图使自己成为生命意义的中心时,他对生命意义的寻找就变得更加困惑和难以捉摸。结果就是,他一生结束后仍然没有找到其中意义。


太过于追求一件事的意义,会容易使人焦虑内耗或陷入虚无主义。


▲图源:《公主日记》



03

如何减轻

“意义饥渴”的心理包袱?



你可以试试以下3个方法:


1. 设定小目标,建立与自己的良性关系


有“意义饥渴症”的人,很容易为自己设定过高的目标。


比如刚刚提到的一天跑5公里,一周背2000个单词等等。如果不能坚持下去,就会容易陷入自责中。


我们可以尝试把目标进行详细的拆解,简化成「稍一努力,就能达成」的程度。


比如:


  • 把一天跑5公里简化成一天运动20分钟,不限形式;


  • 一周背2000个单词简化成一天背10个单词,有空就背多一点;


  • 一个月阅读5本书简化成一天看10页书,重点领略文字的魅力。



可能看到这里,你会惊呼:“这会不会太少了?!这样有意义吗?”


先不要管有没有意义,而是想想:


你做这些事的目的,并不是立刻让自己变得优秀,而是建立与自己的良性关系,慢慢养成一个自己感到舒适的习惯,这样才能真正享受其中,感到快乐。


要知道,那些一天跑5公里、一周背2000个单词的人,并不是强迫自己自律,而是因为热爱而养成习惯,最终才变成了所谓的“自律”。


先尝试去热爱,再慢慢变成习惯。后续你会发现,当你开始享受过程,才是做这件事的意义所在。


最后,不要忘了为这些小事庆祝。


因为,当你能为一天运动20分钟而庆祝时,便意味着每次锻炼你感受到的不再是压力,而是「我很棒」的满足感。


这种满足感会滋养人,让人获得更多动力,走得更远。


▲图源:《破产姐妹》


2. 培养一个能支撑自己的兴趣爱好


举一个我身边的例子——朋友蝴蝶患有典型的“意义饥渴症”,她的情况和开头提到的女生差不多,有颜有钱有才华,却还是觉得人生毫无意义。


鉴于此,我劝她培养一个能支撑自己的兴趣爱好。蝴蝶对画画比较感兴趣,于是报了个油画班开始学习画画。


学了半年后,她把其中几幅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挂到二手平台销售,其中一幅画被一个自闭症孩子的妈妈买下。


后来,这位妈妈给蝴蝶留言,说孩子很喜欢她的画,也去报名学画画,现在画得越来越好了,自闭症也得到了改善。


蝴蝶告诉我,她突然感受到了人生的意义所在。


我告诉她,其实画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不管最后画得如何,只要在过程中能感觉到自己被治愈,就已经值得去做。



3. 练习“虚度光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