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博物
《博物》杂志,用最科普的视角,最接地气的方式给你讲述衣食住行,花草鱼虫,风云雷电... ...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博物

你脑子里想的是“一会儿吃什么”这句话or各种吃的?

博物  · 公众号  ·  · 2025-03-12 11:0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人类用语言表达思想已经有几万年历史了,这是我们人类的一个标志,甚至都有人说语言能力是我们与其他动物之间的关键区别。


拉斯维加斯内华达大学的心理学家拉塞尔·赫尔伯特却一直在做一个研究: 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我们脑子里的思考有没有可能不用语言描述呢?



几十年的研究发现, 思考确实可以不用语言。 赫尔伯特的研究表明,有些人没有“内心独白”,或者说不会在头脑中自言自语;也有其他研究表明,人们在处理无词逻辑问题时并不使用大脑的语言区域。


不过前几十年,科学家们一直认为思维与我们造句的能力是交织在一起的。麻省理工学院的神经科学家研究员Evelina Fedorenko表示:“语言的出现其实差不多是为了让我们思考更复杂的想法。”这一观点在20世纪中期得到了很多传奇语言学家的支持,但近年来开始失势。


大脑里真的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想法在“说话”吗?

图源:电影《头脑特工队》


非符号化思考(Unsymbolized thinking)是一种不使用文字的认知过程 ——赫尔伯特的研究团队在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以证实这是一个真实现象后,于2008年在《意识与认知(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杂志上创造了这个词。 指一种不依赖语言、图像或其他符号形式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通常是无意识的,难以用语言精确描述,常见于日常决策、直觉反应或创造性思考中。


不过有个问题是, 人类从一开始就很难识别自己在进行非符号化思考 ,虽然其实经常这样,但不在思考一个具体用语言描述的事儿时,你就不觉得你在思考,比如现在想想待会儿要吃啥,会不会有个食物本身或味道浮现出来了而不是这道菜的名字,不读到这个问题你也不觉得自己脑子里已经想这味道半天了。



研究者们发现, 即使是患有严重语言障碍的人,也具备正常的思维能力 ,这进一步证明了语言和思考并非完全绑定。 他们还分析了语言本身的结构和特点,指出其更像是为了高效信息传递而设计的工具,而非思考的必需品。


一些实验室正在开发更好的方法来观察和测量语言与思维之间的联系。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显微镜等现代技术,研究人员已经可以了解人类大脑的哪些部分对应不同的功能,比如小脑控制平衡和姿势、枕叶处理大部分视觉信号。神经科学家已经能够大概绘制出与长期记忆、空间推理和语言更相关的功能区域。



在大脑功能图谱的指导下,如果语言对思考至关重要,那么当人用逻辑思考来解决问题,大脑中与语言处理相关的区域就会活跃起来。于是研究团队设计实验:让参与者们解决一个没有单词的逻辑问题,比如数独或几何,研究人员在他们解题时用功能磁共振成像仪扫描他们的大脑。结果发现,当参与者解题时,他们大脑中与语言相关的区域并没有亮起来,他们是在“非符号化思考”。


这项研究也表明,语言对人类认知并不是必不可少的,这对于理解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失语症)来说是个特别重要的发现。



来源 | livescience

翻译 | 赵之遇

部分图片 | 图虫创意

微信编辑 | 赵之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