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自己的求职经历,基于知识产权专业,很顺理成章地通过在一个武汉本地一家大所的知产团队实习后,开始了实习并执业。
最初的工作选择没有过多的考虑,主打一个不听家里考公劝诫的叛逆,毅然选择闯荡武汉。
至于为什么很快决定从事律师行业而不去考公,除了叛逆,更重要的是因为认识到自己可能不够聪明,考完司法考试后没有再准备国考之类大考的动力,对于体制内早八晚五的工作模式心生抗拒,人情世故的天赋也比较欠缺。事实上,在后来的一个机关单位改制人员安置顾问工作中,我需要配合起草一些安置方案和公文报告,审稿时领导们的思想高度、观察能力以及文笔能力,让我再次认识到假使运气好能进入体制,也难以有所作为。
2020年由于种种原因,心中萌生了回广东工作的想法。对于目标工作地点,定在了广州或者佛山,而也由于之前工作的累积,对于广佛两地像万慧达、三环、方图这样从事知识产权业务的律所也有朦胧的了解,其中方图正好在佛山,离家很近,也顺理成章成为了我想要冲击进入的律所。
向目标律所直接投简历的方式是非常有诚意的做法,也容易表达出对目标律所的欣赏和进入的决心,但这种方式想了一下,这就像对素未相识的女孩子直接表白的鲁莽,比起凶如潮水的示爱,朋友相互了解再谈恋爱似乎更符合自己一贯做法。对于不熟悉广东市场的“外来人”来说,也需要有更多了解来评估方图与自己相互之间的匹配程度。
于是接下来花了两个星期做了两件事,一是面试佛山本地其他的律所,二是通过公众号、官网、案例库了解方图。
精心的准备总是容易打动人的,顺利进入方图后,也慢慢地获得合伙人们的信任,如今也开始负责律所对外招聘的人事管理。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参加了多场面试,对于毕业生如何选择、面试律所有一些心得和体会。
也许在校时听说过,某某学长学姐毕业后拿了律师执业证后一两年可以买车有买房,一年有几十万收入。虽然这种听闻有可能是真实的,但我更愿意称这种是偶然事件,是小概率事件,其中背后可能是有很好的机遇,或者家里有一定的社会资源,亦或者这个人天赋异禀。
真正清晰的行业理解并不是放大这个行业红利而将一些现实问题抛诸脑后。
对于行业的了解,仅仅通过网络报道或者一些职业辅导课程是很片面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在校期间多去实习不同单位,通过两到三个月的时间,参与到律所工作中,从内部观察是最直观且最深刻的,而且大部分律所面对实习生的筛选会相对宽松,可以体验到不同优秀律所的风格。
假如已经错过了在校的黄金时期,也没有过多时间去寻找工作单位,那不如像我一样,准备好提纲去多面试律所,获取面试机会后多问问,这也很不错且低成本的选择,但这对于真正了解一家律所必然是有差别的,需要有一定的分析辨别能力。
曾收到一份简历,上面写到自己是广撒网式的投简历,很欣赏他的诚实,同时也祝愿他可以尽快找到工作。
对进入一家自己不了解的单位工作,是对自己职业规划极其不负责的行为,很大可能会导致双方产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从而对律师行业失望,甚至会有自我怀疑的不好影响。
想要了解一家律所,或了解某个团队,
可以通过公众号、官网观察它的日常动态,留意一下参加活动类型、获奖类型,甚至去挖一挖负责人是否担任某个领域会长、协会主任的社会背景,是否有比较活跃的社会活动,这大概率会减少踩坑几率。
当然我还有一种方法,就是
检索这个律所或律师的判决书,从案由纠纷、标的额大小、审理法院可以看出他的主要业务类型,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看代理律师,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律师必然是办案主力,可以学习到很多职业技能。
如果你目标律所的主任、合伙人每年仍保持一定数量的办案,那这大大保障了未来有很高的学习空间。
很多律所在面试前会有笔试题目环节,方图正是如此,但很多人只关注到答题是对是错的层面。这环节
除
了专业能力外,更重要的需要观察出面试者的法律思维,而相比法律功底,法律思维更可以体现面试者的可塑性。何为法律思维,这是个抽象概念,虽然这东西存在一定天赋因素,但也可以通过刻意训练培养起来。如果要把它具象化,我认为会包括以下两点:
一 逻辑、表达是否清晰、完整
二 是观点是否有足够的依据
第一点
是为了向别人陈述自己的想法,
第二点
则是让别人信服自己的想法。
曾经在一些笔试题目中很惊喜地看到,答题观点除了法条外,还引用了最高院的案例观点,这无疑会对未曾谋面的面试者产生好感。
答题事实上并无标准的对错答案,就像是对于侵权企业名称的使用,普遍司法判决都会认定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但最高院也有案例认为这种属于商标性使用,构成商标侵权,这关键在于通过何种案件事实切入分析。
假使面试者观点跟面试官的观点有所出入,但这反而激发了面试官对面试者的兴趣,想要迫不及待地与面试者见面。
最后,法学生毕业后涌入律师行业的人数每年增加,每年也有不少刚执业的律师对律师行业表示失望而转行。
职业选择并非儿戏,往往会影响未来人生选择,
以上三点是我认为比较重要的面试方法和建议,愿毕业生们都能找到心仪的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