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EO品牌观察
关注实体商业创新!
51好读  ›  专栏  ›  CEO品牌观察

手工体验新模式,新加坡百恩工坊将“工厂”搬进购物中心

CEO品牌观察  · 公众号  ·  · 2019-03-16 22:00

正文

看新加坡手工皮具店如何打造新式手工零售体验

2018 Jimmy Choo 皮具大师周仰杰参观 中国 皮具展 ,对国内一家手工皮具展柜 夸不绝口 ,大赞其工艺的 精良 ,完全不输爱马仕。

国内手工皮具发展得不长,大部分老师傅接触到这门工艺,是从2010年左右开始。但短短几年间,国内的手工皮具技术日渐纯熟,越来越多手工体验新兴品牌进驻购物中心。

赢商网数据监测显示:2018年度购物中心关注文创品牌TOP50中,书店业态“一马当先”,上榜品牌高达13家; 文创产品品牌紧随其后,上榜11家; DIY手工坊、跨界复合店均上榜9家,占据第三梯队。

今天CEO品牌观察给大家介绍的是,来自新加坡体验式手工皮具店——百恩工坊(Bynd Artisan),2018年他们趁势进军中国,并在上海开出第一家中国门店。


一针一线缝出工匠精神



百恩工坊于2014年在新加坡创立,创始人是一对夫妇。

丈夫关卫贤(James Quan)一直从事了20多年商务礼品设计与供应的工作,妻子曾薇薇(Winnie Chan)则是新加坡70年历史的书本装订公司的第三代领导者,同时兼顾着家族生意的管理。

在2012年,曾薇薇的装订公司决定从新加坡搬迁至马来西亚,很多老工匠们世世代代都生活在新加坡,并不愿意离开家乡。


▲ 上世纪曾薇薇家族的 书本装订公司

就在这时,创始人灵机一动,想到了两全其美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让这些拥有三四十年经验的老工匠们继续弘扬手作艺术,另一方面,让精美的礼品有了独一无二的品牌符号,百恩工坊的雏形就出来了。 一定程度上,百恩工坊的价值依赖于这些年过半百的传统工匠的手艺和经验。

2014年,百恩工坊在新加坡开了第一家店,之后一鼓作气,五年间不疾不徐开出了五家店。而上海店,是百恩工坊的第六家店,也是第一家海外店。

在购物中心中,百恩工坊采用全开放式的布置方式。而在体验感上, 从皮革制品的制作,到挑选自己喜欢的纸张刻字,制作的整个过程不会超过15分钟。

百恩工坊为中国消费者推出了新的产品种类,比如创意设计的钱包、手包、笔记本,此外还创新 了体验方式——现场为消费者提供量身定制服务,包括每张纸、每种皮具、每个不同颜色的绣线的选择。 消费者也可以自行DIY,老工匠们负责指导教学,让顾客从体验者变成制作者。

这些皮革和纸张等原始用料被放在展架上展示,包括物料的颜色、纹理、质感等,顾客现场体验观感和触感的美。用 完整的制作过程赢得顾客的信任。


拒绝电商,坚持实体店体验



新鲜感上,百恩工坊存在一定的优势。

许多人想到精巧的手工皮具制品,第一反应会是日本的品牌。新加坡由于历史原因,受欧美的影响较重,在设计风格上,百恩工坊更偏向于欧美,加上融合了新加坡本土的特色, 形成了“欧美风+南洋工匠技艺”的特点,让内地消费者多了一个风格上选择。

此外,百恩工坊不仅仅是一个销售个性化文具的空间, 同时还创建了一个由工匠和手艺合作者组成的社区。 他们通过在工作室中创造独特的沉浸式体验及与连承志 (Erwin Lian) 等新加坡艺术人才和本土设计师白志玮 (Larry Peh) 进行创意合作。这一模式国内的手工作坊也正在慢慢跟上。

在皮料的选择上,百恩工坊选择的纸张大多是荷兰进口,且只使用森林管理委员会(FSC)认证的纸张,以便将环境的污染降至最小,皮革方面也是意大利进口的环保皮料。

不同于百恩工坊的环保皮料,中国市场使用的皮料主要还是以以下两种为主:1、平价进口皮料;2、网上商城购买马缰革、马具皮等罕见大牌皮料。

受限于进货渠道的稀缺,以及高昂的材料价格,使用环保材料的中国手工品牌还是少之又少。而且 和国内手工品牌主要以线上渠道销售不同,百恩工坊是尽可能避免在线上交易。


据关卫贤介绍,他是有意不让人们在网站上进行订购的,“我更希望人们能进店来看看,接触一下优秀的手艺人。我们更多的是一个体验式的品牌,只有让人们真正摸到我们的东西,闻到我们的纸,看到我们的皮,才会发自内心的说‘这就是我喜欢的’,那个感觉很好。”

国内手工市场生命力渐强


国内形成品牌和规模化的例子不多,这也是国外品牌闯入中国轻易分走客流的原因。但随着“体验式消费”升级,国内也出现不少佼佼者。

例如专做欧式风格的品牌“聚变”,目前已进入了手工流水线的生产,在价格方面可比肩一二线奢侈品;

主打高端定制,以精良手工技艺为主要卖点的“尘埃”;

成立20年,在全国各地拥有600多家专卖店的“半坡饰族”......

目前美式、日式的植鞣皮具依然是国内消费者的挚爱,比较出名的有在植鞣素面材料方面做出彩的纯日式风品牌“沈哥”。

在手工皮具行业他们闯出了名堂,但绝大多数品牌仍然是投石入水,不起浪花。 CEO品牌观察记者采访了国内一些手工工作室, 发现大部分手工皮具店仍以工作室模式为主。 广州南浦一家手工皮具工作室,为了节省成本,甚至将流水线工厂和设计工作室设立在一起,设计师傅推开门,便能直接和工厂打板的师傅交流。

“材料成本高、宣传成本高、客户群体小,大多数工作室难以为继,很多都是靠情怀在撑着,能将门店开到外省已经很不错了。”一位工作室的手工师傅向记者说道。

如今手作门店因具有超强体验感深受文艺青年欢迎,也成为众多购物中心提升整体调性、满足不同精神层次的消费者需求的一大利器,从而增加商业的卖点和吸引力。

但这类型的品牌店对城市 经济水平、消费意识及消费能力 都要求较高,因而开店速度较慢,仍主要在发展水平较高城市进行拓展。

不过, 这类以手作体验+零售并驾齐驱的文创盈利模式,也是未来消费领域必然的趋势, 虽诸如百恩工坊等手作品牌属于小众领域,但只要品牌保持感品质、设计感,并且不断创新打造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复合型体验空间,一定会为品牌活力持续注入“新血液”。



本文为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告知

作者 | 绘景   图片 | 互联网

添加小编微信:xdskefu  加入实名品牌交流群

「 每日热文推荐 」

点击下方图片,可直接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