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尽在“真选”,欢迎关注~
7月暑假中的印第安纳的罗斯霍曼理工学院,大部分场所都是空荡荡的,但也有一些地方会格外热闹。
餐厅里,有学生们三两围坐,桌子上一边是咖啡,一边是则是纸笔,他们在热火朝天地讨论着些什么。宿舍底楼的小教室,有的时候和课堂的感觉很像,有人在台上讲,有人在台下思索,而有的时候又很像在做游戏,大家簇拥在一起,手舞足蹈。
再仔细观察一下的话会发现,这些学生大多都是亚裔面孔,而大家谈论的话题——无论是在餐厅,还是看上去在整活的小教室里——
都和数学有关
。
如火如荼进行的,其实是数学方向全球最顶尖的项目之一的:
罗斯数学营
(Ross Mathematics Program)。它在美国有两个营地--
-
一处在印第安纳州的罗斯霍曼理工学院
-
另外一处在俄亥俄州
(原本还有一个亚洲营,但这两年取消了。)
为期6周的ROSS是美国含金量最高的夏校之一,它与“PROMYS”和“SUMAC”并称三大美国顶尖数学训练营。
ROSS也是名校有利的敲门砖之一。根据往年的一期统计,参加ROSS的76名学生,40%录取了Top20大学,60%录取了Top30,尤其芝大录取了11名。
硬核提升背景履历的另一面,意味着ROSS足以比肩名校的高门槛,录取率常年在个位数。
根据官网的信息,去年,ROSS的录取率大概是15%。
什么样的天才才有机会去ROSS?在那里又是怎么样的体验?今天的文章我们采访了几位刚刚从ROSS数学营归来的同学来聊一聊。
1200人
申请进90人,
就读于深国交的C同学,即将升入A2年级。他在去年和今年两度去到ROSS——去年以学生(first-year student)身份参加,今年以“小辅导员”身份(junior counselor/peer mentor)回归。
据C同学所知,今年有1200名申请者,最终ROSS录取了90人,录取率为7.5%。
是不是能跻身数学营的,都是大神一般的存在呢?C同学的回答有些出乎意料:
ROSS是一个关于数论的数学营,旨在构建学生对数字的理解,它是从很基础的部分开始讲起的,但是会延展和加深。不同知识储备的同学都可以在同一个起跑线起跑,但发令枪响后的表现,就纯看个人了。
ROSS中当然有大神一般的存在。根据这两年C同学的观察,他们大多是走美高体系的学生,其中又以亚裔为主。从2024年的合照中,也可以看出亚洲面孔的存在感拉满。
令C同学印象深刻的,是今年的一位10年级华裔同学。他从小就把竞赛当刷怪一样打,修炼成了距美国集训队差1分的水平。来到ROSS的时候,已经懂了很多大学的数学知识。
数学营里,学生都要做一套叫作problem set的习题集,一共27套。大部分学生到最后,完成的进度都不会过半,而这名同学完成了20个。
需要指出的是,problem set并无法严格衡量数学水平,只是一种参考,因为负责打分的counselor的习惯会直接决定set的进度。
有的看一眼,思路大致对就给过,学生得以立即推进下一个set,有的很严谨,要看个三四天,最后还不一定让过。
C同学当年的counselor就是出了名的严格,他最后完成了7个set。
也有一些同学,在数学上并没有表现出很强的即战力,在课堂上面对稍微复杂一点的题目会面露难色。但毋庸置疑的是,他们也是数学的好苗子,一点就通。数学营中一位14岁的印度女孩,最初表现出过茫然,但后来也能解开比较难的题目了。
ROSS的学生,普遍悟性很高。这和它的筛选过程有很大的关系。用C同学的话来说,ROSS考察的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是不是能表现出persistence。
申请时面对的数学题目是“开放性”的,并没有所谓完美的答案。要解答到哪一步,以及过程是怎么样,完全是看个人的。
有一些懂很多竞赛知识的同学,跳着步骤解题,省略了一些觉得显而易见的过程,几个小时就答完了。很多这样的同学,最后都没能被ROSS录取。
去年申请ROSS,面对三道数学题,C同学写了40多页——
申请的文书,也从各种琐碎的角度,来考察你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在面对这门学科。
ROSS现在的申请页面上,short essays部分的第一块,问的就是学生的热情——还特别注明“没有字数限制”。后面还包括了和“社区”“合作”“个人背景”“未来目标”等问题。
C同学回答各种问题洋洋洒洒写了4000字。回忆与数学结缘的personal statement,他写道--
小时候对数学的认知是“感性的”,比如觉得奇数3很“丑”,而2和8这样的偶数,给人一种“完美”的感觉。看体育新闻,看到NBA球员的场均得分,引起他关注的不是分数的高低,同样是这个分数是丑还是美。后来,他才对数学有了更理性的认知和接触。
“我还挺庆幸有这种比较个人化的经历”。他说。
ROSS
,“卷”的方式有很多种,
不一定要做题
ROSS并没有规定学生必须完成多少set,因此,做题家的画风并不多见。
按照C同学的估计,自己已经是在题目上投入比较多的了,一天会做上四五个小时,但即使如此,也没熬夜刷题。他睡得比较晚,大概要到半夜1点,但那也是在忙其他的事情,比如申请文书。
这也并不是说整个过程就风轻云淡了。前面提到,C同学的counselor非常严格。C同学也备受折磨:其他同学都在做第三第四个set的时候,他还卡在第一个……
他因此做了一个引起轰动的事情:交了一份80页的作业。
他在作业里抄了一个完整的构建算数体系的公理,以达到严谨。他寻思:都80页了,还是既定的公理,counselor不可能全看,这下我总能先过一关了吧。没想到,counselor花了三四天时间看完,还指出了一些问题,又没让过。不过,这件事情也解开了他的心结:counselor不是针对他,而是真的严谨。
如果说做题是一种卷,那么在数学营中,这只是低阶的。在ROSS,数学活动可以是不间断的。换句话说,要是想投入的话,也是可以连轴转的。
上午是主课lecture和family time(family由学生、counselor和junior counselor构成,会一起完成小组作业)。这是所有学生都需要参加的。
从下午开始,就是各种供学生选修的内容了。一些本地的大学教授,会来教一些大学的进阶课程。另外,就如开头提到的那样,很多counselor也会开设五花八门的课程,可能是严肃的,也可能是整活的。
今年,C同学作为junior counselor的family中,有一个同学只做了2个set,但却是所有同学眼里的明星。
因为他去了所有的lecture,台上讲得有多快,他在台下用LaTex记笔记就有多快。笔记记了上百页,还分享给了ROSS所有的同学。
他虽然只做了两个set,但那是因为他觉得set太无聊了。很多时间他都花在了教别人怎么做set上。
这么来看,要在ROSS过得如何,主观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
基于亲身的经历和观察,C同学有一条特别建议,可以给希望去ROSS的中国学生做参考:
相比于刷题,ROSS其实更强调一种社区的营造和参与感。
单纯地抱着能帮助申请(大学)的目的去ROSS,可能不是一个很好的决定。你在ROSS能过得多开心,很取决于你是否愿意积极投入到这个community中。如果你比较内向,不是很喜欢和美国人讲话,那可能过得就很没意思,失去体验很多ROSS有代表性地方的机会。
竞赛能有多大作用?
一个学霸的迷茫
在采访C同学之前,我先问了他数学相关的成绩。他以一种平淡的方式,说出了可以羡煞他人的成绩:
参加过两次AMC/12,都跻身了AIME,最高有过13分;BMO,打到round 2,40分满分,拿了25;还有个全校第一的奖……
我以为他是谦虚,毕竟AIME能到7分就已经很厉害了。不过,他后面又补充了一句,我才意识到他平常语气背后其实是有无奈的:
感觉这些竞赛都没啥用,因为无法参加USAMO,就无法挑战做更难的证明题,也就无法把从很难的数竞书中学到的知识展现出来。
和他细聊了之后,逐渐明白了个中原委--
参加AMC的中国学生人数,从2007年首次引入时的2000名暴增到了超过5万,且参赛报名人数还在以每年20%-25%的增幅增长。竞赛的含金量在美国招生官眼里其实是在下降的。
不像在美高读书的学生/国际学生,还可以进一步角逐美国集训队的资格。换句话说,能达到的上限一开始就被焊死了,这不是能凭借努力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