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应用写作也是创意写作的一部分,却一直不被高校所重视或者忽视“创意”,只重“应用”。该篇文章将创意写作与问题规范巧妙结合,重点讲述“学术评论”,让我们换一个角度去学习创意写作。
学术评论指的是针对某一对象,如现实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事件或人们关心的重要问题,历史上的某种文化或社会现象,乃至于一件艺术品、一部电影、一条法律条文等所作的评议性质的文章。相对于一般性质的杂文,它更具有
专业和学术性质
,常见的报纸上社会评论、影评、书评等,都属于这一类。相对于更专业的学术论文,它可以适当个性化、风格化,不过一篇严谨的学术评论也可以是一篇学术论文。但与充满诗性的散文相比,学术评论以表达观点而非抒发感情为主要目的。
(一)短小精悍
相对于规范、完整的学术论文,学术评论文章普遍比较短小精悍,甚至可以只有几百字,文章集中议论某一个主题,针对性较强。
(二)风格多样
学术评论文章风格多样,可以是严谨缜密的,如文艺评论、评传;可以是活泼生动、感性、挥洒自如的,如学术随笔、点评;可以是缜密、严肃、具有批判性或者指导性的,如社会评论。
(三)行文自由
与专业性强、格式严谨、态度中立的专业性论文相比,评论文章的写作对象更加生活化、大众化;在引用的时候多用转述;写作时立场鲜明甚至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风格化、个性化也可以被接受。
(一)从生活中积累材料,发现问题,“知行合一”
首先是长期积累。对于写作者来说,广泛地接触新闻时政、阅读中外文报刊、熟读文史哲博通类书目以及本学科的经典原著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大量的阅读能够不断带来灵感和新的思考问题的角度。
其次是
随时随地的观察与思考
。观察可以让作者把脑中的知识和现实结合起来,思考则会使研究者对所掌握的知识产生更深刻的认识,把它们深化在记忆当中,变成可以信手拈来使用的东西。
最后,“知行合一”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这里笔者有两个建议:一是要善于把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与现实中所面对的社会现象结合起来,
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和理解这些社会现象,并加以思考,获得新的感悟
。
二是以社会实践印证书本知识,
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思考
,
甚至可以成为某一项研究的动机,社科类的研究尤其如此。比如当下的很多农民、农村问题研究,都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实现的。
(二)观点鲜明,围绕核心论点巧设标题
学术评论一般观点鲜明,通常情况下以自己的评论对象、文章的核心观点、写作的态度作为标题,如“手写字的意义”“生死不渝的小产权”“劳工涨薪,路在何方”;也可以标新立异,设置悬念,吊起读者的胃口,引起读者好奇心,如“中国故事需要靠美国了吗?——从李安获奥斯卡奖说起”。但无论是哪种风格,拟定的文章标题都应是
简练、达意
的。
(三)多样、有效的
论证
在论证方面,相对于学术论文,学术评论的
论证方法更为多样、自由灵活
,并且论证往往是伴随着议论同时出现的。
在这里,我们具体展示一些评论文章的议论方法。
当我们对某一观点提出反驳性意见时,需要
对所反驳的意见也进行一些介绍,以使我们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如:
有人认为,提倡汉字手写,影响工作的效率。但是笔者认为……
那么,是如何影响工作效率的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影响?
解释一下反对意见背后的理由并表述反方的论证,会使自己的观点更有力,并能表现你的思考过程。
因此我们可以改为:
有人认为,提倡汉字手写,影响工作的效率。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担忧主要来源于快节奏的工作者,对于他们来说,手写比打字速度慢得多,因此会影响工作效率——一份文案本来只需要一个小时就能编辑完成,而如果是手写的,可能需要两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而且不便于修改。这样的担心是很实际的,而事实上……
这样一来,反对意见就非常明显了,你也可以接下去反驳他们。例如,你可以陈述手写的文化意义,并说明,我们提倡手写,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汉字书写能力,保持我们文化传承的品质,因此并不纠结于你是否使用手写进行每一项书写活动。
评论文章的论证需要对评论对象做
多方面的、探究性的
思考。比如对于“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将会挑战人类社会的伦理”这一命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做是非判断,而需要对具体的论证做进一步的研究。
例如:生物技术在哪些方面影响了人类生命的正常进程,人类技术是否影响了生命的正常循环?克隆技术应用于人类会带来怎样的后果?社会伦理的变迁有着怎样的尺度?对于生物科技对生命的影响,人们可以接受到什么程度?或许我们也可以进一步以“整形”为案例,陈述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正面影响。
任何论证都要有
可靠的前提、清晰的思路、具体简明的措辞
作为基础,并在论证过程中依靠
具体的实例、实际的内容
,避免使用充满激情的抒情性话语。比如,下面一段话:
中国的许多引以为豪的民间艺术都被湮灭了,这是多么不光彩的事情!为了使民间文化传承下去,中国必须将民间艺术扶植起来!
这段论证针对有些民间艺术消失的情况,主张中国的民间艺术必须得到传承。但是这段论证缺少足够的证据去说明民间艺术消失的情况,也没有以足够的证据说明中国应该将民间艺术扶植起来这一结论。这段话集中了感情强烈的词语,而没有任何实际有效的例子。民间艺术的湮灭是由于中国做了某些“不光彩”的事情吗?提出“为了传承”,仿佛“不扶植”就是“不传承”了,实际上是将“民间艺术”与“中国”对立地联系起来。这样的联系对于结论毫无说服力。
实际上,民间艺术有相当一部分仍然保持着生命力。一部分民间艺术的湮灭除了受政府的因素影响,也受到了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除了当下这个年代之外,在历史上,民间艺术也有自然消亡的记录。这几个方面都是民间艺术消亡的原因。这段论证的问题在于作者试图以语言的感召力来解决问题,结果当然是无益于文章的写作的。
重视“历史性”,一是要求我们
秉持历史的态度
,因为每一个社会状况、历史事件、经济现象、军事行动、法律条文、艺术潮流、科学成果等的发生和出现都不能脱离于它所产生的历史环境。当我们议论一种事物、现象时,应追溯到它的历史渊源、发生的社会背景,才能全面地发现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造成的后果,并拨开迷雾,看清楚事件的本质。正本清源之后,我们便能够确定写作的立场和态度,厘清所评论现象的来龙去脉。
二是当把写作对象放到历史中去思考的时候,
我们也要做出纵向的联系,分析事件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或分析与其他相关社会现象、社会事件的区别与联系,
从而阐明立场、表达观点,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下一段文字即通过正本清源的论述,还原了1942年河南饥荒事件的历史真相:
“战争”“铁路”才是解读1942年河南饥荒的关键词。在这一时期,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救灾动员能力与动机,新闻媒体与信息的传播自由度,甚至造成灾荒的自然因素都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因此,现在有些作品、媒体动辄引用的制度性因素,并不能解释为何在这一时期,几乎在同一地区发生的多次灾荒造成的后果却如此不同。它们只是一种简单化且不切实际的解释,甚至有些是人云亦云、互相传抄、以讹传讹的夸大、歪曲与虚构,却缺乏对这些灾荒背景与事件更深入而详尽的分析。
这篇文章以历史事件为评论对象,是一篇在
资料分析基础
上形成的评论文章。在前文(未节选部分),文章已通过对历史记录条分缕析的整理,将饥荒事件与当时中国的重大社会事件、政治事件联系起来;在文章最后(节选文字)总结性地阐述了1942年河南饥荒的真正影响因素,并非以往媒体所持的“制度原因”。
数据往往给我们的论文提供可信、有力的论据,在调查报告类论文的撰写中,尤其如此。但对于评论文章而言,某些情况下,并不需要过于精确的数字——这样反而显得更不可靠。比如这样的句子:“这个食堂一周要消耗1392个一次性饭盒,因此我们应当提倡使用可循环使用的餐具。”
实际上,食堂消耗一次性饭盒这种塑料制品是对环境的一种污染,但是没有人知道一个食堂每周到底能够消耗掉多少个一次性饭盒。
这里精确的数字夸大了证据的权威性,反而取得了适得其反的效果,令人怀疑这个数字是否真实。
评论文章中用于论证的例子我们要进行筛选——尽量使用
有代表性、有说服力
的例子,或者是选择某一事例对于我们的文章来说更加有利的一面来作为论证的材料。
毋庸置疑,我们首先要保证所选用事例的
真实性
,其次要了解
事例与观点之间的关系
。这里以下面一段文字来说明事例与观点之间的关系:
我偶然读到一封前人的信,信中说日本的山本玄绛禅师在龙泽寺讲经,说:“一切诸经,皆不过是敲门砖,是要敲开门,唤出其中的人来,此人即是你自己。”
这段话可以有非常多面的解释。我则想借它来说明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读者的角色与经典一样重要。阅读古往今来的经典,除了应当虔敬地学习它的道理、它的论题、它的词采,还要与之进行一种密切的对话。对话的对象可以是永恒的真理,也可能是其他的东西。
无论如何,在与经典密切对话的过程中,读者不断地“生发”出对自己所关怀的问题具有新意义的东西来。经典之所以历久不衰,往往是提供了对话与创造的丰富资源。阅读经典一方面是要“照着讲”,另一方面也要“接着讲”(冯友兰)。不管“照着讲”或“接着讲”,最后“是要敲开门,唤出其中的人来,此人即是你自己”。
在这个例子中,作者所引用的玄绛禅师的话并不是仅仅针对作者所评论的阅读经典而发出的,但在作者的引用和阐述下,禅师的话语有力地佐证了作者的观点:经典文本里面包含永恒的话题,我们阅读经典,可以不断地生发出与自己的关怀相关的、新的意义,我们阅读经典,因为经典是永恒的资源。
(四)完整的结构
在规划学术评论文章的结构时,应注意两个要素:
逻辑与思辨
。
评论文章结构多样,常见的包括
并列式、递进式、总(引论)—分(阐述)—总(归纳)式
。这几种结构并不矛盾,它们可能穿插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之中。
我们选择了一种文章结构,实际上反映的是我们进行思考的逻辑方式,所以当我们遵循一定的逻辑将所准备的材料和观点有序地安排在文章里,文章的条理自然就清晰了。
思辨的方法是在议论文写作中被最广泛运用的一种方法,思辨即要求我们在写作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其基础仍然在于作者的逻辑性思考。
不论我们的文章是对哪一方面的评论,我们的行文都应符合人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框架,也就是说,
文章的论点论据的结构要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这需要我们在论点、论证的布局之前,就进行充分的逻辑思考,让论文变得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