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点击上方“孤岛繁星LoneIsland”以关注我们
2010年初,臭名昭著的“联合公民案”(Citizens United v. FEC)在最高法院宣判。最高法院以5-4判决政府不得限制企业、非营利组织等独立作出的竞选支出,认为这些限制违反了第一修正案。
与大多数共和党人不同,来自亚利桑那州的共和党参议员约翰·麦凯恩对联合公民案的判决大失所望。在判决作出后不久,他就在参议院发言时表示:“总有一天,当人们看到公司和工会的巨额资金流入竞选时,会爆发强烈地反击。”几年以后,他依然对这一判决耿耿于怀,在多个场合称其为“最糟糕的最高法院判决”。
毕竟,“联合公民案”让麦凯恩十几年来在竞选资金改革方面的努力,几乎付诸东流。
今天,麦凯恩以正直和坚守原则闻名,竞选资金监管也是他长期奋斗的一项重要事业,以至于有人认为竞选资金监管而非国防外交才是麦凯恩政治生涯的主要遗产。但在三十年前,麦凯恩的形象却完全相反:不仅没有为竞选资金改革摇旗呐喊,还卷入了一场重大的政治腐败丑闻。
八十年代中,富商查尔斯·基廷(Charles Keating)拥有一家名为“林肯储贷协会”的金融机构。当时,美国的几百家储贷协会利用监管漏洞,大幅进行风险极高的投资,并最终引发了美国储贷危机。在此过程中,监管机构已经发现了储贷协会的风险,并作出规定:储贷协会进行的“直接投资”不能超过总资产的百分之十。
基廷拥有的林肯储贷协会当时已经问题重重,因过去的高危投资活动而积累了巨额债务,且面临联邦住宅贷款银行理事会(FHLBB)的调查。1986年底,调查表明林肯储贷协会有1.35亿美元的亏损没有上报,投资的数额也超过监管上限6亿美元。政府似乎很快就要开始采取处罚措施。
这时,基廷想到了政治腐败。他和麦凯恩于1981年在一次海军晚宴上相识,二人随即成为好友。从麦凯恩1983年第一次当选众议员开始,基廷就多次向他捐款或为他的竞选筹集资金。到了1987年麦凯恩成为参议员时,他已经从基廷那里总共得到了112,000美元的竞选资金。
当林肯储贷协会面临迫在眉睫的处罚时,基廷想到了麦凯恩。他找到麦凯恩以及另外四个他同样给过资金的参议员,要求他们向监管机构施压,阻挠政府接管林肯储贷协会的可能。这五个参议员后来就被称为“基廷五人”(Keating Five)。
实际上,在“基廷五人”中,麦凯恩是态度最为犹豫的一个。最初,“基廷五人”中出力最积极的丹尼斯·德孔西尼就叫麦凯恩和他一起去旧金山和监管机构见面。麦凯恩拒绝了。后来,基廷与五名参议员见面商讨时,麦凯恩也踟蹰不前,以至于连基廷都忍不住说麦凯恩“胆小如鼠”。
后来,五名参议员与监管机构人员再次会面。麦凯恩在会面开头就先说了很谨慎的一段话,表示自己“不希望我们的对话有任何不合适的地方”。当时一同与会的联邦储贷保险公司副主席威廉·布莱克后来回忆道:“麦凯恩当时就像哈姆雷特,一直犹豫不决,纠结着应当怎么做。”
尽管麦凯恩似乎十分不情愿,但五名参议员毕竟对监管人员形成了一定压力。林肯储贷协会在接下来的两年间也一直没有遭到政府接管。直到1989年,储贷协会行业大规模爆雷,美国储贷危机愈演愈烈,林肯也未能幸免。林肯爆雷导致超过两万客户失去了毕生积蓄,基廷五人向监管机构施加不当影响一事也被媒体曝光。五人接受了参议院道德委员会的调查。最终,委员会判定麦凯恩并未做出不当行为,但同时也批评他在此事中“缺乏判断力”。
在麦凯恩此后的政治生涯中,他始终不愿过多提及基廷五人案。他有一次曾说过:“我可以跟你争得面红耳赤,但我依然坚持认为我在那些会面中没有做什么错事。严格意义上说这是没错的。但我的确觉得我本就不应该参与那次会面。”但除此之外,他也不愿更深入讨论本案的细节。
麦凯恩还说过,基廷五人案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个星号”。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政治对手们没能把这星号变成句号。虽然麦凯恩是基廷五人中出力较小的一个,但媒体上依然有题为《约翰·麦凯恩:基廷五人中的最恶者》这样的文章。不过无论怎样,麦凯恩还是撑过了这场丑闻,1992年成功连任了参议员。
虽然他不愿提及基廷五人案,但毫无疑问的是,这场丑闻深深地刺激了麦凯恩。他认为,卷入“基廷五人案”是自己人生中最大的错误。他从本案中看到了竞选资金监管存在漏洞所导致的严重危害。于是,此后的他逐渐开始为竞选资金监管问题奔走呼号。
当时,竞选资金监管中的最大问题是有两个。一是“软钱”,指用于州和地方等非联邦选举的竞选资金。当时的法律对软钱的使用限制较小。关键在于,一笔软钱一样也可以通过选民动员等各种方式来影响联邦选举,所以软钱成为联邦竞选资金监管的一大漏洞。第二个漏洞是“议题宣传”。当时的法律只对竞选广告中明确提及支持或反对某候选人(比如用了vote for, elect这种词语)的宣传进行限制。而更加含蓄的广告所涉及的资金则没有限制。于是,政党就可以不受资金限制地投放广告:“问问麦康奈尔参议员,他为什么削减9·11消防员的治疗资金!”而这个广告的实际效果和“别投麦康奈尔”是等同的。
麦凯恩决心堵上这些漏洞。于是,1993年当选参议员的民主党人罗斯·费恩戈德回忆道,他刚当选参议员不久,麦凯恩就突然给他打了个电话,说:“我看你的履历不错,要不你跟我一块干?”费恩戈德就说:“好啊”。事实上,他到现在也不知道麦凯恩为什么偏偏挑中了他。但无论怎样,他和麦凯恩此后就开始了在竞选资金监管领域长达十年的合作。
最终,在2002年,两人合力起草的《两党竞选资金改革法》(又名《麦凯恩-费恩戈德法案》)新鲜出炉。不过那个时候,竞选资金监管的议题远远不像今天这样在普通民众中引起如此激情。左翼的草根运动尚未开始触及这个议题;国会中的民主党人对此并不十分关心;一向反对竞选资金监管的共和党人则更加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