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神奇麻麻在哪里
瓜妈,中科院发育学博士,看得懂脑电波,唱得响儿歌,做得精辅食。有两个高知不高冷的闺蜜,时尚辣妈土根妈和职场女神元妈,三个人将一起呈现给麻麻们神奇的带娃旅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杭州日报  ·  刚刚,杭州紧急通知:暂停!关闭!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神奇麻麻在哪里

凌晨四点的天空,是妈妈们最孤独的证明

神奇麻麻在哪里  · 公众号  ·  · 2018-08-28 09:29

正文



瓜妈说:


记得瓜瓜出生的头一年,是我人生里面最低谷,也是感觉最无助的一年。宝宝的出生当然充满了欣喜,但随之而来的少奶、缺觉、跟瓜爸因为扶养宝宝带来的摩擦,各种精神压力让我抑郁了好一阵子。


现在想来,已经云淡风清了,但当时真的每天都在害怕夜晚的到来,害怕瓜瓜的哭声,看着天色一点点变暗又一点点变亮,真的没有什么时刻觉得时间是过得如此漫长……


文|林小暖


前几天,一份 “凌晨四点中国人都在干什么” 的调查数据出炉。


数据显示,凌晨4点的中国才开始褪去白日的喧腾,渐渐入眠。


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想必许多人都因科比那句“ 我知道每一天洛杉矶凌晨四点的样子 ”,在心里燃起了星星之火。


可当妈后,我们才发现,自己被点燃的岂止是星星之火, 简直是熊熊烈火,将内心的平静和希望烧得不留痕迹。


因为,我们不仅见过每一天凌晨四点的样子, 我们还经常有幸见到每一天凌晨一点、两点、三点的模样。


01

“我再也不想养孩子了。”



朋友小A哭着跟我抱怨道。


“为什么都没有人告诉我,当了妈之后就和一觉到天明绝缘了?”



小A在生娃之前,过来人急着给她打各种预防针,生产很痛、母乳很难,却没人提醒她 “娃星人”并不是天生就会睡觉。


凌晨一点 窗外,对面还零星有几户人家亮着灯。


她抱着娃,斜倚在竖起的枕头上,怀里的孩子不断地闭着眼吮吸着她的乳汁睡去。


凌晨两点 的窗外,除了幽暗的路灯,对面的楼栋已经变得漆黑一片。


她再次抱起娃,用“胸器”搪塞着依然在再次醒来哭的娃。


凌晨三点 的窗外,她已经困倦得再没有兴趣去看一眼。


她的左脑在提醒自己“躺喂有风险”,右脑却把自己拼命按压在床上无法动弹。


她侧躺着撩开睡衣,再次用乳汁伺候着正在找奶的小主。


凌晨四点 窗外,天边已经有了淡淡的蔚蓝,外面有垃圾车开动的声响,而她的浅睡眠中挤满了婴儿的哭泣声。


她再次睁开双眼,看到身旁的婴儿正睡得香甜。她披头散发坐了起来。


是的,她幻听了。


日复一日频繁到半小时、一小时一次的夜奶,早已让她觉得生无可恋。


她实在没想到,当她收获了一枚粉嘟嘟的小肉球时,上天还买一赠一的 送了她一份“支离破碎”的睡眠。


她转身看,身边那个在婚礼上发誓“可以为她做一切”的男人,正睡得鼾声四起。那一刻, 小A觉得自己无比孤独。


凌晨四点钟的天空,那抹微光,在庞大的黑暗中显得有些微不足道。就像小A在漫漫长夜中,看不到任何希望。


此刻她多想,和这个倦意的人间一起睡去,做一场不再被惊扰的美梦。



02

“断了奶就好了!”



小B说,她是靠着这句话,生生撑了一年半的全母乳,特别是每晚那一两次夜奶。


将近一年,她每天背着一个大大的隔温袋,里面放上两块沉甸甸的蓝冰。


多少次躲在会议室,拉上所有的窗帘,只听到吸奶器嗡嗡的工作声。


有时候会议室被征用,小B只得将“产奶房”移动到闷热而逼仄的卫生间。


不止一次,在地铁安检的时候,她被要求检查奶瓶中的液体。


众目睽睽之下,小B每每有些脸红地回答: 这是我的母乳。


让小B产生给娃断奶的念头,是因为娃最近夜奶频繁,以至于小B最近每天在单位都哈欠连天。



“你知道凌晨四点的天空是什么样子吗?”


小B问我。


她很快又自己回答:“凌晨四点,天空已经有了一些亮光。那亮光透过窗帘刚好可以照到我闺女的脸上,原来我闺女的睫毛有这么长呢!”


小B一边用手比划着,一边笑。


“你不是正在给她断奶吗?”


“是啊,刚开始那几天,闺女哭得那叫一个心碎啊!我在隔壁屋的床上,一边忍受着涨奶,一边掉眼泪。那时候我就想啊,我宁愿每天晚上起来夜奶,也不要我闺女遭这个罪!”


“那现在呢?断了也就都适应了?”


小B一脸无奈地摇摇头:“是我闺女适应了而已,我的生物钟还顽固得很。本以为缺了快两年的觉了,这下终于可以睡到饱, 谁知我反倒失了眠。 一到凌晨三、四点,我就自动清醒 ,起来看看睡在小床的闺女,给她再盖盖被子。”


我们因为爱而缺觉,又因为爱而失眠。


当有人在凌晨四点刚刚结束一场电子游戏的“厮杀”时,一位母亲刚刚哄好她夜啼的小娃;


当有人在凌晨四点吃完家里最后一包泡面时,一位母亲正在抱着她长牙期焦躁不安的孩子在幽暗的房间来回踱步;


当有人在凌晨四点离开了ktv的包间,一位母亲正在为已经分房的孩子掖好被踹开的被角。


原来,当初在产房,医生将脐带剪断的那一刻, 做母亲的我们,当时就在心里生出了另一条脐带 。对小家伙的那份牵挂,从此任凭斗转星移,也不会有丝毫的减弱。


正因着这份牵挂,那些缺过的觉,此生再也补不回来。




03

凌晨四点钟,小C笔记本电脑的亮光早已盖过了天空透过的那点微光。她揉揉酸涩的眼睛,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肩膀,合上电脑,蹑手蹑脚的爬到儿子身旁躺下。

她贴着无比柔软的小娃,高速运转了大半宿的大脑终于放松了下来。


想着待一会要开的会议,要给客户展示的ppt,计算着自己还能睡多久,小C昏昏沉沉地睡去了。

自从有了儿子以后,像这样熬夜的情况多得数也数不清。

一面是放不下的工作,另一面是必须陪的儿子。


育儿与工作从来都无法完美的平衡,那些别人眼中的两不误,无非都是牺牲妈妈自己的睡眠时间换来的。

为了下班后可以高质量陪儿子,小C给自己定下来了晚6点到晚9点不准看手机,不准回邮件的规矩。

九点后,伺候完小主入睡,小C真正的“夜生活”才开始。那些怎么也写不完的报告、文案,都在精神百倍地等着主人“临幸”。

小C说,她听过凌晨四点下夜班的人,鞋子踩在楼梯上的空洞声;她听过上早班的人,解锁共享单车的咔哒声;她也看到过对面高考生的房间里,一直亮着的橘黄色台灯。

她说:


当你真正见过凌晨四点的光景,你就会明白这个世界并不会因为夜的降临而懈怠和困倦;


更不会因为母亲的身份,而对你有半点宽容和体谅。



你被加持的只有更加沉重的责任。

为了孩子,你要拼出一个不算难看的未来;为了自己,你要厮杀出一片还算可以的境地;为了通关永远都是hard模式的人生,你要一直提着一口仙气,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有了孩子之后,我们都在学着用双倍的努力去支付双倍的人生。




04

“你变了!恋爱那会儿你不是这个样子的!”



孩子刚刚一岁多,小D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从丈夫嘴里听到这样的抱怨了。


她不是不知道,应该做一个温柔的妻子、母亲,就像她之前一样。


可是,为什么在孩子一次又一次弄乱了她刚收拾好的客厅之后, 她暴跳如雷地冲着孩子大喊大叫?


为什么在孩子一次又一次呼唤在擦桌子的她一起玩,而丈夫就在不远处刷手机时,她粗暴地掀翻了饭桌?


每次发过脾气之后,她看着孩子无辜的小脸和发抖的身体,内心充满了自责。 但是孩子那没完没了的啼哭,以及丈夫的不曾体恤却像炮竹的芯子, 分分钟将她引爆。


夜里带孩子让小D长期缺觉,频繁心悸的她不得不去求助医生。


医生挥笔,在病历上写了几个大字:


好好休息。

那一刻,小D觉得医生口中的解药 “好好睡觉” ,对于她来说,相当于被宣判“无药可医”。


小D的丈夫,根本没有意识到妻子是在用生命陪孩子夜醒。他只是不明白,当了母亲的小D为什么脾气如此暴躁,为什么很多时候看起来那么不可理喻。


他也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偷走了妻子的温柔,是什么磨平了妻子的性子,又是什么将妻子推入这泥沼般的境地。


“你听过凌晨四点的哭声吗?”



小D问我。


“因为怕影响孩子睡觉,我一个人躲到厕所崩溃大哭。凌晨四点的安静,让我的哭声愈发清晰,我只好拿了件衣服掩住嘴,哭完后,手里的衣服湿了一大半。”


那些说“你变了”的人,何时会记得问问你到底经历了什么。

到头来,还是生活,让我们无奈地弄丢了最初的自己。



05


计划生育了那么多年, 在终于放开二孩的那一刻,人们的“精神结扎”却并非可以瞬间逆转。 在“生与不生二胎”这件事上的焦虑,甚至与当年只让生一个的恐慌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都说,如今“穷”是最有效的避孕药。已经被一胎拉低了生活质量的家庭,无法冒着再次被拉低的风险“愈生愈勇”了。

但其实,跟“穷”有着同样效果的避孕药,还有“缺觉”。

毕竟,钱这事儿本来就是怎么赚都没个够,有多少钱就办多大事就好了。


再说了,给孩子最好的教养也并非完全能用钱来衡量。


抛开那些真的在经济贫困线上挣扎的特殊例子不谈,你我等平常人中,许多关于养孩子花费的吐槽,何尝不是自己和他人的较劲?

可是很抱歉,睡眠不是。


没钱你可以去赚,但对于当妈的来说,缺了的觉,却想补也补不回来。

残酷的现实并不会给妈妈补觉的机会。

当你看过很多次零点的黑暗、一点的月亮、两点的星辰、三点的天空时;当你无数次在凌晨四点未曾睡去或者不得不醒来的时候;当你被孩子的啼哭声从深睡眠中强行拉起来的时候,你的理智和疲惫都在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


如果再生一次,真得撑得住吗?

总有人一遍又一遍地计算,多少钱能撑起一个孩子的成长;却没有人认真算过, 老母亲们需要熬过多少个凌晨四点才能养大一个娃?


但那样的深夜,孤独也罢、绝望也好,妈妈们依然在竭尽全力地撑着。因为她们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生物。


她们无需闹钟,便能被自动唤醒,孩子的需求像隐形的铃声,让她们跳下床奔向孩子;她们眼皮下顶着黑眼圈,眼中的泪却早已被对孩子的爱逼回肚子里;她们也并非义无反顾,但生养的责任和天然母性让她们选择咬紧牙关。


没有体会过“想睡而不得”的人,没有看过凌晨四点的天空的人,的确不足以谈人生。


而持续如此疲惫还能笑看风云,才真是当妈的神奇。


-END-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