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from internet
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学写作小组:
Moonlight
本文是针对论文《“我们”是谁?伴侣身份明晰与浪漫关系承诺(Who are “we”? Couple identity clarity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 commitment)》的一篇论文解析,该论文于2020年5月发表于《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公报(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上,由Lydia F. Emery,Wendi L. Gardner,Kathleen L. Carswell和Eli J. Finkel等五位学者合作完成。
研究背景
人们对自己的理解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结果和幸福,那些自我概念清晰、自我意识清晰和连贯的人有更小的压力,更不易于抑郁。而对于浪漫关系来说,尽管过去的研究已经检验了人们是否相信他们对伴侣的身份有明确的理解,但没有研究表明人们理解他们自己和他们的伴侣伴侣身份的潜在重要性。
自我概念清晰指的是,当人们相信他们对自己有一个清晰而连贯的理解,即他们自我概念的要素是有意义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是一致的,高度的自我概念清晰与更高的幸福感相关。浪漫关系中的人会将伴侣的各个方面纳入自己的自我概念,与自我概念清晰类似,高水平伴侣身份清晰包含主观元素,即“我们”是谁的整体是清晰的、连贯的、内在一致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是稳定的。但
与理解个体身份相比,理解伴侣身份则增加了额外一层复杂性
:自我概念清晰只需要个体对自己自我概念本身的评价,而伴侣身份清晰包括两个因素—评估他们作为一对夫妇的身份是否有意义以及他们是否同意他们与伴侣作为一个整体。
本文假设(1)经历剧变的伴侣中的任何一方都与较低的伴侣身份清晰度有关;(2)一个人对伴侣身份清晰的感觉部分地与伴侣之间在他们作为一对伴侣的身份上的某种程度的实际一致性有关;(3)探讨了关系冲突解决和伴侣身份明晰之间的可能联系。
研究方法与结果
实验1主要检验伴侣身份的清晰性与承诺的关系;实验2以二元样本为特征,考察了伴侣身份清晰度是否源于伴侣之间在伴侣身份内容上的某种程度的实际一致性;在实验3和4中,考察了伴侣身份清晰度和承诺之间的潜在因果关系:
在研究3中,通过实验操纵伴侣身份清晰,并假设与完成伴侣身份清晰度确认或控制的参与者相比,伴侣身份清晰受到威胁的参与者的承诺会降低;实验4研究了伴侣身份的清晰性是否纵向影响承诺。
研究1
被试:
Mechanical Turk(MTurk)上的359名被试(43.5%男性,55.4%女性,0.3%变性人;M年龄=34.58岁,SD年龄=12.10岁),所有参与者目前都处于恋爱关系中。
测量:
所有测量均采用7分Likert型量表(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
自我概念清晰—参与者完成了自我概念清晰度量表
伴侣身份清晰—我概念清晰度量表
承诺—投资模型量表的承诺子量表
满意—投资模型量表的满意度子量表
认知的相互依存—被试完成了对认知相互依赖、关系中心性和复数代词使用三个组成部分的测量。
实验1结果
伴侣身份清晰与承诺相关(r=.62,p<.001>
表1
当人们或他们的伴侣经历了更多的生活动荡时,他们的伴侣身份清晰较低(r=.18,p=.001;95%置信区间=[0.27,0.07]);生活剧变与较低的伴侣身份清晰度有关,这反过来又与较低的承诺有关(见图1)。
图1
实验2
被试:
通过中西部一所大学的心理学入门课程库、校园传单、付费参与者列表服务上的帖子以及Facebook上的学生群帖子,招募了66对夫妇(132人;48.5%男性,51.5%女性;M年龄=20.30岁,SD年龄=2.64岁),所有参与者目前都处于恋爱关系中。
过程:
在同意参与后,每一位伴侣在不同的房间里完成了一份在线问卷,其中包括伴侣身份清晰度、自我概念清晰度、IOS(inclusion of other in the self,指的是在自我中包含他人)、关系质量和二十种陈述测试的改编版本。
测量:
伴侣身份内容协议—被试完成了20项陈述测试的改编版本,其他的测量与实验1一致
实验2结果
演员伴侣身份清晰度与演员承诺相关(b=.37,p<0.001;95%置信区间[0.23,0.52]),与伴侣伴侣身份清晰度相关(b=.32,p<0.001;95%置信区间[0.17,0.47])。
控制关系满意度、自我概念清晰和IOS之后,参与者效应(b=.27,p=.002;95%CI=[0.10,0.45])和伙伴效应(b=.22,p=.003;95%CI=[0.08,0.37])仍然存在;演员与伴侣之间的身份清晰交互作用仍然不显著(b=.03,p=.685;95%置信区间=[0.16,0.11])。
一致性能够预测伴侣身份清晰(b=.26,p=.013;95%CI=[0.06,0.46]);当作为同时预测因素输入时,只有伴侣身份清晰度与个体的承诺显著相关(b=.41,p<0.001;95%CI=[0.25,0.57]),而与伴侣身份内容一致性的相关性不显著(b=.11,p¼=.214;95%CI=[0.07,0.29])。
实验3
被试:
MTurk招募了169名参与者(37.3%男性,62.1%女性,0.6%变性人;M=33.83,SD=11.53),所有参与者目前都处于恋爱关系中。
过程:
被试被随机分为三组—在低伴侣身份清晰条件下,被试被要求回忆以往他们觉得非常不确定自己和他们的伴侣是属于伴侣身份的时候;在高伴侣身份清晰条件下,他们被要求回忆他们觉得自己和他们的伴侣是属于一对夫妇的时候;在对照组中,被试写下了一次逛杂货店经历。之后被试完成了一个操纵性检查和关系质量的测量
测量与之前的一致。
实验3结果
操纵检验成功(F(2169)=7.22,p<.001>
承诺:低伴侣身份清晰条件下的个体比高伴侣身份清晰度条件下的个体(M=6.34,SE=0.15;95%CI=[5.51,6.09])感到承诺更少(M=5.80,SE=0.15;95%CI=[6.05,6.64])。
伴侣身份清晰度的间接影响显著(间接影响=0.17;95%C=[0.05,0.33]),但满意度(间接影响=0.06;95%CI=[0.01,0.20])和编码效价(间接影响=0.03;95%CI=[0.10,0.17])的影响不显著(见图2)。所以操纵主要通过伴侣身份清晰度的变化来影响承诺,而不是通过关系满意度或被试反应的效价来影响承诺。
图2
实验4
被试:
在完成开始阶段的量表3个月后,被试收到了第一阶段问卷,3个月后在线完成第2阶段问卷,再3个月后,被试和他们的伴侣来到实验室完成第3阶段问卷调查问卷调查。
测量:
冲突解决。在每一次问卷中,被试都描述了过去3个月里他们与伴侣最大的一次争吵。然后,他们评估“我们是否能够解决冲突”。
自我膨胀。在第3阶段问卷中,被试完成了关系自我改变量表,其中包括评估自我扩展的子量表。其他测量与之前的一致。
实验4结果
伴侣身份清晰度对承诺的影响存在个体内效应(b=.12,p<.001>
在控制了开始时承诺(b=.35,p<.001>
在控制了自我概念清晰度、IOS、满意度和开始时承诺之后,伴侣身份清晰依然显著影响各阶段的承诺(b=.14,p=.012;95%CI=[0.03,0.24])。
伴侣身份清晰和分手:伴侣身份清晰度高一个标准差的个体在9个月内与伴侣分手的可能性约为三分之一,伴侣身份清晰度和分手可能性之间的关联仍然存在。
伴侣身份清晰和冲突的解决:前一阶段的伴侣身份清晰预测在随后的3个月内成功解决冲突,进而预测当前的承诺。
在解决与伴侣的冲突方面更成功的人会经历更高的伴侣身份清晰度,这反过来又与更高的承诺有关。伴侣身份清晰度与自我膨胀相关(b=.22,p<.001>
研究结论
在目前的研究中,学者调查了清晰性是否在关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伴侣身份的清晰性。在四项研究中,我们发现伴侣身份清晰程度高的人更致力于维护他们的关系,也不太可能经历分手。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1)样本代表性不强:这些研究的参与者主要是白人、异性恋者和学生样本,来自相对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SES)背景,这种多样性的缺乏限制了研究结果的普遍性。研究夫妻身份清晰度是否存在人口统计学差异,对未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4探讨了夫妻身份清晰度和自我膨胀之间的可能联系,并发现他们是正相关的。未来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这种联系的本质。
(3)现有研究只关注已建立的关系中伴侣身份的清晰性,而在浪漫关系的开始阶段双方对伴侣身份的理解都不是很清晰的,什么时候需要变得清晰?以及是否存在个体差异来调节人们多久需要一种归属感清晰?未来的研究可以提供答案。
参考文献:
Emery, L. F., Gardner, W. L., Carswell, K. L., & Finkel, E. J. (2020). Who are "we"? Couple identity clarity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 commitmen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7(1), 1-15.
解析作者: Moon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