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http://cics.fudan.edu.cn/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日豆瓣  ·  快来夸夸我吹了很久才吹出来的玫瑰花 ·  昨天  
每日经济新闻  ·  游客发帖称被宰:点2个菜844元,“鱼258 ... ·  2 天前  
网购投诉平台  ·  春节网购狂欢背后的隐忧 ... ·  2 天前  
蛋先生工作室  ·  最新豆粕、玉米、生猪行情 ·  3 天前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  商务部:2024全年网上零售额增长7.2%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学术资讯 | 中外学者齐聚思南文学之家,共议都市公共空间、具身实践与沟通城市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 公众号  ·  · 2017-12-01 08:30

正文

CICS

欢迎点击上方“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订阅本公众号。


2017年11月29日,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公共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可沟通城市与公共空间:论坛与工作坊2017”在思南文学之家举行。来自中国、美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克罗地亚等国家的传播、文化、地理、历史多个学科学者齐聚一堂,探讨都市空间在提升城市可沟通性、创造城市公共生活中的关键角色。


传播不只是城市的一项功能和反映城市的一种形式,更是城市构成的基本要素。可沟通城市重在城市本身的传播功能,从城市如何传播和城市如何促进传播多个维度展开,可以说城市的传播品质构成了人类生活品质的重大差异。作为城市公共领域的主要构成部分,都市空间不仅是编织多样社会关系的地理节点,是居民日常生活交往的重要场所,更是一座城市活力与动力的主要表征。今天,全球范围内的城市普遍面临高度异质的流动人口的挑战;与此同时,数字媒介与网络传播基础设施的普及改变了城市社会交往的规模与节奏。作为城市发展与技术变革的交汇点,都市空间为城市居民孵化着新的社会和感知体验。


图为中心副主任陆晔教授带领与会学者参观思南公馆


中心副主任陆晔教授在开幕式上说,会议选择思南文学之家这个独具上海特色的城市地标、“梧桐树下的人文心脏”,以契合“可沟通城市与公共空间”这一主题,在于思南街区兼收并蓄的复杂历史肌理恰好体现了海派文化海纳百川的精髓。思南公馆项目作为当下中国特大型国际都市城市更新样本,发挥着以公共空间塑造城市公共生活的持续作用。


图为中心副主任陆晔教授主持开幕式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公共文化研究中心斯科特·麦夸尔(Scott McQuire)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中国的都市空间在过去二十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数字化艺术空间发展迅猛。因此,今天是一个极好的时机思考未来的城市生活。对于这一代学者而言,我们有责任探讨当下正在发生的城市数字化、网络化的问题,设想未来城市空间的设计,而这次工作坊为与会学者们提供了很好的发声与沟通的平台。


图为墨尔本大学公共文化研究中心斯科特·麦夸尔教授致辞


中心主任黄旦教授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向与会学者介绍了本次会议的初衷与构想。黄旦认为,本次会议选址思南文学之家,使实体的城市与论文集上表征的城市得以相互交织,这本身是一种有趣的身体实践。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能够让与会者深切思考城市所经历的变化,进而构想更好的城市未来。


图为中心主任黄旦教授致辞


在欢迎晚宴上,城市传播领域最新学术力作《地理媒介:网络化城市与公共空间的未来》作者、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公共文化研究中心斯科特·麦夸尔教授和中文版译者、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潘霁副教授亲切握手。这部中译本作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城市传播书系”的第一部,正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近期将与读者见面。


图为《地理媒介》作者斯科特·麦夸尔教授与中文版译者、中心研究员潘霁副教授亲切握手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德国海德堡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达成合作协议,将在城市传播和亚太与欧洲的跨文化研究领域合作开展学术研究、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合作举办面向研究生和青年学者的暑期学校和研究生的交流访问。


图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德国海德堡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达成合作协议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尼克斯·帕帕斯特加蒂斯(Nikos Papastergiadis)教授在欢迎晚宴致辞,表示学术领域的交流需要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基础上,友谊可以帮助学者们一起解决学术难题,可以促进学者更快速的成长和进步。墨尔本大学公共文化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目前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对进一步成功合作至关重要。


图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尼克斯·帕帕斯特加蒂斯教授在致辞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周晔博士用英语致辞,为中外来宾介绍复旦大学的悠久历史和新闻学院“好学力行”的精神传承,和思南街区的红色历史印迹,比如1920年印刷老系主任陈望道先生中译《共产党宣言》的又新印刷所旧址,和报人沈玄庐如何在《民国日报》副刊回信读者可去《新青年》杂志社索取这本代表新思潮的小册子的趣事,并表示今天上海这座开放、前沿的全球城市依然在不断产生新的思想,可沟通城市论坛与工作坊理应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图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周晔博士致辞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尹明华教授在欢迎晚宴致辞,提出一个健康文明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交流与沟通,20年前,作为上海优秀历史街区保留保护改造的试点之一,思南街区之所以成为今天深具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正是城市管理者公共文化思维的高度和市民公共生活需求之间积极交流沟通的结果,此次学术论坛和工作坊正是对城市传播和城市可沟通性的有益反思,期待复旦和墨尔本大学的两家研究机构以及在座的中外学者能够在持续的合作中进一步分享有关传播与城市关系的真知灼见并取得丰硕成果。


图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尹明华教授致辞


在本次会议上,与会学者就可沟通城市与都市空间这一重要议题各抒己见: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孙玮教授将移动网络时代的公共性称为“具身公共性”:当前大众的城市实践中,身体借助于地理媒介成为实体与虚拟空间的交互界面,其公共性意义日益凸显。孙玮以上海近两年以来城市文化实践为例,强调移动网络时代公共性聚合长期分野、隔绝的不同维度,从而创造了新型的城市生活与公共价值。就克里斯蒂安妮·布罗休(Christiane Brosius)教授提出的历史因素在个案有何作用的问题,孙玮教授回应称思南公馆的个案既是时间的空间化,也是空间的时间化,两者结合一起,使其成为一个上海文化的复合空间。


在讨论环节中,数位学者针对公共性与公共空间的定义问题展开讨论。海德堡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克里斯蒂安妮·布罗休教授指出,西方的公共性模型如何与中国经验相适应,是当前需要厘清的问题;美国城市传播基金会主席加里·甘蓬特(Gary Gumpert)教授提出疑问,思南公馆的城市行走经验应被视为是真实现象,还是虚构表演;香港中文大学陈韬文教授则指出思南公馆的叙事里隐去了一些历史阶段,也有其遮蔽的一面;尼克斯·帕帕斯特加蒂斯教授则指出公共空间更多关注的是排他还是融合的区别,后者被认为是自由的;叶超教授认为,应当把公共性作为实践过程而非既定标准;斯科特·麦夸尔教授强调,公共性或多或少都有虚构、想象的成分,公共文化不是理论上的,它是实操而得来的,是居民具身的体验,不需要特地讨论它的真实性;黄旦教授补充,新媒介下公共性的实践和理解发生的变化才是报告所关注的焦点,当然,大家的讨论正证明了一个公共性是复杂的层面,不同的人理解都是不一样的。


图为中心副主任孙玮教授发言


美国城市传播基金会主席加里·甘蓬特教授和美国霍夫斯特拉大学苏珊·德鲁克(Susan J. Drucker)教授认为,城市传播对人类生活品质的影响至关重要,探索城市的可沟通性,必须进一步思考“城市是如何沟通的”和“城市如何促进沟通”这两个问题,以构筑可沟通城市评判的标准框架。


图为美国城市传播基金会主席加里·甘蓬特教授和美国霍夫斯特拉大学苏珊·德鲁克教授发言


墨尔本大学公共文化研究中心斯科特·麦夸尔教授认为,建筑环境作为可沟通城市的重要维度亟待学术讨论的进一步关注,对建筑的关注不仅将有效回应城市数字媒体平台构建的议题,也有助于可沟通城市议程中对城市未来的探讨。


图为墨尔本大学公共文化研究中心斯科特·麦夸尔教授发言


墨尔本大学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尼克斯·帕帕斯特加蒂斯(Nikos Papastergiadis)教授、丹妮勒·雅特(Danielle Wyatt )和米莉森特·韦伯(Millicent Weber)以博物馆的多重空间为背景,探讨当代艺术实践与公共文化之间的融合。潘霁副教授提问是否可将艺术看做生活的组成部分,尼克斯·帕帕斯特加蒂斯教授回应称,在日常生活当中艺术无处不在,艺术能够不断扩展,而且能够凸现日常生活中的美,为日常生活作出贡献,而不是说有的艺术才具有诗意,艺术家也不应该占据着沟通的主要地位,应该在沟通中扮演积极参与的作用,艺术能够起到引领作用,这就是先锋艺术的作用。


图为墨尔本大学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尼克斯·帕帕斯特加蒂斯教授、丹妮勒·雅特和米莉森特·韦伯发言


墨尔本大学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乔恩·纳森(Bjorn Nansen)教授主要关注儿童公共游戏空间的数字化现象,通过对一款新兴智能手机游戏的案例分析,强调数字化与非数字化空间的历史界限经由移动定位性媒介正在走向交融,并改变着儿童公共游戏空间的构型与意义。


图为墨尔本大学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乔恩·纳森教授发言


墨尔本大学公共文化研究中心马嘉兰(Fran Martin)教授通过对56位在墨尔本的中国女生进行深度访谈,力图研究在澳华人留学生在墨尔本城市的日常生活体验是如何通过在微信这一中国社交工具而体现的,经由对“墨村”的刻画,这些华人留学生塑造了特殊的情感经验。


图为墨尔本大学公共文化研究中心马嘉兰教授发言


德国海德堡大学克里斯蒂安妮·布罗休教授认为,在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高速城市化的背景下,需要关注艺术实践如何作为窗口,为社会各界参与城市发展及公共生活经验等议题的探讨提供平台。有别于“全球城市”、“智慧城市”等主流话语,她提出“骚动的城市”这一概念,强调对城市可沟通性的探讨必须对城市流动性、关系性的多元化保持敏感。


图为德国海德堡大学克里斯蒂安妮·布罗休教授发言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高伟云(Jeroende Kloet)教授分析了中国创意城市的话语表述,强调当前隐含着乌托邦叙事的创意概念需要转向本地化、包容化、去人本化,而当前平民化、多样化的艺术创意实践则对这一转向提供了现实回应。


图为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高伟云教授发言


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的扎特安·克拉金那(Zlatan Krajina)教授以多重空间为关键概念,力图从当前对城市传播研究进行范式扩展,从非媒介中心的角度考察中介化城市,聚焦媒介存在的历史及社会背景。


图为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的扎特安·克拉金那教授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叶超教授从空间生产的角度对三所大学的校园公告栏进行对比,解释了空间与文化相互塑造的辩证关系。有学者提问布告栏是否向新媒体虚拟空间转移及这种转移带来什么改变,叶超回应称虚拟空间现在显现出替代现实空间的势头,但这种替代令人感到忧虑的,这种忧虑不仅仅关乎现实生活中布告栏空间商业化、权力压制的问题,更使我们丧失了批判性思考以及自身定位的能力。


图为华东师范大学叶超教授发言


中心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袁艳教授从视觉文化研究的角度聚焦中国乡村的乡愁主题旅游开发建设,认为乡愁旅游的景观生产是对具身性的视觉方式的生产,这种具身视觉体制不仅造成了旅游景观生产的多重维度,也生产出“乡愁”的多重意义。


图为中心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袁艳教授发言


中心研究员潘霁副教授从媒介实践的视角,通过深度访谈所得的经验材料,阐释了上海政府官方微信“上海发布”如何重造上海政府的市政传播。潘霁认为,通过一系列空间实践,“上海发布”试图在现行制度架构中校准工作与行政的多重时间性,这一案例展示了社交媒体实践创意是如何通过时空校准实现市政权威改造的。


图为中心研究员潘霁副教授发言


中心研究员周海晏博士阐述了无人机航拍技术作为新时代“假体观视”技术对传统观视逻辑的三种空间“反常”与两种时间“反常”,认为这一“反常观视”超越了知觉,是一种数据化的实践方式。这种“假体观视”实践,重构了数字化城市的时空关系,形成了大数据的“时间域”,完成了对暗室与“环形监狱”时空逻辑的超越。


图为中心研究员周海晏博士发言


中心学术团队成员、上海《解放日报》记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尤莼洁、朱珉迕以上海“巨鹿路888号被拆事件”作为个案,分析了作为事件焦点的巨鹿路888号历史建筑,如何在此次舆论热点中生成为公共意象,并以其地位与意义构筑起与上海市民之间强有力的关系连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