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瞭望智库
2015年底,新华社获批为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属的首批10家国家高端智库试点之一。瞭望作为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的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是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与先期成立的瞭望智库一体化运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瞭望智库

德国夫妻“裸辞”高薪工作来中国卖面包,一直赔本却拯救了500个中国孩子

瞭望智库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11-15 20: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我考上大学啦”“我要当妈妈啦”“今天,我把最爱的姑娘娶回家啦”......


吴正荣此刻正在自家开的面包坊里,对着手机一通“傻笑”:“都是我的孩子们发来的。”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这些孩子总会给他发微信,节假日还会拎着大包小包来看他和妻子。


这位德国大叔也觉幸福得很,过去10多年来,他几乎每天都能收到这样的“好消息”。


文 | 司马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有束光”(ID:onelight01),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吴正荣,你一德国化学工程师,

干嘛放着清福不享,千里迢迢来长沙卖面包?”

“因为,我实在在舍不得这些可爱的孩子。”

哪天,你路过湖南长沙的湘春巷8号,

也许会遇到到这样一家面包坊,

不那么起眼甚至有些拥挤,店面出奇地难找,

因为隐藏在老城区一座封闭的小巷子里。


却不妨碍每天都有人慕名而来,

汪涵都为它点赞,还被新华社报道过,

可以说是很有名气的“网红”店了。

“这家店的面包特别好吃哦!”

每个出门的客人总会自发地向周围人推荐一圈。



“刚来中国的时候,我没有想到会待这么久,更没想过会成为一个面点师。”说话的是吴正荣,这家名为“吧赫”面包坊的主人。


顺着面包的香气走进后厨,细心的你会发现这里格外的安静,只能听到“啪嗒啪嗒”揉面团,面包“呲呲”的发酵声,一打听才晓得,着面包坊的员工从收银员到面点师都是聋哑人。


这也是面包店赔钱好多年,老板吴正荣却一直撑着要开下去的理由之一。



今年46岁的吴正荣是德国人,

学化学专业的他

原是德国一家制药厂实验室的骨干员工,

拿着丰厚的薪水,衣食无忧,

而让他选择脱下西装,穿上白大褂,

带着妻子来到中国卖面包的源头,

是16年前的一张报纸。

吴正荣夫妻


那天,坐在沙发上的吴正荣正喝着咖啡,看着报纸,突然发现报纸上有一篇关于湖南“聋儿”的报道,其中“十聋九哑”这个词刺痛了德国大叔。

“不!7岁前的儿童哪怕是聋儿,只要经过一些专业的训练就可以讲话。”



后来,吴正荣做了个决定——

辞掉制药厂的工作,

和妻子杜雪慧飞到长沙,

成为了一名帮扶聋哑人的义工。

吴正荣回忆说,“当时看完报纸的第一个想法

就是想去帮助他们,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而身旁的妻子也很干脆:

“老公,你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这对夫妻也没想到,这一去中国就是16年。


刚到中国那会儿,

他们的日常就是跑遍全城,

寻找7岁以前的聋哑儿童,

帮助他们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比如将孩子的手放到自己的喉咙前,

让孩子们感受声音的震动,

或是放到脸颊部位,

让他们感受说话时肌肉的运动。



手把手教着他们看图说话,

只为了让孩子能距离声音更近一些。


敲锣打鼓陪他们做游戏,

只为了刺激孩子们的听觉神经。



“7岁以前的孩子正是语言功能

发育的关键时期,

即使是听力有障碍的孩子也是有机会说话的,

不应该早早地放弃他们。”

除了就近找到一些语言康复机构亲自辅导之外,

夫妻俩还会拿出自己的积蓄,

资助家庭困难的聋儿,

让他们有机会接受语言康复训练。


檬檬就是被资助的孩子之一,

4岁的她来自邵阳农村,

来语言康复中心之前

她属于重度听力损失,接近全聋,

如果听之任之的话,

小姑娘这辈子可能都说不了话,

短短半年,在吴正荣他们的帮助下,

她已经能说简单的词语了。


而佳欣,檬檬的好朋友,

经过两年的语言康复训练之后,

从只会简单地叫爸爸到想要玩具,

想吃东西都能开口说了,

还跟正常的小朋友一样,去普通幼儿园上学了。

“如果能用这些钱,

换回孩子能一辈子讲话的权利,

我觉得值。”吴正荣想。



看到这些可爱的孩子的人生慢慢地因为“能说话”有了更多可能,这位德国大叔感觉已经离不开长沙了:

“我不知不觉中已经爱上了中国,打算一辈子呆在长沙,想为更多聋儿找回说话的机会。”

10年,一晃就过去了,夫妻俩在湖南资助了500多名听力障碍的儿童,让他们获得语言康复训练的机会。


很多从康复中心出去的孩子长大后,

会提着大包小包来看夫妻俩,

或是发短信给他们分享成长里的故事,

比如 “我考上大学啦”“我要当妈妈啦”

“今天,我把最爱的姑娘娶回家啦”。

眼看着孩子们从一句话也不会讲,

到能像正常人一样交流,

直到上大学、结婚、生子......

吴正荣夫妇仿佛见证了“奇迹”。


“有一些人已经结婚生子,我们也觉得很好玩,好像当了爷爷奶奶。”提起这个,两夫妻就按捺不住幸福的喜悦。

不过,为了把时间都给这些需要帮助到孩子,吴正荣的父母先后在德国去世,夫妻俩都没来得及回去看父母最后一眼......


即使这样,夫妻俩依然没有停住脚步。



“仅仅帮助有听力障碍的孩子

学会说话还远远不够。”

做了8年公益后,

吴正荣意识到大多数孩子从聋哑学校毕业后,

面临找工作困难的问题。

“如果是学了一门手艺,他们就更有自信。”



“得让他们拥有自食其力的能力,

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拥有了尊严,

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得到这样的机会。”

这也是为什么在2011年,

吴正荣盘下了德国老乡的一家面包店,

取名吧赫西点——

他打算为聋哑的青年提供免费学习做面点的机会。


在现实中,

不少人对聋哑人还是心怀偏见的,

在吴正荣的心里,

聋哑人也是能够自力更生,

靠才华和技术受到尊重的。


这家开在小巷子里的店,

一眼看上去虽然不那么起眼。



但是材料绝对用最好的,

面包师傅也是专程回德国招来专业的面包师傅。

所有的酵母从德国带来,

面粉是也上好的。


这家面包店里的

6名员工和2名学徒都是聋哑人,

因为小时候没带助听器,

他们的世界一直是无声的。

“即使这样,我认为也不应该放弃他们,

只要用心学,他们甚至能比普通人做得更好。”

教他们做面包时,吴正荣会耐心地

用手语或者写字条的方式来交流。


“聋哑人手很灵巧,工作也专心,

做面包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优点。”


烤制环节则是吴正荣来负责,

因为考虑到有听障的师傅听烤箱响会很吃力,

一直盯着计时器也会很累。


“我在这儿学到了做面包手艺,

而且已经做得比较好了。”

一位面点师说。



“更重要的是,

觉得比从前更有自信了。”



吴正荣说,

“如果他们要出去自己开店或是

去别的面包坊工作,都没关系,

最初就是希望他们能学着这门手艺,

能够自力更生。”



头几年,面包店一直亏钱,但是吴正荣夫妻却用积蓄撑着没有放弃。

因为有原材料用上好的,价格还不贵,再加上是一家爱心面包店,邻居街坊经常来照顾生意,发现面包意外地好吃,尽管藏在死巷深处,慕名到这里买面包的人也越来越多。


这家不起眼的小小面包店甚至吸引了电视台和新华社的注意,专程跑来这里采访。


16年一眨眼过去,除了爱心面包店和帮助聋儿进行语言康复练习之外,两夫妻还在康复医院开办了聋哑儿童图书馆,每周陪孩子们一起画画,玩游戏。

“我觉得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和钱多不多,有没有车,有没有房子,没有多大关系,只要心里充实和快乐就感觉很满足了。”


虽然这对德国夫妻没有属于自己的孩子,但是每回想起这些中国儿童,夫妻俩总会说:“我们在这里有很多孩子,实在太幸福了。”



在我们身边,很多孩子一旦有了身体上的缺陷,人生的可能性就被全盘否定。


这样一对洋夫妻,却辞职掉高薪工作,来到中国16年,给这些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孩子以生命的阳光和希望。并且,他们始终不愿放弃。

每个人生来都不完美,如果遇到珍惜和爱他们的人,命运或许会变得很不一样。


总监制:吴亮

监制:夏宇

责任编辑:戴丽丽 李逸博

编务:谢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