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一篇文章说国人最接受不了的就是“平凡”,没错,大家都在追求不平凡,所以这种“极力争取不平凡”的时代态度造就了国内异常活跃的零售消费观。恐怕这个时代产品、服务的重新包装,注重体验感、特权感的消费心理学探究逐渐成为零售业务发展的基础动力。
回到银行获客,
大型银行发展至此,能获的客基本上已经获得差不多了,获不得的客,再怎么拼搏效果也不过如此了,所以才想到不断的通过新产品新包袱去应对市场,但是以旧面貌去应对新的人,普遍的获客效率都是非常低的
。
以手机银行为例,无论如何迭代,它的初始逻辑决定了他是个以存量客户为主的服务型工具,因此手机银行互联网获新能力是很难真正构建的,基础的定位决定了基础的流量格局,在获新的领域要么是通过一个全新运营逻辑的app,要么是以输出为核心以无感的方式获新客全新app如一些银行推出的直销银行,其实直销银行被没错,
只是很多银行生生的把直销银行“手机银行”化了,因此直销的效果也打了折扣
。
所以获新客这个课题,或许本身就只在于“如何通过改变让那些对你毫无感觉的人心动”
。而改变的前提是明确如何改变。
假如银行真的希望依靠网络金融,去实现业务上的突破发展,可能最先要明确的是网络金融的业务边界,到底是以软件服务的逻辑发展客户,还是以互联网的逻辑实现获客,起码在我看来,银行网络金融绝大多数的资源投入、产品服务设计,都应该围绕“流量”两个字开展,一方面增加可运营的基础流量,同时降低平均流量的获取成本,另一方面提高运营流量的转化率,降低流量流失率。守住零售流量底牌的情况下,B端以及网络金融的生态才能更好的构建,否则这互联网战略的围墙总是容易补了这头,漏了那头。不以服务C端流量为前提的B端服务,可能都是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