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湾放了一天假,因为那天是国父孙中山的诞辰纪念日。直到今天,国父孙中山仍然备受人们怀念的原因在于,他是一个成功的政治人物——尽管他只当了 95 天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而且辛亥革命的时候,他正在国外。
事实上,一个政治人物成功与否,并不在于他是否最终掌控权力,而在于他是否为国家带来贡献。
我要为大家讲解的纪录片《孙中山与华侨华人》里有这么一段:当时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华侨,除了给孙中山金钱上的支持之外,还给了他建国的概念,以及在各个方面上的影响。
在辛亥革命之后,南方属于国民政府,但北方各省仍然掌握在袁世凯的手中。孙中山曾经想说服日本支持他,由他来统一领导中国,但是日本拒绝了,因为日本觉得他是一个天真的革命思想家,所以他们决定支持袁世凯。
孙中山知道大势已去,就把权力交给了袁世凯,他只要求一件事情:让他来做全中国的铁路规划师。于是在 1919 年的时候,孙中山完成了《建国方略》。《建国方略》代表着全中国的基础建设的梦,也成了这位伟大的政治人物最受人尊崇的作品。
▲ 中央电视台拍摄了六集特别节目《孙中山与华侨华人》
在 100 年前,孙中山的脑海中就已经预见了中国现代化的模样。
1919 年 2 月,孙中山在上海完成了《实业计划》,与《孙文学说》《民权初步》一起构成了《建国方略》,被所有他的追随者奉为圭臬。
尽管当时孙中山的宏大构想,曾被不少人斥为空想,但这洋洋洒洒十余万言的建国蓝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学术上都禁得起检验,因为不少受他革命情操感召的海外学子,都为这份计划贡献良多。
例如,从日本回来的章太炎、朱执信、戴季陶、马君武、胡汉民等,从美国归来的廖仲恺、胡适等,他们从民主思想到国家体制,从经济建设到民权民生等方方面面,都对《建国方略》的撰写有着重大贡献。
▲ 孙中山明白,仅靠自己一人不能成事丨《十月围城》
当然还有许多名声不显的遗珠,成为中国走进现代化的推手,其中之一就是来自广东的李文邦,他还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就读时,看到《建国方略》中关于南方大港的规划,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9 年,孙中山已经逝世 4 年,此时李文邦即将毕业,中国政府的广州治河委员会找到了他,请他回国参加黄埔港的建设。李文邦马上开始撰写《黄埔港计划》,直到 1933 年完成,如今被珍藏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的心血之作丨《孙中山与华侨华人》
许多海外侨胞响应孙中山「实业救国」的精神,从港口到铁路都有他们出资出力的身影。
新宁铁路曾是位于中国广东省新宁和新会境内的一条铁路,全长 133 公里,有 46 座车站,在 1909 年开始通车。
这条由华侨投资修建的铁路,从筹备、设计、修建、经营到管理,都是由中国人独立完成的,应该算是华侨在中国最成功的投资事业。直到 1939 年日本入侵广东时,新宁铁路才被国民政府下令拆毁。
这条铁路的修筑者是来自广东新宁的华侨陈宜禧。1860 年,16 岁的他从故乡乘船到大洋彼岸,从帮佣少年逐步成为铁路承包商。1904 年,陈宜禧回国,立志要在故乡的土地上修建一条铁路。
1917 年,陈宜禧前往广州谒见孙中山时,建议开辟铜鼓(江西省宜春市下辖的一个县)为商埠,开展对外贸易,并计划把新宁铁路北展佛山、南展至钦州,遥接海南岛,以便于行李货运。孙中山对此大为嘉许,任命陈宜禧为筹办「铜鼓商埠委员」的大元帅,最终却因时局动荡不安,愿望未能实现。
▲ 孙中山从海外带回革命的种子
在中国的大地上种下丨《孙中山与华侨华人》
而从泉州到晋江安海的泉安公路,是福建的第一条公路,也是孙中山忠心的追随者陈清机出资修建的,他是最早追随孙中山的同盟会会员之一。
1919 年 4 月,陈清机响应孙中山「实业救国」的号召,回国在家乡安海创办了泉安汽车路股份有限公司。1922 年,他主持修建的泉安公路(泉州到安海)正式通车,全长 40 公里,之后又开辟了近 10 条公路,累计路程达 100 多公里。
这些路启发了福建人对公路的认识,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福建已经公路成网,四通八达。
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方雄普说:「当时全国相关的公司有 20 多家,70% 都是华侨回来投资的,所以孙中山对地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 国父孙中山的爱国精神
一直影响着全世界的华侨丨《孙中山与华侨华人》
今天,我们发现《建国方略》中的逐字逐项,已然成为现实:青藏铁路蜿蜒在世界之巅,火车奔驰在大地上;高速公路连接着中国的城市,为出行提供着便利;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南方大港已是世界著名港口;高山平湖之上,三峡大坝已然屹立眼前,发电量之巨和升船机之大,都是世界之最……
哲人已逝,但他呕心沥血撰写的《建国方略》永不过时。
- END -
封面图片丨《孙中山与华侨华人》
文|梦想驿站
- 商务联系 -
寿小姐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