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婴幼儿心理
北京师范大学婴幼儿心理实验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数据中心运维管理  ·  探索数据中心的多模光纤距离限制 ·  4 天前  
数据中心运维管理  ·  DeepSeek加速大马数据中心发展 ·  3 天前  
程序员鱼皮  ·  MyBatis 批量操作的 5 ... ·  昨天  
程序员鱼皮  ·  MyBatis 批量操作的 5 ... ·  昨天  
太格有物  ·  品牌故事|茶酔:推广清醒好奇文化 ... ·  4 天前  
数据分析与开发  ·  为 DeepSeek 辟谣:五大误解与真相解读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婴幼儿心理

女孩子也可以做科学研究!

婴幼儿心理  · 公众号  ·  · 2019-04-04 20:11

正文

文:小草莓

编辑:豆豆菲


小时候,我们都有过各种各样的梦想。比如说,成为一个 科学家 的梦想。当我们在头脑中想象一个科学家的形象时,是不是大多数都是这样的。

(这也太可爱了,你们想象的是这样可爱的吗)



发现什么共同点了吗?

男性。

维基百科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共有853名男性获得诺贝尔奖,仅有51名女性获得诺贝尔奖(其中居里夫人获得过两次)。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女性在科学成就中的低代表性成为了女性在科学界进行研究的阻碍。

这种 女性 在科学成就中的低代表性 ,让我们容易产生一种 刻板印象 ——我们容易 把“能够成为科学家”这种特征和男性群体联系了起来

研究发现,其实这种 刻板印象在 儿童早期 就已经出现了。(类似性别智力刻板印象也是在儿童早期就出现了—— 男孩=“聪明”? )这些刻板印象的出现,可能导致一些 女孩不愿意去参与 自己本来也可以和男孩一样完成得很好的活动。这无疑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近期,美国的研究者探究了“言语提示”对女孩子的科学探究参与度的影响。

研究者请来了一些 四岁多 的小朋友,跟他们一起进行一个科学游戏。在游戏开始前,实验者会给小朋友介绍什么是“科学方法”

  • 一半的小朋友被分配到 “当科学家组”(Be-Scientist)

今天,我们要来当一名科学家。科学家用他们的五种感官来认识世界……

  • 另一半的小朋友被分配到 “做科学研究组”(Do-Science)

今天,我们来做科学研究。当人们做科学研究时,他们用他们的五种感官来认识世界……

在介绍完后,另一名实验人员开始和小朋友进行科学游戏:闻闻杯子里是什么?

小朋友们会先经历两次非常 简单的 任务:闻闻杯子里的东西(看不见杯子里是什么),从两个答案中选择一个。


然后经历两次 比较难且有陷阱的 任务:闻闻杯子里的东西,从五个答案中选择一个


小朋友们基本上都会在前两个简单人物中答对,在后两个比较难的任务中答错。这四次游戏的目的是让小朋友都在 经历两次成功后再经历两次失败

接着,实验员告诉小朋友接下来还有同样的 比较难 的科学游戏,还想要继续玩吗?还是想做其他的。如果小朋友愿意,则继续游戏。并且在每完成一次游戏后都要问小朋友是选择继续还是结束游戏。这后面的几次游戏的答案都是在小朋友结束游戏后再告诉小朋友的。

结果发现, “做科学研究组”的女孩子比“当科学家组”的女孩子更不愿意结束游戏 ,更多地选择在后面的游戏中继续下去。而男孩子正好相反。后面研究员还对5岁、6岁的小朋友做了类似的测试,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虽然这两种言语提示对男孩子的影响模式并不稳定(受到年龄等的影响),但对女孩子的影响是稳定一致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当科学家”是一种强调 身份、特质 的表述;“做科学研究”是一种强调 行为、动作 的表述。前者其实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分类标签,让孩子容易形成“科学家”是一类独特的群体。这种标签造成了一种情境——当孩子们通过一些外界或自己已经形成 刻板印象 、或一些相关的 失败经历,去怀疑自己 是不是属于这个特定群体时,如果觉得自己和这个群体的特质不再一致时,便会降低相关的行为参与度。因此,女孩在这种相关的情境中,会受到这种言语的影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