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卫星第一股,要来了。
当埃隆・马斯克的
SpaceX
以
2.5
万亿估值在全球商业航天领域封神,国内商业航天赛道也瞬间被按下“加速键”。
2024
年“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工作报告,赛道瞬间沸腾。成都、长春、合肥三城厮杀,
长光卫星折戟科创板,星图测控抢跑北交所,而国星宇航则押注港股,试图在万亿级市场中分一杯羹。
近日,专注于低轨卫星,尤其是
AI
卫星设计及研制,
曾被央视新闻多次聚焦
的成都国星宇航,向港交所了递交招股书,由国泰君安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拟于港交所上市。
后续,若是顺利获批,国星宇航将有望成为港交所“商业航天第一股”。
国星宇航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它背后那位传奇的创始人。
陆川,一个
80
后,却有着近
20
年的人工智能、航天及通信工程研究经验。
他的求学之路,堪称学霸典范。本科和研究生都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在这之后又在广东工业大学拿到博士学位。不仅如此,曾是高校副研究员的陆川,还手握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8
年,他带着
“
AI +
卫星”
的论文成果下海,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创业之路,创立了国星宇航,开启了一场
用技术换资本、用资本换速度
的冒险之旅。
技术卡位是陆川的第一步棋。
2018
年,他主导发射了“天府军融一号”,
一举完成中国民营航天首次“一箭双星”发射任务,
同时验证了
星箭一体化
AI
处理关键技术。
这一创举,不仅展示了国星宇航的技术实力,更让陆川
在行业内声名鹊起。
凭借高校背景,陆川轻松打通产学研资源,联合电子科技大学成立了
AI
卫星研究院,技术迭代速度远超同行。
更厉害的是,国星宇航在
2024
年成功完成
全球首次卫星在轨运行
AI
大模型的技术验证。
这意味着什么?这就好比给卫星装上了一个超级大脑,让它在太空中就能对数据进行高效处理,大大提高了卫星的工作效率。
想象一下,以前卫星收集到数据后,要传回地面进行处理,不仅耗时,还可能因为数据量太大而导致传输困难。现在有了这项技术,卫星可以自主筛选有价值的数据,只把关键信息传回来,这无异于一场卫星技术革命!
基于这些先进技术,国星宇航提出了
“星算计划”
。
这个计划野心勃勃,
要建设由
2800
颗
AI
智算卫星组成的天基算力网。
一旦实现,将彻底改变现有的计算格局,
真正实现“天数天算”“天地同算”。
在
AI
卫星领域,国星宇航迅速占据了技术制高点,成为行业先行者。截至目前,已发射
9
颗
AI
卫星,
按累计发射数量计算,在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一。
国星宇航自
2018
年成立以来,一路狂飙猛进,融资不断。
陆川的故事,不仅吸引了资本的关注,更让投资者看到了国星宇航的未来潜力。
他要用
AI
造卫星,用算力网覆盖地球,甚至要把
2800
颗卫星送上太空!
可以说,每一轮融资都紧扣行业热点。
短短几年间,
累计融资金额高达
16.33
亿元,
其背后投资方阵容更是堪称豪华。
深创投、万科集团、合兴基金、洪泰基金、华仓资本、正源策略、泰山城建集团等纷纷入局,地方政府产业基金更是排队入场。
2018
年
6
月,国星宇航初出茅庐,就吸引了
深创投在天使轮的果断押注。
之后的
A
轮、
A +
轮、
B
轮、
C
轮融资也是顺风顺水。
紧接着,
2019
年
万科集团果断出手,参与了国星宇航的
A
轮融资;
2020
年
4
月,国星宇航再次发力,完成了
A+
轮融资。这一轮融资,不仅进一步充实了公司的资金储备,更吸引了更多资本的关注。
2021
年
10
月,国星宇航的
B
轮融资吸引了
恒健控股
等投资方的加入。此后,几乎每年都会进行一轮新融资。到了
2024
年年底,国星宇航完成了
最新一轮
5.38
亿元的融资
,
投后估值飙升至
65.37
亿元。
在资本的助力下,国星宇航迅速扩张,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齐头并进。资本的青睐,让它在
技术研发、卫星发射、市场拓展
等方面有了充足的弹药。
2022
年,国星宇航推出灵境引擎,这一创新技术直接绑定大客户。
新疆交建的“交通之眼”项目、某一线城市的
3D
治理平台,这些
政企订单不仅为国星宇航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更让其在行业内树立了标杆。
当然了,陆川的野心不止于此。他要赶在
SpaceX
垄断全球商业航天市场之前,用
AI
卫星和算力网抢占“太空基础设施”的制高点。
陆川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果断。他的战略布局清晰而高效,利用高校资源快速完成技术卡位,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精准引入资本,通过绑定大客户实现订单突围。
如今,国星宇航站在了冲刺港股
IPO
的关键节点。一旦成功上市,它将成为港股“商业航天第一股”,这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但在资本热捧背后,我们也要看到,国星宇航在冲刺
IPO
的道路上,也并非一帆风顺。
其挑战是无异于一场军备竞赛,技术门槛高得离谱,研发投入就像个无底洞,回报周期更是漫长得让人绝望。
此前,星图测控已于
1
月
2
日在北交所成功上市,首日股价飙升
407.23%
,一跃成为北交所“商业航天第一股”;星际荣耀作为北京“独角兽”企业,也正紧锣密鼓地推进科创板
IPO
。
但另一边,长光卫星尽管手握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吉林一号”,却因持续亏损、毛利率为负且波动大、股权冻结等重重困境,无奈于
2024
年
12
月撤回
IPO
申请,上市之路戛然而止。
在此种背景下,国星宇航的上市计划显得尤为紧迫,稍有迟疑,就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错失先机,被对手远远甩开。
其中,国星宇航的财务数据更是为其上市之路增添了紧迫感。
公司虽然营收增长迅速,但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2022
年营收
1.77
亿,亏损
0.9
亿;
2023
年营收
5
亿,亏损
1.4
亿;
2024
年前
9
个月营收
2.37
亿,亏损
2.14
亿!
亏损率逐年攀升,资金大量涌入
AI
卫星研发和“星算计划”的
2800
颗卫星蓝图。
尽管这
2800
颗卫星的轨道及频谱已获国际电信联盟审批公示,但太空环境对
AI
芯片的考验极为严酷,
一旦故障率突破
0.1%
,系统性崩溃将不可避免。
更严峻的是,国星宇航高度依赖少数客户。
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高达
73.9%
、
56.1%
和
92.7%
,其中单一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达到
49.2%
、
21.5%
和
73%
。
这种高度依赖少数客户的局面,让国星宇航在市场拓展上步履维艰。一旦失去大客户,公司可能瞬间陷入绝境。
生态竞争,同样是国星宇航面临的巨大挑战。国内北斗系、航天科工等国家队虎视眈眈,海外
SpaceX
星链已发射
5000
颗卫星。其次,
商业航天涉及频谱、轨道等战略资源,国际博弈一触即发。
这种压力让国星宇航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其“全球算力网”的出海计划难度极大
。
国星宇航的董事长陆川,
2023
年薪酬高达
1017
万。
他通过两家持股平台控制
33.58%
股权,一致行动人协议扩权至
48.71%
。
资本方深创投、洪泰持股不足
15%
,技术派牢牢掌控话语权。
这种股权结构虽然确保了技术团队的控制权,但也限制了外部投资者的影响力。
尽管国星宇航在
AI
卫星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这些成就能否转化为实际盈利,仍是未知数。
未来,随着技术成熟、客户基础扩大、批量化制造以及卫星发射成本降低,国星宇航的盈利能力有望改善。不过,这一切能否实现,仍充满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