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妈说:
最近Cindy跟我聊天时,跟我抱怨了土根的一些“自私行径”。Cindy说,她有时候故意跟土根要一点他手里的食物,结果土根立马把手里的食物全塞进了嘴里!如果Cindy吃了一点土根的零食,土根就会立马上前抠她的嘴,要她吐出来还给他。哈哈,好有画面感,Cindy感叹怎么养了个如此自私的娃!
我也经常在后台收到一些麻麻关于娃不爱分享的留言。
这些都让我想起瓜瓜2岁前后也有过一段不爱分享的
执拗期
。
但如果就此下结论宝宝不会分享,给宝宝贴上“自私鬼”的标签,那真是太冤枉宝宝了!
其实宝宝从“自私”到会分享要经历一个过程:
一岁半之前宝宝还没有你我的概念,让娃分享很容易;但一岁半开始进入“物权敏感期”之后,娃就会立刻变身“小气鬼”,这时候需要家长的的理解和良性引导;三岁开始娃通过“交换玩具”获得分享的快乐,慢慢地重新学会分享。
所以爸爸妈妈不要心急,耐心等耐哦!
第一阶段(1岁半之前):无所谓你我,还分不清“你的”“我的”
应对建议:做一些“消失”的游戏,让宝宝建立“物权”的概念。
瓜瓜一岁半之前,一直是个很大方的小孩,往往带出去的小汽车,最后都带不回来,要么玩到哪丢到哪,要么直接送给小朋友了。但是他回来了又想玩了。呵呵,我只能摊手。
我反而经常跟他强调自己的东西要自己管好。因为这个时期他还没有物权这个概念,也不知道玩具其实是会不见的。
我会经常假装喜欢他的某个玩具,然后要求他送给我,让他明白,一旦答应送人了,玩具就不属于自己了。所以送之前想清楚,送不送人自己决定。
渐渐的,小家伙开始会保护自己心爱的玩具了。同时,他也进入了
物权敏感期
。
第二阶段(1岁半到3岁):物权敏感期,用“
自私
”来表达“我”的独立性
应对建议:充分尊重宝宝的“自私”,给孩子权利保护自己的东西
记得瓜瓜大概一岁半的时候,刚刚学会说“不”,不管问他什么,他都毫不犹豫的说“不”,一“不”到底。
你问他吃饭吗,不!
喝水吗?不!
去厕所吗?不!
其实,那个时候他不是真的不吃饭、不喝水、不去厕所。你给他饭,他照样吃,但嘴里依然说“不”。其实孩子通过这种表达,来建立“我”的概念,来表明“我”和你是有差别的。
这就是进入
物权敏感期
,2岁开始,孩子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东西,他都认为是“我的”。挂在嘴边最多的就是“这是我的,那是我的”。前面Cindy陈述的那些小土根的各种抢食物,就是典型表现。
瓜瓜那时候突然从一个爱分享的小暖男,转变成一个完全不愿分享的吝啬鬼。哪怕是他已经不喜欢的旧玩具,他也不愿意借给别人玩。满口的拒绝之外,说的最多的就是“我的”!
这些表现并不是孩子真的变“自私”了,而是在探索物品和他自己的关系,这个阶段过渡的好会让孩子形成正确的物品归属感和明晰的物属界限。
比如孩子明确地知道,我的东西由我自己支配,别人的东西由别人支配。这样孩子长大后一般就不会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生活中经常遇到大人假装跟孩子要玩具,孩子不肯还会强抢,还要贴上“你真小气”的标签。
其实这些处在强烈的物权意识确认期的孩子,需要得到我们的尊重。
妈妈这时候也要保护好孩子,及时出面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不过我自己也有做错的时候。有一次小表妹小汤包来家里玩,我看小姑娘很喜欢瓜瓜小时候玩的一个拨浪鼓,心想反正他现在大了不玩了,平时又那么喜欢小表妹,所以我就趁小汤包出门的时候塞到了她手里。结果瓜瓜发现了,大哭着指着拨浪鼓说“是我的”,说着就上去抢回来了!我一看真是尴尬,东西都送出去了,怎么又拿回来了呀。事后我只好重新买了一件小礼物送给小汤包作为补偿。
不过,这件事给我敲了警钟,
在没有经过孩子同意的情况下,真的不能擅自做主处置他的玩具。
孩子对玩具往往都有很强的占有欲,“分享”作为一个概念还不能很好地被孩子理解和接受。对此专家建议:
与其强迫孩子去分享,不如教导孩子去理解“轮流玩”。
所以,在孩子刚有了物权概念的时候,如果家长们逼着强子去分享,不仅孩子会非常难过,还会给孩子一个误导:
我没有对自己物品的所有权
,时间长了孩子容易形成不会拒绝的态度,对性格的养成也有很大的影响。
只有给孩子“私有权”足够的尊重,他才能更容易学会“分享”。
塞尔玛·弗雷伯格在《魔法岁月:0~6岁孩子的精神世界》里写到,
孩子的2岁,不叫叛逆期,是正常的表达欲望。给他感觉可以自己做主的假象,孩子会听话很多。
第三阶段(三岁开始):通过交换玩具,尝到了甜头,开始学会分享
应对建议:
及时肯定宝宝的分享行为,尊重宝宝偶尔的不分享,也要教宝宝受挫后学会承受的能力。
2岁之前的宝宝,就算跟别的小朋友在一起,也都是各玩各的,他们还没有社交意识,不懂要如何与他人一起玩。所以也就不会主动把玩具拿给别的小朋友玩。
但2岁之后,经常转换生活环境,去游乐场、超市、公园等,接触同龄小朋友,孩子就会慢慢意识到自己与外界的关系,与经常见面的小朋友渐渐建立起一段相对稳定的关系,这就是
社交的启蒙
。
有一次在淘气堡,瓜瓜很想玩一个小姐姐手里的迷你购物车,但他过去想一起玩,小姐姐不同意。瓜瓜很沮丧,过来搬救兵(找我帮忙)。我蹲下来悄悄告诉他,可以拿一件别的玩具,去跟小姐姐交换,但不能保证小姐姐一定愿意交换,鼓励他可以去试试。
最后瓜瓜玩到了迷你购物车,也因此尝到了交换玩具的甜头。后来遇到相似的情况,他都会主动去交换,而不是强抢。
这次也算是他的社交处女秀。
这是个引导瓜瓜分享的好机会,我看准时机,告诉他,
分享其实可以玩到更多玩具,而且和小朋友一起玩也会更有乐趣,而且跟他强调,分享出去的玩具最后还是会回来,还是自己的玩具。
他渐渐明白分享玩具不但不会失去,还能玩到别人的玩具,瓜瓜开始愿意主动分享了。
大部分孩子在
3岁前后才进入愿意分享阶段
,
对于孩子分享玩具,也要注意尺度,不能太片面化。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真实意愿,适当地给孩子一些引导教育。
-
既不能让孩子在分享中失去自我,不懂得拒绝。
-
也不应该过多迁就孩子,让孩子真的变得自私自利。
其实就是在保护孩子自尊心(自己做决定)的同时,尽量引导孩子去分享,做一个豁达的人。
不过分享之外,也要帮宝宝做好受挫的准备。
前面讲的都是鼓励孩子分享出去,其实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遇到别人不愿分享的情况,又该怎么办呢?
这也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机会,让孩子学会承受被拒绝的挫折。
我遇到过一些家长,面对这种情况会对自己孩子这样说:
“别哭了,下次你的玩具也别给他玩了。”
“不要他的了,妈妈给你去买个新的。”
孩子受了挫折难受,家长也跟着难受。这些表现都可以理解,但这样会让孩子误以为别人不分享玩具给自己这件事就是错误的。虽然这样孩子会变得大方分享,但遇到真的不想分享的时候,就会陷入痛苦的纠结中——
不分享是错的,分享又做不到。
事实上呢,分享这件事一定是建立在自愿的前提下,每个人对自己的东西有绝对支配权,
我可以选择分享,也有权利选择不分享。
所以可以告诉孩子:
如果你不想分享玩具,你也可以不分享。但分享了玩具,大家都会称赞你的行为,你也可以得到别人分享的玩具哦。
再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而我们尽量做到事后不去评判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选择。
所以,面对身处“物权敏感期”的孩子
-
充分尊重他的“自私”,让他清晰的知道物权归属
-
帮助他保护好自己的玩具,充分建立安全感
-
处置他的物品时,提前征求他的意见,孩子不同意的话就算了
只有在心理上充分做好了准备,我们才能引导孩子去分享,
等孩子做好准备了,
这样的分享才是美好的。
瓜妈最后说:
千万不要把娃的东西随意送人,我记得我小时候,我妈没经过我同意把我的一套书送人了,我生气伤心了很久很久。所以瓜瓜因为我把东西送小汤包大哭的那个场面,一下子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打那以后,我学会了尊重他的意见,哪怕是这么小的一个人儿,也有属于自己的拥有权啊!
文章的最后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这周推了四个好物,实在都是我太心水的东西,我帮大家
争取到了微店最大的优惠幅度,
下载微店app,即可获得优惠券,优惠券额度随机产生,最高88元!新老用户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