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格面具
国际人格面具学院:研究和推广人格面具技术,拓展心理服务领域,造福于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运维  ·  再见,CDN 巨头:Akamai 宣布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与家庭教育:一个人的家庭治疗

人格面具  · 公众号  ·  · 2017-11-04 08:25

正文

有的人误以为,家庭治疗是治疗师到求助者的家里去做治疗。我没有犯这样的错误,但是,我曾经以为家庭治疗必须全家人一起来治疗室。后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全家人到齐非常难,很多时候都会有一两个人缺席。最近听一位同行说,一个人也可以做家庭治疗;只要用家庭治疗的理念做,就是家庭治疗。

精神分析非常重视家庭,弗洛伊德认为,所有的心理障碍都是童年期父、母、子三角关系(即俄狄浦斯情结)造成的,而阿德勒认为,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影响很大。所不同的是,精神分析关注原生家庭,家庭治疗关注“现实”家庭。但是,精神分析和家庭治疗都认为,原生家庭和“现实”家庭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讲,“现实”家庭是原生家庭的翻版。

人格面具理论认为,“内在的家庭”对“现实”家庭的影响很大。人们根据“内在的家庭”设计、建构和评估“现实”家庭。如果“现实”家庭符合“内在的家庭”,则万事大吉,否则就会出乱子。“家庭问题”就是这样产生的。治疗的方向有两个,一是改造家庭,使其符合“内在的家庭”;二是修改“内在的家庭”,使其适应“现实”家庭,或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内在的家庭”取得一致。

第一个方向基本上是行不通的,因为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内在的家庭”,符合了这个人,就不符合那个人(如果全家人的“内在的家庭”是一样的,通常不会发生问题)。而且,很多人都在这个方向上做过努力(按自己的标准改造其他家庭成员),最后失败了,才寻求专家的帮助。

各种心理治疗的方法都是致力于求助者的改变,而不是改变他人;即便想改变他人,也要从改变求助者入手,即通过改变求助者,间接地促成他人的改变。家庭治疗也是如此:改变在场的人,或者通过改变在场的人,间接地影响不在场的人。

改变在场的人什么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认知、情感、行为,而是“内在的家庭”,即父母面具和孩子面具。

改变的前提是识别。先把父母面具和孩子面具诱导出来,指导语是:“你认为父亲(母亲、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诱导出来之后,再查这些面具的来历,通常都来自于原生家庭。查到面具的来历,知道该面具是过去留下的,然后检验它是否适用于现在。如果不适用于现在,就把它安置好,不使它影响现实生活。认识了该面具,对它保持觉知,就可以避免受到影响。然后,创建一个与现实相符合的新面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