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哲学王
哲学家的自负+理想国的蓝图=柏拉图的奥秘,在此享受人类堕落之前所能享受到的幸福和欢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哲学王

萧功秦:绝大部分中国人都知道火烧圆明园,却很少知道原因是清帝下旨斩杀来使……

哲学王  · 公众号  · 哲学  · 2025-04-11 13:4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图片

推荐关注

上方公号内回复 000 有惊喜


选自《从两百年看四十年:中国人如何重建文化自信》一文,原载“萧功秦论评”


这里可以讲一件当今绝大多数中国人很少知道,但却极为重要,极具思想启示的史实。


1860年秋,英法联军从天津打到北京附近,并在通州与大清钦差大臣进行谈判,双方本来已经谈妥,英法联军一万八千人的大军将驻留于通州附近,不再进入北京城,只由联军代表进入北京,并在京城内与清廷正式签订《天津条约》及其附款后,离京经天津回国。


然而,在通州谈判中,英法联军谈判代表巴夏礼提出,要求按国际礼法,由联军总司令额尔金觐见咸丰皇帝,并当面交换国书,此外,还提出由英法联军中的1000名身穿猩红色礼服的仪仗队(其中还包括背着硕大铜喇叭与军鼓的乐队),随同英法联军代表入城,参加签约仪式。


英法联军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要求?他们是想以这一举动,以 “威斯特伐里亚体系”的国际秩序,来挑战中国的“天下秩序”。他们要向中国京城百姓展示,堂堂欧洲大邦,决非中国人心目中的“蛮夷”,以此来宣扬胜利者的国威。


根据英法联军当事人后来出版的回忆录,法国人与英国人在这个问题的细节上还是有分歧的,法国人认为,派100名或150名仪仗队入城足矣。但英国人坚持要派1000人。在英国人看来,非如此,不足以让中国皇帝与皇城的老百姓留下令人震憾的深刻印象。最后还是由英国方面说了算,因为联军总指挥是英国的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伯爵。钦差大臣怡亲王立即把洋人的要求转呈皇帝。


洋夷居然不行三九大礼,而只行洋夷之间通行的觐见礼!这被咸丰皇帝视为是奇耻大辱,而洋兵千人入京的要求,则立即被咸丰皇帝理解为这是洋人要重演当年项羽杀刘邦的“鸿门宴”故伎,他斥责谈判大臣,怒称“尔等怎么连洋人这种三十六计的鬼计都还看不明白?”


这位29岁的盛年皇帝,在暴怒之下,于1860年9月14日,向怡亲王下旨逮捕英法方面的全部谈判人员,9月18日,英法谈判代表与卫士共39人成为清廷的人质。


为了要回人质,暴怒的额尔金扬言威胁:三天内,如果负责交涉的恭亲王不交出全部人质,立即攻城,并将把整个攻下的北京城用一把火烧掉。三天到时,千钧一发之际,恭亲王派人把巴夏礼在狱中写的信送到了额尔金手中,巴夏礼在信中说,恭亲王是明白人,要额尔金冷静。这才使额尔金没有立即攻城并放火烧北京。


此后,咸丰终于同意放回人质,然而,此后不多久,恭亲王从热河行宫的太监得知,皇帝又改变了主意,还是决定下圣旨要杀掉所有的人质。恭亲王决定提前放人。在正式圣旨到达前的一小时,恭亲王把狱中所有还活着的人质,与盛放已死人质遗体的棺柩,全部移交给英法联军,这才避免了北京全城被焚的浩劫。


39个人质的命运如下:其中有2人被捕后当场被清军将领胜保斩首示众,18人在以后一个月里死于狱中。清廷被迫交还了另外19个人质,都在大狱中受到残酷虐待,有的伤口上还生满了蛆,有的还发了终生精神病。(关于这一人质事件的史料的出处,可参阅蒋廷黻编《近代中国外交史料辑要》270-273页、以及《圆明园丛书》内的巴夏礼、额尔金与英法联军当事人等多种回忆录。)


为了实行报复,英法联军决定在咸丰居住的皇宫与圆明园两者中,烧掉其中一个。用《额尔金日记》中的话来说,他的这个决定是“对中国皇帝个人进行的惩罚”。“让皇帝因失去心爱的住所而感到痛苦。”


额尔金之所以没有选择烧皇宫,他认为当时皇宫里还住着恭亲王,烧了皇宫,就找不到与中国进行谈判的代表了。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的故宫才得以幸免于难。


图片

英军最后选择了火烧圆明园。远在北京城,人们都可以看到从圆明园发出的如黑色斗蓬般的巨大浓烟。(顺便一提的是,法国人对此表示反对,法军也没有参加这一行动),从此以后,“火烧圆明园事件”也成为中国人百年悲情的历史符号。


这确实是一场残暴的悲剧性的文明冲突,以强凌弱的英法联军侵入中国,并在中国火烧圆明园,这些侵略的暴行,是我们世代永远不会忘记的。


但我们也可以从这一文明冲突事件的恶性互动中看到,沉醉于天下自我中心这个梦幻中的大清皇帝,对外部世界,对于国际观念,对于欧洲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体系”,完全一无所知,他之所以下旨斩杀人质,也是因为,在大清皇帝的天下观念中,犯上作乱的夷狄,是可以当作不开化的土匪,予以任意处置的。正如此前把“化外”“夷狄”,押到午门前来斩首一样。


咸丰皇帝想像中的“鸿门宴”的文化误判,与斩杀英法人质事件,是刺激1860年事态不断恶化的内部原因之一。这也是人类历史上决策者固化的传统观念,如何影响其决策的典型例子。绝大部分中国人都知道“火烧圆明园”事件,却至今很少有人知道这件事情的具体原委。事实上,只有真实的历史才能提供真实的教训。


这里附带补充一下,英法联军方面提出这个千人入京的要求,也是在根本不了解在特定的文化条件下,处于长期封闭环境中的中国皇帝的心理承受力。


英法各国在此事件以后十几年,直到1872年同治皇帝大婚以前,都再也没有重提要求以“国际礼”觐见中国皇帝的要求。


事实上,逃到热河的咸丰皇帝,在英法联军撤出北京后,仍然迟迟不肯回北京,他对北京恭亲王提出的解释是,他担心联军又会从天津杀个“回马枪”,再杀回北京,并要求按欧洲礼觐见他(在他看来,这就是对他的羞辱)。


由于他迟迟不回,几个月以后死于热河,才让慈禧有机会在热河发动政变,成了统治中国长达54年的女主。统治者的念念不忘的三九大礼,居然改变了整个中国后来的命运。


图片


据海关总署4月9日公告,自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84%关税。


纸媒曾经是很多中国人的青春记忆。


我想, 时的杂志承载的是我们对世界的好奇与渴望


图片


然而,伴随无数杂志停刊、报刊亭接二连三被拆除......新媒体到来之后,“纸媒已死”的论调早已不新鲜。


可是最让我们痛心疾首的是纸媒精神的消失,在浩大汹涌的时代浪潮下,越来越多的人在短视频的快餐文化中失去思考。


图片

你也许没想到,如今依旧有一小波人“吃力不讨好”地坚持做杂志。


给大家推荐一套 品质优,口碑爆的国民杂志, 让一整年过得充实、丰富、有质量。


这本杂志有多猛?


想必只有老读者才知道, 三年 前它对中美关系预测的深度解析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不仅没被埋没,反而名气越来越大。


图片


它预测, 中国和美国的关系从“合作竞争”变成了“全面摩擦” 。不管是贸易、科技还是地缘政治,这两大国之间的博弈越来越像一场“零和游戏”:全球最大的两大经济体,科技脱钩,外交对攻,军事摩擦,局势会愈演愈烈……


从当下中美格局来看,它的观点不失为字字珠玑,对中美博弈的预测更是从最初的无稽之谈,到如今的悉数验证。


未来的中美关系会呈现什么样的“终极形态”? 三联的预测,继续在被验证的路上。


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它还曾经 多次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踩准节奏” ,许多人因为它,人生迈向了更高的层次。


图片


2003年非典时期,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经济会高速跌落,但是它却告诉大家, 中国经济正处于大爆发的前夜。


当然很多人不信,但那些少数相信的人就抓住了 2003年—2007年的经济暴涨期。


2007年全国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但它却提醒大家提防“泡沫经济”,相信的人最终就躲过了2008年爆发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2022年末 ,疫情后百废待兴,部分行业或资产价格短期内大幅上涨,看似一片欣欣向荣。


图片


很多投资者把目光投向楼市,三联再一次警示大家, 未来 房价会下降40%,楼市会回到2016年 ,很多人也不相信,结果现实就是“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的拍”。


这只是这本杂志神奇之处的冰山一角。


图片


各界大咖,作家、主持人、经济学家、歌手等领域的大佬们,都是ta的忠实读者,纷纷坦言: “只有这本杂志,我一订就是十年”


数十年如一日的阅读,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精神世界,用心生活,坚持阅读。


图片


带给他们的不只是见识和认知的提升,更是一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的自信从容。


只有丰盈的内心,才足以支撑起他们去应对外界的洪水滔天。


图片


说实话,我觉得今天还在看ta的人,都是逆流而上的勇者。


因为,在碎片化信息爆炸的今天,它让每一个——


对世界依旧充满好奇、渴望独立思考、希望从繁杂的信息中获取几多真相和深度知识的人,拥有了一片精神的栖息之地。


图片


它就是 中国备受尊敬的周刊之一——


三联生活周刊 》。


图片


它是备受欢迎的都市生活指南。


从“出轨如何应对”“丧偶式育儿”、到校园霸凌,它都以独到的笔锋进行深入报道,给我们启发与反思。


图片


它是中国大浪淘沙出来的精品周刊。


从土耳其地震、诺奖热门,到女性主义, DeepSeek ......它始终坚持为读者提供有深度、有内容的独特思考。


图片


它更是 浮躁生活的良师益友。


努力用看得更高的价值观,更多元的视角,带读者摆脱碎片化信息的包围。


图片

热读杂志TOP:《为什么都想测试人格:MBTI,社交爆款的狂热》《规划老年:心态 人际 医疗 财富》《“更好的自己”与陷阱:如何避免完美主义》


52期杂志,针对每个人的 精神困局、职场问题、 消费理财、 家庭角色、个人成长。


提供「站得更高」看问题的维度,帮助读者做出明智决策。


图片


创刊近百年来,收获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一位三联8年的老读者,分享说:

这本杂志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我精神气质的塑造。 我喜欢它的简练和深刻,审慎和优雅。我喜欢它高于时代流俗的复杂性,喜欢它的匠人态度和隐藏在这种态度下的改变世界的野心。”


图片


至今每一天,都有新的读者,表达着对三联的喜爱。


图片


小编以为,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这样一份拒绝与低俗为伍的杂志, 值得走入更多中国家庭。


图片


它自带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吸引着我们一口气就想读完。


每一期近一本书的体量,一年看下来,成年人会变得更有气度,孩子会变得更有见识。 全家人的碎片化时间,也会变得更有价值。


图片


更重要的是,它让每个订阅它的家庭,有了更多可交流的共同话题。 让家人的陪伴,变得更有质量。


很多年以后拿出来,每一期杂志,也都是 一个个关于时代的鲜活记忆。


小编给大家争取到了 超值 团购价! 原价780元的,直接少了380多,只要399元。这个优惠力度之大,其他同行看到后,都懵了。


这笔投入太划算了。超值订阅活动, 仅限七天


现在订阅,额外还 赠送 价值88元的三联增刊《考古中国》1本,以及2本往年精选期刊。


图片

每天只需一块多, 就能 让全家人 收获 一整年紧跟时事,深刻、有质量的阅读乐趣。

《三联生活周刊》2025年3月~2026年2月全年刊订阅
大浪淘沙的精品周刊,深刻丰富好读
价值百元近值赠品: 1本增刊
原价:780元
全年52期 限时特惠价 399
特价仅限7天!
正版书籍 放心购买

图片

产品 由上市公司 “有赞” 担保,请放心购买)


这几年,张鸣老师明显露面少了,却打趣说,“没有判刑,却被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已经有好几年了,我的书一本也出不了,新书不能出,再版没有戏,到了版署,就泥牛入海。连已经出的书,各个出版社也不敢加印。”

这本《历史的坏脾气》断货多年,集结了一位脾气倔强、正直敢言的历史学者对历史和现实不合时宜的思考,读起来酣畅淋漓,意犹未尽。在当下,更显珍贵。

正如张鸣老师自己所说,“我总是有意无意地把所观察到的历史颠倒过来看,非要把漂亮孔雀后面的屁股示人。总而言之,一肚皮不合时宜。”

陈丹青说:能不能找到真历史? 张鸣就是告诉你们,你们知道的事在当时不是这样的。

易中天说:张鸣的书是我一向喜欢的——有思想,有见地,有学问,无官腔,十分好读。

他说,历史课名义上讲的是历史,实际上是按政治课开的;


他说,以史为鉴是一句美丽的空话,在现实中,就算你送给他这面镜子,他也不会照;


他说,人走向苦难的过程不一定是悄无声息的,也有可能是载歌载舞的;


他说,不要动不动就说什么干坏事的人下场会很惨,惨不惨要看什么世道,世道不好,干坏事就不会受到惩罚,干好事才会;


说这些话的人叫张鸣,这么敢说的人不多了,他是一位,所以他书里面的文章都是游走在刀刃上的,毫不避讳,无所不言。


这是一套深度挖掘中国历史和社会现象的作品。全书以逸闻趣事为线索,通过分析权谋、监督与分肥、政治命运等关键内容点,揭示了历史的另类真相,还原了人性的假面。书中以历史和社会为两大主题,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展现了作者对这两个领域的独到见解。


这套书不会再版了,但可以适当加印一部分,张鸣的书绝大部分都买不到了,喜欢历史的同学推荐入手。


图片

小程序二维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南京大学高华教授:《红军长征记:原始记录》是目前有关长征记叙的最有价值、最真实、最权威的资料
长征原始记录,共收录了109篇文章,比06版和42版都更完整,再现了历史原貌。书中很多内容是斯诺1937年《红星照耀中国》的资料来源,最全版本,和港版无异,无删改。

编者刘统说:读过《史记》的人都喜欢司马迁笔下的人物,《项羽本纪》中“破釜沉舟”“鸿门宴”“霸王别姬”等生动情节,成为千古传颂的故事。《红军长征记》的作者以朴实的文笔,如实反映了红军战斗、行军、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作家要编写长征题材的文学或影视作品,这些回忆录无疑是最有价值、最真实的素材。


本书是毛主席1936年组织编写的长征回忆录汇编,作者全部为参加长征的红军将士,真实性是本书最宝贵的特征。其底本是《西行漫记》的重要资料来源,是有关长征的原始记录。


回忆录中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不仅体现了长征过程的艰辛,也记载了沿途的地理、气候、民俗、生活、交通等多种情况,是研究长征历史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


本书是目前有关长征记叙的最有价值、最真实、最权威的资料。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本书编写于1936年8~10月,在时间上距离长征结束最近,当事人的回忆相对可靠;


二、毛主席在为本书征稿的动员电报中称,“文字只求清通达义,不求钻研深奥”,加之成书时间又较短(组稿两个月,编选成书共三四个月),故本书没有太多条条框框和修饰的成分;


三、本书编写工作由当时党内的大历史学家徐梦秋总负责,另有丁玲和成仿吾协助配合。这些编辑都是重量级人物。


四、本书原本较为稀有,编成后没有公开发行,1942重印后的版本仅在党内传播,目前已知存世的仅有国内的北京、台北和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三处。


五、本书是斯诺创作《西行漫记》的原始素材之一,斯诺回到美国后,将自己收藏的1942年版《红军长征记》捐献给了哈佛大学图书馆。


有兴趣的值得入手。

图片 小程序二维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