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研究院
【腾讯研究院 ★ Tencent Research Institute】 网聚智慧,连接世界!网罗互联网前沿理念、传递互联网发展声音、汇集互联网研究成果、推动互联网法治进程。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研究院

S-Tech:社交网络让我们更孤独?尚!无!定!论!

腾讯研究院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3-24 17:51

正文

“S-Tech 社交斋戒研究系列 ”文章:


——前序篇 Vol.2


主创说

孤独这个古老的课题,每个人都逃不掉。巴尔扎克说,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作为一个社会性动物,人是要朋友的,可能只有神仙和野兽才喜欢孤独吧。


随着网络出现,社交网络(SNS)时代,SNS让人更孤独了吗?面对这个复杂的问题,研究者们各执一词……


图片来自  meihua.com

本期的出发点是近年来关于SNS使用与孤独感的研究,仅仅说SNS让人更孤独了或更不孤独,都不够准确。因为这和SNS使用的类型有关。


SNS的与孤独感之间,前人研究发现了啥?


Kraut等人研究了美国家庭互联网的使用情况,他们发现在互联网上多花时间会增加孤独感(Kraut R, et al.,1998)。


有研究显示SNS使用与更少的孤独感(Lou, L. L., et al. 2012)和更多的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相关。(Steinfield, C., Ellison, N. B., & Lampe, C., 2008)


用FB作为沟通工具可以增加FB用户与线下亲戚朋友的社交联系,并减少孤独感。这一发现与早前Rubin的观点一致,他认为使用互联网作为沟通工具增加了一个人的家庭活动和社交生活(Lou LL, et al., 2012)。这项以大一新生为样本的研究还发现孤独感并不影响FB用户的使用强度(Facebookintensity),而且使用FB的动机也与早前McKenna等人的研究结论不一致(孤独的人倾向于通过SNS与陌生人交朋友)。


另一些研究者则发现使用SNS的人比不用SNS的人更加孤独,特别是男性。(Brandtzaeg, P. B., 2012)


2010的一项研究显示使用社交媒体与人们线下关系网的大小无关,并不会让人们感觉自己与线下联系人情感上更亲近。(Pollet, T. V., Roberts, S. G., & Dunbar, R. I.,2011) 换句话说,你每天在微信微博上花的时间多并不代表在真实世界里你的社会关系网更大,也不代表你与朋友们的友情更深。


Chia-chen Yang认为大多数关于SNS使用与人格的研究都围绕大五人格,却忽略了社会比较倾向(social comparison orientation)这个重要的人格构念(personality construct)。


综上看来,使用SNS是否使人更加孤独仍没有一个全面的答案。(Yang, C. C., 2016)


社会比较倾向是什么?


社会比较倾向social comparison orientation (简称为SCO) 是指一个人将自己的成就、状态、和经历与其他人相比的倾向。 18(Buunk, A. P., & Gibbons, F. X., 2006)。根据SCO理论,人们将自己与他人比较的倾向各有不同。那些具有强烈SCO倾向的人一般会有以下三个特点:


1 、具有高度的公众自我意识和私人自我意识

2 、社交导向,对他人需求与感受感兴趣也有同理心,并对此敏感

3 、容易出现消极情感和自我不确定感,因此通常是低自尊和高神经质。


为什么社会比较倾向在社交网络的大背景下这么重要?因为在SNS中人们有太多机会进行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了,而人们做的更多是“向上的社会比较”(upward social comparison)。俗话说的好,人比人气死人呐~


SNS使用或活动类型


SNS使用或活动可大致分成三类: 互动型,被动型和主动型。


使用SNS与其他人互动和社交可以被定义为互动型使用(比如评论,发送SNS消息等)。 互动型的SNS使用与较低的孤独感有关。(Brandtzæg, P. B., 2012; Burke, M., Marlow, C.,& Lento, T., 2010; Ryan, T., & Xenos, S., 2011; Yang, C. C., &Brown, B. B., 2013)


相反, 被动型使用是指人们只是浏览/或消费SNS上的内容 ,这类使用很典型,往往说明人们的孤独感较多和幸福感更低。(Burke, M., Marlow, C., & Lento, T. 2010, April;Verduyn, P., et al., 2015) 但也有研究表示它们之间不存在关联。(Yang, C. C., & Brown, B. B., 2013)


主动型使用是指在SNS积极产生内容,但内容不直接与某人有关(比如SNS上更新状态或广播推送信息且不带具体观众的标签)。 所以这类活动本质上没有互动。许多研究都忽略了主动型SNS使用,但这类活动的一个例子,FB状态更新,已被发现与较多和较少的孤独感都有关系。(Yang, C. C., & Brown, B. B., 2013; Deters, F. G., & Mehl, M. R.,2013)


为此,Chia-chen Yang专门研究了孤独感和具体SNS活动(Instagram使用为例)之间的关系,并探索社会比较SCO是如何调节SNS活动与孤独感的关系。(Yang, C. C., 2016)她发现INS互动、浏览INS都与较低孤独感有关,而发INS与较多孤独感有关。SCO在INS使用与孤独感之间起调节作用。具体来说,爱在INS上互动与较少的孤独感有关。不过这个结论只适用于那些不太爱与他人比较的人(即低SCO人群)。换句话说,高SCO的人几乎没机会享受在INS上互动带来的潜在好处(受到抑制了)。更重要的是SCO高的人在INS的互动中都忙着去看别人的生活了(做“向上社会比较”),暴露在这样的信息中会让高SCO的人觉得自己的社会连接程度不如别人,不开心(你有没有周末加班时被朋友出国游的照片拉仇恨过?)。于是SNS互动带来的潜在积极影响就被抵消了。


Yang还发现在INS上与朋友家人互动(互动型使用)会让人不那么孤独,这与早前研究者发现一致(即使用社交媒体与他人互动会有更高心理幸福感)。(Brandtzæg, P. B., 2012; Burke, M., Marlow, C.,& Lento, T., 2010; Yang, C. C., & Brown, B. B., 2013)但令人意外的是,在INS上浏览(被动型使用)也与更低的孤独感有关。换句话说,刷朋友圈能让人感到不那么孤独。这就与之前的研究有出入了(被动使用社交媒体会变多会让心理幸福感降低)。 (Burke, M., Marlow, C., & Lento, T., 2010;Ryan, T., & Xenos, S., 2011; Yang, C. C., & Brown, B. B., 2013;Verduyn, P., 2015)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在INS上浏览也许并没有看起来“那么被动”。如今的年轻人依赖SNS了解同龄人动向,因此用INS浏览可以被看成是真实社交的前奏。从这个角度说,把在线浏览称为“内容消费”会比称为“被动使用”更不易产生误解。另外,只是社交媒体设备的存在就能提醒人们他们所拥有的巨大社交网,甚至在人们不用它们的时候。发INS 广播消息(主动型使用)与高孤独感有关。这一形式也已经被之前研究证实(研究孤独感与FB状态更新,一个类似SNS的活动)。(Yang, C. C., & Brown, B. B., 2013)


尽管现有的文献提供了一些关于它们之间关系的线索,像互动型的SNS使用可能与孤独感较少有关),但大部分关系并不清楚。比如,那些有关孤独感与主动型或被动型活动的关系,以及它们会如何因一个人SCO高低变化而变化。这些都有待研究者继续探索。


S-Tech 社交斋戒研究系列文章:


《为什么你就是对手机拿得起却放不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