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CS
欢迎点击上方“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订阅本公众号。
图像的肉身
——梅洛-庞蒂与当代媒介思考
时间:2018年3月15日星期四15:30
地点: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办公楼二楼会议室
嘉宾简介:
曲晓蕊,《图像的肉身》译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比较美学硕士,法国里昂第三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当代美学专业,主要从事现象学及原生艺术的研究和推广,目前为法国里昂三大与上海大学合作的伦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硕士项目教学翻译。
曾发表中英、中法译著与文章若干,已出版的译著包括《戈达尔访谈录》(吉林出版集团,2010),《当代边缘艺术二十家》(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图像的肉身》(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站在达尔文肩上:时间的跃动》(中信出版集团,2016),《感性的抵抗:梅洛-庞蒂对透明性的批判》(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等。
梅洛-庞蒂简介:
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1908年3月14日—1961年5月3日),法国著名哲学家,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知觉现象学创始人,他最重要的哲学著作《知觉现象学》和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一起被视作法国现象学运动的奠基之作。先后在里昂大学、巴黎高师、索尔本大学任教,后主持法兰西学院的哲学教席。主要著作有:《行为的结构》、《知觉现象学》、《意义与无意义》、《眼和心》、《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等等。梅洛-庞蒂被称为“法国最伟大的现象学家”,“无可争议的一代哲学宗师”。
《图像的肉身》简介
:
本书是卡波内关于梅洛
-
庞蒂哲学的系列著述之中最新的一本。
梅洛
-
庞蒂哲学中有许多
“始终迫近却从未真正实现”
的对世界和彼此共同存在的理解,以及一些开放性的、在动态关系中逐步显形的概念。“肉身”就是这类概念的核心代表。
《图像的肉身》
采取了独特的视角,即从可见性(
visibilité
)出发来阐释与理解肉身,并将其作为理解梅洛
-
庞蒂哲学创新性的关键点。
本书首先对
肉身概念的意义做了梳理,通过对梅洛
-
庞蒂、胡塞尔、弗兰克、南希、德里达、
米歇尔·亨利等人观点的比照揭示出这一概念在发展和讨论中形成的不同侧面。
在肉身概念的意义及其与胡塞尔哲学的联系中,卡波内首先选
取了“自然” —“地面(
sol/
Boden
)、大地(
Terre
)”这一联结点。在他看来,梅洛
-
庞蒂提
出的肉身,首先呼应了胡塞尔后期哲学中的“ 大地”、即所有存在者共同的归属和交流的可能性前提
。这也正是可见性的意义——那被胡塞尔称为
Leib
、作为知觉和运动的经验统一体
的身体,与作为“一种神秘的、并非客体的对象”的自然之间交流沟通的可能性”
。
《图像的肉身》从“可见性”的角度对肉身的解读,不仅是对概念本身的梳理与明析,更是对梅洛-庞蒂感性哲学的进一步深化,尤其通过对新的观看方式的描述、以独到的艺术视角对图像在当代文化中特殊地位的分析,一步步呈现出由艺术到政治、渗透于生存经验之中的肉身哲学亦即对存在之境的敏锐体悟。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右上方菜单选择“查看公众号”并进入“
查看历史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