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黑马
每一个有创业精神的人都在关注的订阅号。专注创业故事、实战干货和行业数据的生产,偶尔吐槽一下这个变幻莫测的创投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华为日赚2.3亿元#】10月31日,上清 ... ·  6 天前  
新浪科技  ·  【#FF宣布收到3000万美元投资款#】法拉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i黑马

奇霖传媒获数千万融资:海南蓝标、蓝拓基金领投

i黑马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3-21 16:21

正文




这是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

前央视记者辞职后,意气风发的和硅谷大佬搞起了视频创业。

靠一集节目爆响后再获数千万融资;

这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CEO有着何种传奇经历?

——黑马哥说


上周,蓝鲸以一篇《前央视记者武卿创业传奇:靠一集节目爆响后再获数千万融资》,报道了奇霖传媒制作、发行系列纪录片《硅谷大佬》的过程,此文意外地广受瞩目,在微信等社交媒体广为流布。虽然文中提及奇霖融资经历的地方不超过30个字,但读者反应的焦点却是“融资”和这家公司绝无仅有的奇特发展路数。


因为彼时奇霖方面未公开融资细节,蓝鲸在此前的报道中,也无法对此事做具体、深入的分析。近日,蓝鲸从一位投资人处得到消息,奇霖传媒本轮Pre-A融资其实完成于一个多月前。记者综合北京市工商局网站资料和投资人信息得知:从2015年6月公司设立至今,奇霖传媒共完成7笔共计数千万元人民币的投资。


本轮投资由蓝色光标传播集团旗下的海南蓝标创业投资中心和蓝拓基金领投,北京嘉源置业投资有限公司和一家未公开真实情况的机构跟投。有分析人士认为,此举也许意味着蓝标系的目光正向越来越热的内容领域转移,而像嘉源置业这样的房地产公司为何投资新兴视频传媒领域,则让人费解。


奇霖传媒创办仅一年半,创始人武卿此前十几年的履历是:语文教师、地方电视台新闻播音员、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调查记者,其人似乎没有管理经验,更非资本运作高手。



奇霖传媒创始人武卿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从成立到现在短短一年半,这家公司的估值翻了将近8倍。该公司不仅汇聚有蓝色光标等业界知名、在国内国际都拥有较大影响力的机构投资者,还聚集了包括百度元老、百度特别顾问并一点资讯创始人任旭阳、酷六网并混沌研习社创始人李善友、海量大数据董事长郝玺龙、上市公司法兰泰克董事长金红萍、上海长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春雷等在内的豪华天使投资人团队。


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家公司成立一年半仅有《硅谷大佬》一个爆响的作品——且该6集纪录片在今天之前只公映过一集。



《硅谷大佬》第一集 神秘的天使名单


也就是说,一家初创传媒企业用了整整一年半时间,却只做了一套系列纪录片,此外再无其它产品。尽管其创始人在公司微信公号上以《一事精致、可得丰盛》一文,对公司的发展策略和砸300万人民币耗费18个月时间做一个纪录片项目的想法有过说明,但依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同样是视频媒体品牌,其发展模式、速度和一条、二更等品牌截然不同,创始人亦比较低调极少公开发言、参加活动、释放信息,这一切看似缺乏野心,但总是不经意间让人一惊,觉得其内力强劲。



《硅谷大佬》海报


人们不禁要问:一个并无管理经验的前央视调查记者操盘的一家公司,成立18个月只做了一套《硅谷大佬》纪录片,凭什么能得到多家大型机构和互联网等业界大佬的频频注资?这是因为内容创业领域虚火太旺,还是因为“前央视”三字释放的某种信息依然引人,亦或是因为其业务、盈利模式有独特之处?


此外,奇霖传媒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其创始人武卿到底是谁,有何特别?在内容创业颇受资本关注而绝大多数创业者不得不为融资苦恼的今天,这确实值得深究。为此,蓝鲸采访了央视新闻评论部一些在职员工、部分离职央视的创业者并专访了奇霖传媒创始人武卿。


如前所述,查考网络资料并向央视总编室、新闻评论部人士确认后记者得知,奇霖传媒创始人武卿此前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两个栏目担任调查记者,工作内容以舆论监督深度报道为主。


此外,还长期做节目新模式研发并小有成绩。武卿虽长于视频内容创意、制作并具有很强的文字能力,但在央视工作期间并无管理实战经验,最高职务仅为央视十套某纪录片栏目主编且只持续了半年。



武卿在《焦点访谈》工作期间照片


记者:据说你在十套做主编,也只做了半年。好像没有管理经验?


武卿:我从来没拿做主编说过事儿,因为那时候我刚从编导转岗当主编,有点晕,而且我只管业务,不管人事等。此外,做了半年不到我就跳槽到《新闻调查》做新闻了。说到创业经验,创业前确实没有,不过这不代表现在也没有。现在开始有点管理者的感觉了。


记者:很多人都说你的融资经历有点神,觉得你运气特别好,你觉得呢?


武卿:我觉得奇霖传媒的融资经历总体来讲挺正常的,够不上“神”。只不过现在处于资本寒冬,这显得有点不寻常和难得。这有运气成分,但也需要努力,融资过程中我非常努力,做了大量沟通,几乎是个“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状态。PreA的融资和天使阶段不同,要复杂好多,机构投资者远比天使投资人慎重,所以没有外界说得那么神,我认为是经历了些磨难的。我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一样东西:处变不惊,将心比心。


记者:坊间说你,到现在你都没有一个商业计划书?


武卿:这事越传越神了真是。我们过去一年多太忙,真的没时间在BP上下功夫,基本上就靠嘴说。因为这个也误掉了一些不错的投资机构,他可能觉得我没诚意。前天我向一个自己很喜欢的大投资人道歉了:人家要BP时我熬了半夜写出三页,就简单发了个word文档,然后他就没见我——感谢奇霖如今的投资人的不“嫌弃”之恩。没有BP,不代表这事做得就对,那是忙得没办法。投融资是特别专业的事,创业者必须站在投资人角度想问题。


记者:你创业来一路顺利,内心应该十分自得吧?


武卿:你错了,我不觉得自己“特别顺利”,只是运气尚可。我经历的内心磨难,谁都不知道,真的是浴火重生了,未来还要不停地“新生”。我也根本没有“得意”,连个“开心”都没有,惯常的心态是冷静、谨慎和警惕。创始人每一丝不慎、躁动都可能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创业是个长跑,现在就自得太早了。奇霖传媒哪天上市了,我才敢真正地笑一笑。


记者:你的投资人中有很多大佬,还有蓝色光标这样在国际上都有一定影响力的大机构,他们为什么投钱给你?你怎么搞定他们?


武卿:一说“搞定”就会显得目的性很强,这个我得解释下,其实不是这样的:最初的天使投资人,就是因为信任我个人能做出东西才投的,而且是他们主动找的我,我并不想这么快创业。后来的机构投资者比如蓝标,人家对我有长期观察,知道我为人做事靠谱。


记者:谁对你有长期观察?


武卿:我和蓝色光标董事长赵文权就在2015年认识,我们同在多个微信群,偶尔聊两句。第一次探讨投资时应该是2015年9月我刚离职央视时,有一年多了。后来断断续续谈过许多次,赵总一直信任我,我也非常看重蓝标的战略眼光、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及其国际布局,自己努力地沟通。赵总为促成奇霖和海南蓝标、蓝拓的合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于嘉源的投资稍微有点神奇,他们董事长从认识我到打款只用了八天。奇霖的投资人团队现在有11个人,真心感谢他们每一个人。投融资这事看似是公事公办,一个投银子一个付青春,但没有彼此的信任和真心交付事儿不能成,所以我很感恩。


记者:机构投资人进来,有压力吧?


武卿:我真的没压力,可能都转换为动力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做我的工、尽我的力,至于大事交给命运。


记者:总结来说他们给你投资是因为你做人靠谱、做事厉害是吧?那你们的商业模式呢?


武卿:你还是要问问所谓“原因”对吧?可能你和绝大多数人一样,觉得这事没那么简单,我也不简单对吧?其实真的特简单。


小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我是一个靠谱的实干者,心胸还算宽广,思路比较清晰,有情怀和使命感,一小点社会责任感,够玩命努力。大的原因还是因为我和团队的业务能力、奇霖的发展方向,三家大的机构投资者进来更加说明问题。此前有投资人还在观望,但是《硅谷大佬》这部作品让他们有了十足信心,一事精致,可得丰盛。至于我们的商业模式,十分清晰,顶层设计很重要得慢慢设计好——但是这个不能公开说。


记者:那你们公司到底主要的业务模式呢,是什么?


武卿:一言不发做视频。



《硅谷大佬》宣传片


《硅谷大佬》(第1季),是奇霖传媒投资、制作的第一部视频作品, 如其推荐语所说,也确实是中国第一部针对硅谷科技、互联网创投圈人物的深度纪实报道。


因为是公司第一部作品,武卿特别重视,自己亲自担任总导演,和摄像、编导、剪辑师等各个工种一起工作15个月,亲自抓了从节目策划、拍摄、文案打磨、后期制作、播出、国内发行、国外发行全流程。


《硅谷大佬》纪录片投资300万人民币,共分6集,每集35至40分钟,讲述6位在各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排名数一数二的硅谷大佬的故事,涉及五个中国创投圈高度关注的领域:股权众筹、 高科技项目投资、 新能源、 大数据、 新型交通工具。



《硅谷大佬 》剧照


第一集《神秘的天使名单》,讲的是全球第一股权众筹平台AngelList的故事。这个节目于2016年9月8率先投放,播出之后引起了较大范围的讨论。此前接受媒体记者采访并在微播易做演讲时武卿曾说:“极致的产品力、传播力、影响力是我的目标,这三个目标都实现了。但是第一集播出第3天,我们就得到了第一份来自地方卫视的节目购买合同;


播出后第10天,第一个国外播出平台谈妥;节目吸引了十五、六家大型媒体的公开报道,并引发了包括传统媒体、新媒体在内的100多家媒体的自发报道;此外,还吸引了20多家出版结构,第一集播出后一个月内敲定了同名书籍的出版计划;还吸引了五六家国内、外投资机构对奇霖传媒做股权投资。”《硅谷大佬》第一集的热播,给奇霖传媒带来很多好处。更重要的是,一直在观察武卿的投资人,对她有了十足信心,这也为一个月前完成的Pre-A轮投资埋下了伏笔。


如蓝鲸记者此前评论,《硅谷大佬》的脱出确实标志着武卿已经完成了一个从调查记者到视频内容独立制作人、企业人的转变。



奇霖传媒创始人 武卿


记者:《硅谷大佬》第一集播放的时候很火,我的微信朋友圈一直在刷屏,刷了那么两天,同时我看到很多传媒人扎堆的微信群也在讨论。你觉得《硅谷大佬》已经成功了吗?


武卿:我理解的成功,就是抵达目标用户并且影响他们。如果单拿它对目标用户的影响来说,《硅谷大佬》确实已经成功,如果跟《琅琊榜》这样的大IP比,同志们还需努力。我真的特别喜欢《琅琊榜》。后续5集比第1集多打磨了四个月,3月20号开启大陆首播后,我觉得“影响力”会更大。再解释一下,“影响力”在我这儿不是指知名度,是改变他人心智的能力——这是我的“野心”。


记者:你们这个项目做了一年半,时间不短了,你不觉得很慢吗?你急吗?


武卿:这个制作周期属“正常”,甚至还不够长。好东西需要时间,没有时间肯定做不好,谁都一样。我们做得精致,心态比较静下来慢下来,我是随时可以静、慢的人。此前也有人善意提醒我说“你这路子不对,一家创业公司,咋能花这么长时间精打细磨呢?你自己不急我都替你急,应该快速迭代。”


上面说的话是善意的,但是逻辑似乎也不对。我觉得创业公司更应该做精致的事,干好手艺,守好本位。最起码当下这两年,奇霖传媒必须把每个内容做好,我手里不能出一个滥活儿。当然精致着做,有个前提,你这个东西得有独一特质,就是和谁都不一样谁,谁都想不到,模仿不了。


有了这个,慢慢来,别着急。快速迭代不错,但是分行业分公司分人,我们公司做视频,讲究个个是精品,一枪打准、一剑封喉以占据重要“地形。我们确实不是精益创业的路数,而是“非精益创业”。


记者:坊间有人议论,说你在央视工作时,每个中午的短暂休息时间,都会有饭局——也就是说你人脉特别广。我很好奇,你如何搞定这帮硅谷大佬,他们为何会接受你的采访?你似乎也只是在一定区域有点影响力,也不是杨澜那种大众名人。


武卿:我朋友比较多,毕竟在北京十五六年了。我做人还算讲究,人缘还真不错,要把我说成个“人脉王”、天天都有饭局,那太夸张了。传言太多,不足信。如何搞定硅谷的这些呼风唤雨的创投大佬,确实是个事儿。 如果非要总结一下,答案还是真诚吧。无论多牛的大佬,他都是人,你是什么样的人他能感知到,你对他掏心挖肚,时间长了,他会接受你。



《硅谷大佬》片段


记者:不过,一家创业公司花费这么长时间,投入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做一个项目,最起码我个人觉得,总归是很奇特的路数,有点风险。你也太沉得住气了!


武卿:这肯定有风险,第一:你这么努力不见得一定能取得成功。还有,这条路非常孤独,因为你的路数跟别人不一样,人家都是快速推进、扩张,你慢慢吞吞一年半。但是我深思熟虑后有战略自信。第一我做事向来不做则已,一做都会惊人,毕竟我的业务能力在这里呢,心智也属于上乘。


第二我的项目门槛很高,别人很难模仿,更难超越,我的产品不迭代,但是创意是飞速迭代的。在这种情况下,“慢慢来”的策略明显好于“快步走 快速迭代”。此外,我最尊重市场,市场最公平的,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你自己不行,我自己到底如何我也想赤手空拳放市场上看看斤两。


记者:我看你朋友圈经常提及“创新”,这套《硅谷大佬》有什么创新之处?


武卿:《硅谷大佬》项目拍摄的都是真正做创新的人,无论科技创新,还是模式创新,都是创新。我们自己也一直在创新。打个比方说我的节目,你很难定义它是什么?是纪录片?是广义概念上的调查报道?还是其它?我也说不清楚,只是根据自己的直觉去做了。在节目后期也做了很多新设计,有的保留,有的没有剪到片子里去。还是看节目吧,做个广告,3.20后乐视网看去。


虽然武卿认为公司发展顺利是因为团队的业务能力和投资人创始人团队都同意的“慢慢来”策略,但毋庸置疑的是还有一点,创始人作为公司灵魂人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在公司初创期体现得更为明显。


查阅资料记者得知,武卿具有新闻、中文、法学等多学科学习背景,同时也有在传媒、教育、企业多行业得工作经验。在央视工作的前四年,她在一个名为《公益行动》的纪录片栏目做出镜记者、主编。2006年加入央视《新闻调查》,先后担任编导、策划。


2009年至2015年,在《焦点访谈》担任调查记者。《黑诊所缘何屡禁不绝》《缩水的廉租房》《黑肺》《揭密亿霖传销大案》等调查报道均出自其手,其中有些节目还得到过中央领导的表扬。不过武卿坦承,如果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内容人,并没有十足的自信出来创业,因为创业太难了。



《硅谷大佬 》剧照


记者:为什么说不“普通”


武卿:我之所以敢出来创业,是因为考虑到自己是并非普通的导演、记者,而是调查记者出身。我们这类人,经过长期职业训练,进入任何新领域都不怕,都能迅速研究抓住本质。此外还有一点,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我在央视工作期间不单是调查记者、导演,还是节目新模式的研发人员。从2004年至2015年整整11年里,我一直在自觉地做策划、创意,给《公益行动》《新闻调查》和新闻评论部领导、台领导都报送过栏目方案。


努力了七年都没人搭理我,直到2011年台总编室搞节目创意大赛才遇到机会,我的新、老媒体结合的节目方案《电视微博》在500个方案中脱颖而出,获得银奖,排名23。感谢总编室——也就是说,我不是一个单纯的内容制作者,还有研发、创意能力。调查记者思维和节目创意人思维,是我底气所在。路长着呢,肯定越来越好,所以我更不能急。


记者:看得出,央视的经历对你影响颇深。这个时候再看央视,是种什么感觉。


武卿:和过去一样。还是比较亲切,但是真的不想多谈了。


记者:你觉得,在奇霖传媒所做的哪些事情是在央视无法做到的?在央视做的哪些事,是在奇霖无法做到的?


武卿:你问,创业和在央视工作时有啥不同对吧?关注的领域不再局限于国计民生、弱势人群;研究的用户(受众),也不再是电视观众。做事自由度更大,事情的最终决策权在自己手里——享受自由势必要背负责任,但是我愿意。和在央视时比,创业多了好些压力,这一年半头发白了五六十根。我再也没有机会像小蜜蜂一样迅速到各个行业采蜜——那是《焦点访谈》记者的独有机会,现在只能在自己的领域深耕,越来越垂直。


记者:回过头去看,从《新闻调查》到《焦点访谈》时的心态,到创业者的心态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武卿:心态上没变化。从央视到现在,变的是身份、角色、格局、承受力。承受力上自感进步较大,我觉得自己可以承受任何事情,欢乐、痛苦,赞美、诋毁,失败、成功,都行。把“成功”放在后面,是因为我觉得和“失败”相比,“成功”更需要力量去承受。


不变的是初心。大概十来岁时我立了个“大志”,要做个出色的人。小学放暑假时的学习笔记上摘抄着这样一句话:如果足够努力,一个普通的灵魂到底可以走多远…这话到现在都在影响我。我经常觉得自己像棵树一样,自由生长,生机无限。


记者:你觉得自己到底有什么特别的、高人一筹的地方?


武卿:这个得让熟悉我的人评价,自己说不是太好。我只能说,自己这个人呢做人很简单,但是内心却是有股子不普通的力量,这个力量一半来自天性,比如善良和热忱,一半来自信仰,比如果决和坚韧。别的我也不知道了。


3月20日,《硅谷大佬》在大陆地区的首轮播出正式开始:乐视,视频网站独家合作,几家卫视同日播出。


奇霖传媒简介


北京奇霖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由原央视《焦点访谈》知名调查记者武卿女士,于2015年6月创办的视频新媒体机构; 由百度元老并一点资讯创始人任旭阳、混沌研习社创始人李善友、海量大数据董事长郝玺龙、法兰泰克董事长金红萍、上海长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春雷等重量级企业家投资人,和蓝色光标旗下两家投资机构以及嘉源置业投资有限公司等机构共同投资设立。


奇霖传媒以科技互联网创投领域视频内容的原创研发、制作、投资为主业,致力于构建以视频为核心的全媒体平台。


*本文系i黑马原创,如需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获取转载格式,未经授权,转载必究。推荐关注i黑马(ID:iheima)。



↑↑↑

下周六,第四届黑马运动会!!!

将打破一项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