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隧道股份
我们从这里读懂城市,欢迎关注隧道股份公众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E药经理人  ·  2024-2030年生物制药行业深度调研及发 ... ·  14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隧道股份

以新提质!隧道股份抢占“专精特新”新赛道,全力奋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隧道股份  · 公众号  ·  · 2024-09-13 17:45

正文

.

由隧道股份上海隧道自主研发的ACPP设备与技术体系成功应用于上海地铁13号线西延伸运乐路站逃生井建设中,该工法可以在不做围护、不挖基坑、不降承压水的情况下,通过水下机器人和智能推进系统高效完成超深竖井施工。经实际测量,沉井各项数据优异:垂直度达0.65‰,四角高差2mm,最大地层沉降4.95mm,管片无错台、无渗漏。

具备多项地下空间作业优势的ACPP技术体系,在轨道交通风井、逃生井、大深度管网系统的盾构顶管工作井、泵站、闸门井、地下停车库等方面具有宽广的市场应用前景,将成为城市超深竖井施工的全新解决方案。

.

隧道股份上海路桥以新型环保沥青产品的研发与应用为突破口,形成了重载沥青、排水降噪沥青、高弹高粘沥青等五大系列共计31个品种的产品,提升道路使用性能,降低环境影响。目前各大沥青产品服务上海、江苏、浙江、辽宁等多个市场。近日,以专业的沥青材料研发能力与高水平的摊铺技术成功完成了上赛场F1赛道的更新升级。

“数字”+“绿色”是时代强音,隧道股份上海路桥积极推动无人智能管控与沥青路面施工深度融合,实现沥青混合料摊铺碾压工艺和施工质量控制管理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在北横通道东段隧道路面铺设施工中,完成了国内首次在城市地下长隧道中进行无人摊铺的应用实践,通过稳定可靠的算法大幅提升施工安全系数和摊铺质量,降低30%至40%的现场作业人员,有效减轻高温刺激性工序对作业人员的影响。

.

隧道股份上海能建在上海LNG数字化转型项目中,将数智技术与LNG接收站运营紧密结合,采用数据驱动、平台承载、应用赋能的架构,数字化LNG接收站实体,创建与实体一致的数字资产。通过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集成11个政府和企业系统,实现了数据互联和全量承载,形成上海LNG接收站数字孪生体。同时强化创新应用场景开发,建设上海LNG安全运营智能管控平台,完成LNG接收站26项业务流程的梳理、优化、再造,开发了50余个应用模块、120余个应用功能,支持3种应用终端。通过平台的良好运行,有效提高一线作业规范,提升管理效能和安全能级,赋能城市重大气源基地高水平安全与高质量发展。

.

以“嘉浏智慧高速”为试点,隧道股份城市运营总结改扩建一体化以及智慧高速两种对外服务模式,通过新增主线双向车道共计14个断面的车道级交通态势监测手段,实现了对于交通运行的实时监管以及突发事件的秒级发现。构建了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通过自研的车道级交通管控策略以及牵引APP技术,设计了450种典型场景下的具体管控预案,形成了5000种具体情报板组合发布方案,同步与车联网合作共同探索“车内移动情报板”场景,进一步为司乘人员提供安全高效的驾驶环境。

自嘉浏高速正式通车以来,通行能力总体提高20%,应急处置效率提升60%。以此为契机,隧道股份城市运营还不断探索形成“横琴模式”、“苏州模式”、“嘉善模式”等智慧运营模式,全方位赋能城市更新蝶变。

.

隧道股份城建设计集团基于MaaS理念自主研发的科创产品“智捷易行”,不仅是上海首个面向重要场景动态接驳并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交通创新应用,更在交通关键领域实现了技术创新与服务模式的双重突破。该产品融合一定区域内影响整体通行效率的35类“人—车—路”多源大数据,运用基于多目标策略的需求响应式AI算法,只需在手机小程序上预约下单,AI算法将自动采集附近所有乘客的出行需求,实现预约订单即时处理、线路自动优化和车辆智能调度,实现公交线路的“拼单定制”,支持自动驾驶应用,倡导绿色低碳,打造数字化生活新范式。

.

兰原高速兰考至封丘段项目黄河大桥主桥为主跨140+360+360+140米的钢混组合梁三塔斜拉桥设计,塔柱设计为鼎形(H型)结构,中塔高160.5米,边塔高154.3米。采用成熟的液压爬模法施工,主塔高度高、塔柱截面尺寸变化大、施工难度大。

隧道股份市政集团项目团队联合同济大学等科研机构,开展鼎式桥塔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创新研发了可调主动横撑系统。该系统集成监测、控制及云服务,可基于监测数据精准调节支撑力。主动横撑最大顶推力2340吨,最大顶推位移5.8毫米,可有效抵消塔柱施工中的水平内倾位移和内倾力,确保施工安全和稳定,助力主塔施工以每月3个节段的速度快速推进。目前,该项目首座主塔已经顺利封顶。

.

隧道股份城市环境研发生态处理工艺,打造全生态循环水系,在黄浦江上游水源地保护生态缓冲带项目中,项目团队建立起包含一级植被净化区、二级生态河道、三级输水型草沟和浅滩湿地在内的三级“生态城墙”,利用循环泵井将河道中的水提升至梯级植被缓冲带Ⅰ、Ⅱ、Ⅲ区进行物理沉淀、生物吸附和降解处理,实现区域水质总体提升。

同时建立现场水系及站点信息存储数据库,对COD、溶解氧等数据进行智能检测,打造透明化、可视化的水质监测系统,确保实时监测水质数据。作为一种创新的水质提升和生态保护模式,全生态循环水系不仅有助于提升水源地的水质安全、促进生态多样化、增强环境承载力,还能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全国其他地区的水源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