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南大学
人人都是记者:美文、美图;好人、好事 || 请投稿至[email protected]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中南大学

中南人物 | 漆多俊:推崇种子精神的法学大家

中南大学  · 公众号  ·  · 2017-10-05 21:28

正文


漆多俊

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漆多俊原在武汉大学法学院任教,2000年来我校牵头组建法学院,后出任我校法学院首任院长。他在今年入选 “影响中国法治建设进程的百位法学家” ,这佐证了他在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和重大影响力。他建构的 “国家经济调节说” 是我国经济法学的主导性理论,被公认为我国经济法学

理论体系的奠基人之一。

漆先生在 教书育人方面同样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法学教育家 。在教师节前夕,我们采访了漆多俊先生和他的一些弟子,感受这位法学大家在教书育人方面的独特风采。



言传身教

漆多俊先生教育学生, 既注重言传,更注重身教,要求学生做到的,他自己先做到,让自己成为弟子们的榜样。

他要求学生勤奋,他自己就是勤奋的楷模。漆先生自小就勤奋,可以说勤奋成为了他的习惯。记得在上中学的时候,课堂知识满足不了他,他就找课外书来读。苦读课外书籍获得的知识成为他日后研究学问的丰厚养料。1957年,漆多俊先生被中南政法学院录取。当时,学校日益重视政治教育,在文化课上则放松不少。这种情况下,爱阅读的漆多俊只能在挖废铁、支农劳动之余,抓紧一切机会学习。那时,学校在每个周末都会举办舞会,漆先生从不进舞场,把时间都用来读书思考。漆多俊先生经常说:“ 拿起笔来,感到充实;放下笔,感到空虚。 ”不管是在学生时代还是在参加工作之后,这份勤勉一直伴随着他。1982年,为写作 《国民经济的法律调整》 ,漆多俊先生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使他身体疲惫。一天晚上,他突感左眼不适。经检查,医生诊断是眼底出血,让他必须停下来休息。但看着即将最终完成的书稿,他还是想咬咬牙坚持一下。眼睛不适,那就用手捂住充血的眼睛继续写作。如今,漆先生虽然已年近八十,仍笔耕不辍,今年就亲自修订出版了两部大部头的专著和论文集。

漆多俊先生 要求学生严谨,严守学术规范,自己便带头做到。 他指导弟子们撰写了无数的学术论文,但极少联合署名。有个别学生开始不了解老师的想法,发表论文时自作主张署了漆先生的名字,结果都受到了漆先生的严厉批评。久而久之,弟子们都知道了老师的学术操守,再也不寻求与漆先生共同署名发表文章。




因材施教

漆多俊先生前后指导了100多名硕士生和80多名博士生,很多弟子成长为法学教学研究和法律实践领域的杰出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在漆先生培养的弟子中,有26人成为了厅级和省部级高级官员,有60多人成为了法学教授,其中包括20多位法学院院长、副院长,有20余名担任了基层、中级和高级人民法院的院长、副院长,有数十名弟子成为了颇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律师。这些弟子都感恩于漆先生,得益于先生“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的教育理念。

作为著名法学家,漆先生在录取博士生和硕士生方面无疑有一定的发言权,可贵的是,漆先生 一直以学术的尺子来决定是否录取某个学生,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 。在漆先生指导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中,大多是勤奋好学的寒门子弟。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求学者,漆先生同样严格坚持学术标准,他认为不适合攻读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的人,不管有多大的影响力,也不管谁打招呼,都不轻易放宽标准。

漆先生 指导学生,注重“因材施教” 。他对学生有共同的要求,例如,勤奋严谨,自律守规,等等。他注重传授学习方法,曾送给所有学生一副对联——“ 钻进去潜心静气,跳出来纵目骋怀。 ”他给学生们强调说:“假如你想写一篇意在描绘学校全貌的文章,你钻到每间房、每栋房之中,可以看清内部构造。但要写全貌,你必须站到山上去,到高山上俯瞰,这边是教学区,那边是家属区,这样你才看得清,才能得出整体的把握。”

漆多俊先生 更注重对弟子们的个性化指导 。对于接触社会不多的弟子,他会要求多接触社会,多了解中国的国情;对于长期从事实务工作的弟子,他会要求弟子多读书,多思考,多关注理论动态。他在指导弟子们确定研究方向时,也是考虑弟子们的个人特质,提出很有针对性的建言。

曾经在漆先生指导下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现在已是我校法学院教授的李国海就曾深刻感受过老师“因材施教”的良苦用心。李国海刚刚进入武汉大学攻读硕士时,得知很多同门师兄都发表了高质量的论文,而且,漆多俊教授对这些发表论文的学生多有表扬。所以,李国海自己也跃跃欲试,迷上了写论文,特别是发表了一两篇论文后,更为着迷,整日思考论文题目,也只看和所拟论文题目相关的书籍和论文。一次,他自认为找到了一个好选题,向漆先生请教。原本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结果却挨了老师的批评。漆先生批评他这样做学问的方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告诉他要想写出好论文,必须扎扎实实读书,打好学问基础。李国海遵从老师教导,潜下心来读书,有了好的见解后再写论文,结果书读进去了,也没有耽误写论文和发表论文。 李国海教授现在回想,漆先生当初不认同自己一门心思写文章,却表扬那些发表文章的师兄,其实体现了区别对待,先生是希望李国海先把学术基础打扎实,这样才能走得远。


严师慈父

漆多俊先生 指导学生以严厉闻名,可以说是严字当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