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多俊先生前后指导了100多名硕士生和80多名博士生,很多弟子成长为法学教学研究和法律实践领域的杰出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在漆先生培养的弟子中,有26人成为了厅级和省部级高级官员,有60多人成为了法学教授,其中包括20多位法学院院长、副院长,有20余名担任了基层、中级和高级人民法院的院长、副院长,有数十名弟子成为了颇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律师。这些弟子都感恩于漆先生,得益于先生“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的教育理念。
作为著名法学家,漆先生在录取博士生和硕士生方面无疑有一定的发言权,可贵的是,漆先生
一直以学术的尺子来决定是否录取某个学生,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
。在漆先生指导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中,大多是勤奋好学的寒门子弟。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求学者,漆先生同样严格坚持学术标准,他认为不适合攻读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的人,不管有多大的影响力,也不管谁打招呼,都不轻易放宽标准。
漆先生
指导学生,注重“因材施教”
。他对学生有共同的要求,例如,勤奋严谨,自律守规,等等。他注重传授学习方法,曾送给所有学生一副对联——“
钻进去潜心静气,跳出来纵目骋怀。
”他给学生们强调说:“假如你想写一篇意在描绘学校全貌的文章,你钻到每间房、每栋房之中,可以看清内部构造。但要写全貌,你必须站到山上去,到高山上俯瞰,这边是教学区,那边是家属区,这样你才看得清,才能得出整体的把握。”
漆多俊先生
更注重对弟子们的个性化指导
。对于接触社会不多的弟子,他会要求多接触社会,多了解中国的国情;对于长期从事实务工作的弟子,他会要求弟子多读书,多思考,多关注理论动态。他在指导弟子们确定研究方向时,也是考虑弟子们的个人特质,提出很有针对性的建言。
曾经在漆先生指导下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现在已是我校法学院教授的李国海就曾深刻感受过老师“因材施教”的良苦用心。李国海刚刚进入武汉大学攻读硕士时,得知很多同门师兄都发表了高质量的论文,而且,漆多俊教授对这些发表论文的学生多有表扬。所以,李国海自己也跃跃欲试,迷上了写论文,特别是发表了一两篇论文后,更为着迷,整日思考论文题目,也只看和所拟论文题目相关的书籍和论文。一次,他自认为找到了一个好选题,向漆先生请教。原本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结果却挨了老师的批评。漆先生批评他这样做学问的方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告诉他要想写出好论文,必须扎扎实实读书,打好学问基础。李国海遵从老师教导,潜下心来读书,有了好的见解后再写论文,结果书读进去了,也没有耽误写论文和发表论文。
李国海教授现在回想,漆先生当初不认同自己一门心思写文章,却表扬那些发表文章的师兄,其实体现了区别对待,先生是希望李国海先把学术基础打扎实,这样才能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