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硕士博士读书会
河流的哀伤,是文明的隐喻。一切改变,从阅读河殇文化开始。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硕士博士读书会

徐庆全:陈云是如何为林彪“脱敏”的

硕士博士读书会  · 公众号  · 历史  · 2016-12-18 20:34

正文


1971年9月13日,林彪及其一家人乘机摔死的内蒙温都尔汗。此前,林彪是"九大"党章中白纸黑字的"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此后,林彪成为"叛党叛国"的人。


1971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林彪叛国出逃的通知》,郑重其事地说:"中共中央正式通知:林彪于1971年9月13日仓皇出逃,狼狈投敌,叛党叛国,自取灭亡。""通知"还说:"林彪叛党叛国,是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以来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的继续,是林彪这个资产阶级个人野心家、阴谋家的总暴露、总破产。"


这就是过来人记忆犹深的著名的"57号文件"。为何说"记忆犹深",是因为当时给大家的震撼太大了,大到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地步——任你再有想象力,都不能也不敢想象这位接班人能是这样的结局!


但是,中央的通知也是白纸黑字的,容不得你不信。这个通知也是"913"事件后中共中央给林彪的最早定性。



(那个年月常见的声讨林彪的招贴画)


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通过将林彪开除出党的决议中,将林彪定性为"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反革命两面派、叛徒、卖国贼"。


此后,林彪的名字在媒体并不"过敏",因为他是文-革后期大批判的靶子。不管批谁,都要把他带上。有时候也让人感到很滑稽:这厢批这位"秃子"(他光头,媒体称之为"林秃子")是"不读书、不看报的大党阀、大军阀",那厢又说他是"地地道道的孔老二的信徒"。那就是说,林彪至少还能读懂《论语》这样深奥的书的。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那时,我作为一个小学二年级学生,被老师逼着参加"批林批孔"运动,被迫地背诵《论语》。也许批林批孔运动来的太突然了,在我们这个边缘的山村小学还拿不到译文本《论语》,只好读有几个注释的《论语》,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你知道该有多难!所以,那时我脑子里居然会偷偷冒出"林彪能够读懂《论语》是很厉害"的念头。


1981年,著名的"两案审判"中,林彪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反革命集团案主犯。伴随着审判,林彪继续带着原有的罪名被批判了一段时间。审判结束后,尤其是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公布后,林彪的名字基本上不再提了。


为何如此?林彪毕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排名第三),毕竟是党章规定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在1980年代初期思想解放的年代,"实事求是"之风在全社会弥漫着,要继续批判林彪,也不能回避林彪是怎样当上元帅的,是怎样当上副主席的事实。


但是,当年思想再解放,对于林彪这个反革命集团案的主犯的既往功绩,如果中央没有精神,媒体也只能回避。所以,此后,林彪这个名字过敏了,基本上淡出了媒体。


1983年7月7日,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将他们所收集整理的有关辽沈战役的回忆文章汇集成册,定名为《辽沈决战》。在交付出版社之前,纪念馆希望陈云能够题写个书名——当年陈云在东北和林彪并肩作战过。


陈云欣然题写了书名后,感到这件事比较大,不是一个辽沈战役纪念馆能够拿捏得住的。8月9日,陈云特意召集辽沈战役纪念馆和出版社的人来谈这本书稿的总体编辑方针。谈话中,陈云谈到了被历史遮蔽了的林彪的作用。他说:要全面的、符合历史唯物论地看待辽沈决战,林彪作为四野的司令,在当时正确的地方,我们也不必否定。



(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出版的《辽沈决战》)


陈云进而提出建议:这本书在编法上要改变一下,可以考虑加进一些重要的历史文件、电报,还可以加进一些在各方面有代表性的同志写的回忆文章。为了把这本书改编好, 可以请几位当时在东北工作的老同志,比如张秀山、王首道、马洪和韩先楚、刘震他们来主持编辑工作。还可以把这本书的编辑作为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的一个项目,由辽沈战役纪念馆和它合编。书编好后,要送中央军委、杨尚昆同志把关。改编的工作也许要花一两年的时间,不过,只要能把这段历史立全面、立准确,多花些时间是值得的。(根据《陈云年谱》和张秀山著《从西北到东北,我的八十五年》"编辑《辽沈决战》"一节,下文的叙述均依据这两书的材料,不再注明)。


陈云讲话中特意说到林彪的作用,又强调要"把这段历史立全面、立准确",而如何评价作为辽沈战役总指挥官的林彪的作为,是"把这段历史立全面、立准确"的关键点之一。可以说,陈云的这次谈话,为实事求是地评价林彪,开了一个口子。


8月13日,陈云就《辽沈决战》一书改编问题召集座谈会。会议印发了陈云关于编写该书方针和方法问题的意见。讲话中,陈云再一次强调:有关苏联和林彪在东北解放战争的作用问题是两个敏感问题,但在编写时都不能回避,否则这段历史说不清。


此后,陈云一直关注着这本书的进展,并时常提出指导意见。


1984年1月11日,陈云在给张秀山的回信中,特意提到:对四野一纵的人,要注意吸收他们的一两篇文章。1纵和2、3、4、6纵都是四野初期组建的部队,是四野的主力之一。除了在"文-化-大-革-命"跟林彪干了许多坏事的人,其余人不要使他们因为过去曾是林彪的老部下就抬不起头来。林彪是林彪,林彪的老部下是林彪的老部下。同样高岗是高岗,高岗的老部下是高岗的老部下。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当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这一次,陈云明确要求编写组要充分照顾到林彪自己班底的前线指挥员的作用,意思当然是说,不仅要实事求是评价林彪的功劳,也要实事求是地写出林彪老部下的功劳。


1984年9月17日,陈云将自己与肖华谈话的记录送给张秀山等人。谈话中,陈云明确地说,写辽沈战役时要讲到林彪的作用,但重点应该写罗荣桓,他是政委嘛。


由于陈云在中共中央的地位,他关于《辽沈决战》谈话中对林彪的评价,不仅给该书编者评价林彪提供了依据,而且为正在编写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对于"林彪"条的写作,提供了依据。


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总政百科全书编辑部将"林彪"等人的条目释文送一些老同志征求意见。林彪的部下、曾任四野第二兵团政委的黄克诚就其中"林彪"条谈了具体意见:1945年冬我们进军东北的部队是十万多点,经过三年,到1948年12月部队进关时一百多万人。带十万人进去,带一百万回来,建立了东北那么大的解放区。当然不是林彪一个人的功劳,这是整个东北局和东北部队指战员和东北人民的功劳。但是,林彪是主要负责人,也不能抹杀这一点。总的说来,我的意见就是要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历史学者的态度,来写林彪的历史,好的、坏的两方面都写,不要只写一面。


(特别突出林彪的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海报)


黄克诚的意见,基本是阐发陈云的意见。


当然,陈云的意见在总政等部门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因为林彪不再禁忌,1988年春,总政批准撰写解放战争回忆录长卷,并指定沈阳军区分工撰写辽沈战役。沈阳军区派让新兵蛋子张正隆担任写作任务。1989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他《雪白血红》,由于书中对林彪的评价大大超越了陈云所阐发的层面,还引发了一场大的风波——人被抓,书被封,好一番磨难。


1988年10月《辽沈决战》一书(上下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贯穿其中的对于林彪实事求是的评价,随之推向社会。林彪的名字开始慢慢脱敏了。


1988年,春秋出版社出版了林彪秘书张云生的《毛家湾纪实:林彪秘书的回忆》,开始尝试实事求是地记叙林彪的行状,对不属于林彪罪状的事情,诸如"一号令"问题的澄清,就让读者耳目一新。


1989年版的《辞海》对"林彪"有了新的评价,给林彪安上了"中国军事家"的头衔,同时给林彪配了一张身穿中山装的头像。


与此同时,由李前宽导演,史超等编剧的《大决战》电影也在筹拍中,其中《辽沈战役》创作的主调,是陈云对《辽沈决战》一书的意见,尤其是对于林彪的形象的展现,都是依据陈云的指示创作的。

此后,伴随着电影《辽沈战役》的放映,林彪第一次以正面形象出现在银幕,林彪也算是彻底脱敏了。


2007年,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和建设成就展》,林彪作为十大元帅的相片第一次出现其中。在当时是不小的新闻。


我听到这个新闻后,特意到军博观看这个展览。主办单位发言人介绍说:"实事求是"、"全面客观"是这次展览的最大特点,将十大元帅包括林彪的照片如实展出,是尊重历史的做法。


在此之后,林彪的名字就更不是禁忌了。严肃史学家企图全方位来实事求是地评价林彪。但是,也有些人不是实事求是地评价林彪,而是着重在"翻案"两个字做文章,以至于关于林彪的研究出现了许多有待于历史学家清理的乱象。


作者:徐庆全

来源:公众号"八十年代"

河殇文化

Ψ 北京阅读第一微刊(覆盖人群100万)Ψ

微信号:hsbooks

法律顾问:李晓明律师(北京)

私人与中小企业法律顾问

民事诉讼、刑事辩护

业务电话☎️:13681218964(请惠存)

业务微信:414946223(请添加)

李晓明律师为您点播《加油耶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