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DS还是DSa都应该是我对设计教育的行为延续。思维在实践中成熟和丰满。我在2009年创建“Design Summer”项目时,已经在德国大学工作了八年,在中国大学也已经工作三年整了。加上之前在中国和德国大学念书时间,我四十岁前,有二十年在大学渡过。这些时间中,我自己非常刻意地,同时保持了一个职业平面设计师的身份,年年创作,年年展览。在这种保持平面设计师身份的工作中,我得以保持教育者和创作者双重身份,来回头对比设计教育和设计实践中,教和学的差异。
开创“DS”时,我以一半实验一半实践的心态,将中文称为“设计一夏”,然后第二年就升级为“设计二夏”,以此逐年累加。名称的每年变化,就是动力和压力的混合力学,要求每年辛勤创想,力图思变,推陈出新。彼时,“DS”的方向,先是定位为“中国大学设计教育的课外活动”。之前一直质疑,那么多的中国大学设计课堂,那么多学院采用相同的机制,用自己培养出来的、而又没有很多设计市场实战经验的老师们,来传授比他们更年轻的学生。这里面,有学院的行政要求、有教育部的教育计划、有统一行动的课程、有侧重班系管理的设计表现形式…..在这些共性之外,是否还存在着年轻设计师们偏听则明的需求?是否还有另一种学习方法?
之后,我们面对“DS”蜂拥而至的设计师们,索性去掉了“课外活动”这一目标,重新定义为“独立的设计专业实验课堂”。我曾经在“DS”Interview中形容过,我理想中的设计教育,就该像一家琳琅满目的有机超市,相关设计的课程就是那些各有属性的不同商品,各有营养,各有内涵。学生就该是进来选购的顾客,自己来选择自己的口味和营养。当然,你还需要一点营养学的建议,荤素搭配呀、时令季节呀、冬令进补呀地不同的要求。就该是快快乐乐地,享受进行的一个事情。
“DS”是开张的小型超市项目。这个超市营业时间都是短期作业。十多年来,“DS”不敢说培养了多少优秀设计师们,但至少吸引了一批心存设计事业的设计师们。我在十多年来的经验积累中,一直也感叹和抱憾,DS明显缺少了史论课程。培养独立思考的设计师,不能像职业速成班了。未来如何将之形成体系,一直是对我最大的挑战。
如今成立的DSa,正是要弥补这方面的缺憾。
DSa的成立,是想探索一个另类的设计教育。我愿意您将他解读为实验性的设计教育项目。特点很简单,学习时间简短,但内容繁多,比如,其中包含了设计哲学和史论课程,包含了交叉学科内容,包括材料和设计生产的认知;还有占有一定课程比例的是动手,进行印刷和手工制作课程。
DSa是一个实验性的设计教育平台。设计应该是思想者的事业,是技能的先驱者。所以设计教育不只是技术的培训,还是思考的教育。我们在DSa的课程内容上,兼备实践和创新,但更注重思辨和史论的比重,更将行业制造和艺术交叉学科进行启发式融合。事实上,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专业也注定是“人书俱老”式的修为。将设计视为事业的人,将贯穿其工作与日常,将持续修炼设计。在我们几个月的时间里学到的独立思考,特别是结合实践的独立思考方法,将会在未来的工作中去持续发酵、生长。
——
创始人何见平博士《DSa Q&A》专访节选
“DS academy”在教育理念上,发掘了中西教育历史的遗产。那些经历时代变革、沉淀和时间考验的观点,它们在今日教育中成为缺失的部分,却有着永不失时效的内涵,有着未来依然需要的精神力量,可以成为我们专业适应技术革新的指导思维。
“DS academy”继承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五育并举”、倡导美育于社会之重要性等观点,并从二十世纪初美国教育学家John Dewey教授提倡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实用主义教育观中,寻找到中西哲学的融合点,将东方的内修含蓄和西方的入世务实的观念兼收并蓄。将艺术审美和设计教育置身于新时代的科技和媒体发展背景中,吸收全球化的知识经验和在地性的文化积淀,从而形成了“DS academy”博约而宏观的视野、多元化和包容的学习特征。“DS academy”鼓励探索和创新,致力于培养不失去自我个性、有独立思考能力、有高度审美水准、有创造思维模式、有艺术表达方式、有科技实用技能的新型艺术和设计人才。
孔子提出的一个观点,对如何学习设计也是具有座右铭般的时代功效。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实践与思想并重的教育理念。蔡元培在谈到大学的意义时,阐述得非常清晰:“学与术有别,学为基本,术为支干;学之与术虽密不可分,但终要以学为根本,学要重于术。”只注重设计的实践部分,设计将沦为技术,沦为平庸的务实,时时面临科技进步带来的压力。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哲学性思考才是主体。设计应该是思想者的事业,是技能的先驱者。“DS academy”倡导这门学科的学术性,坚持自己专业的历史梳理和理论研究,令这一学科立足社会,造就真正的不败之地。
“发展个性创造,适应社会革新。”—— 这是最理想的设计教育结果。“因材施教”成为“DS academy”的教育基石。在普及教育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受教者和施教者之间应该具备相互尊重、双方兼具对专业共性的兴趣点。在这一共识下,就能及时发现受教者和施教者的个性特点,而产生因个性不同的、在普及性知识外的相互沟通,这一沟通的实质,在于施教者给予受教者有益的专业建议。而“DS academy”的课程特点是变化多,专业中个性化施教者也多,给予各种不同性格的受教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受教者将在频繁而迥异的优质施教者中,极大保持自我个性,和对专业兴趣的新鲜度。这是“DS academy”教育在专业教育质量保障基础上,有别于任何一个大学教育的新方式。
最专业的实践者成为施教者,必定会带来的最新的专业思维和技术。但对设计和艺术专业的历史教授,则将教育从技能实践提升成为一门专业。理论课程成为每个不同专研方向学生的基础课程,将改变受教者的思想结构。理论的施教,还将是公共课程的多元化结合,采用单向传授及双向辩论形式。
教育应当引导超越设计、艺术和技术之间的鸿沟。线下面对面教育、鼓励更多的手工实材的劳作,将朴质的心手合一作为基础课程,这里面蕴含着创造力的根源。同时跨学科的教育内容,也建立了不同专业方向的兼备思考,既能形成艺术、设计和手工的联合同盟,也在更专业的思想体系形成上兼备了多元内容。
“DS academy”不设置固定专业,现有的四个专业方向,仅为课程侧重点的描述,选课不受专业
限制:
设计实践课程
设计图形研究
文字设计及多语种图文编排
品牌形象和信息设计
互动媒体
设计哲学及历史课程
跨学科课程
设计生产、材料及工艺课程
DSa遵循理想设计教育的创造性模式,发挥更灵活的课程选择方式,得以结合个体参与的兴趣及时间管理,参与者需选择1个必选课程包,再从6个时间段的24个课题(即24位导师)中,选择1至6个课题(即1至6位导师)进行学习。具体选课规则如下:
10月14日至10月25日
12月16日至12月27日
合计2个时间段的设计哲学及历史课程、跨学科课程、材料及工艺课程设定为2个必选课程包,参与者可自由选择1个时间段的课程包进行学习。
9月2日至9月13日
9月16日至9月27日
9月30日至10月11日
11月4日至11月15日
11月18日至11月29日
12月2日至12月13日
合计6个时间段的24个课题(即24位导师),参与者可根据自身时间安排,自由选择1至6个课题(即1至6位导师)进行学习,选课不受专业方向限制。但同一个时间段内,参与者只能选择1个课题(即1位导师)进行学习。
学习费用将根据参与者的实际选课情况结算,
模式为:
1个必选课程包 + n个可选课程 = 学习费用。
DS academy将根据导师授课语言,课堂全程配备专业中文翻译。
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创意路1号,
凤凰创意国际, A2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