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华兴资本
华兴资本公众平台,聚焦新经济,发布官方新闻,分享独家视角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元宵节快乐! ·  昨天  
新华社  ·  以为是糖,结果放嘴里炸了! ·  2 天前  
人民日报  ·  “申公豹代购药单”,有……有点东西!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华兴资本

肿瘤免疫观点对谈 | CEO问答

华兴资本  · 公众号  ·  · 2018-05-02 12:01

正文

美国生物制药公司Incyte在4月6日宣布,旗下IDO抑制剂 epacadostat与默克PD-1抑制剂药物Keytruda联合治疗黑色素的III期临床因未能明显改善无进展生存期而终止。资本市场立刻给出了反应, Incyte股价应声大跌22.93%。

一时间业界议论纷纷:该事件对癌症免疫领域影响几何?投资人的投资策略是否会因此改变?哪些I/O combo会更受青睐?

为此,华兴资本医疗与生命科技团队邀请医疗界多位重量级专家对此进行深度解答。上一期采访的是奥博资本王健,本期是此系列采访下篇。


本期 嘉宾


余国良丨中美冠科董事长、冠科美博董事长

王常玉丨 华免生物创始人、总经理

崔霁松丨诺诚健华董事长兼总裁


*本次问答依照采访先后顺序排列


您如何看待近期Incyte的IDO抑制剂与PD-1联用在III期临床失败的事件?您认为会对未来I/O combo领域产生什么影响?


余国良博士


之所以本次事件中IDO和PD-1联用在III期临床失败事件如此轰动,主要是因为市场当初对该联用疗法抱有过高期望,临床失败的消息才有如此大的打击威力。我们需要看到,抗肿瘤药物获批的过程一直以来都是非常曲折的,那些成为重磅炸弹的创新药的研发过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

Incyte的问题其实早在临床终止的消息公布前就有所端倪,能看懂肿瘤免疫的人会看临床试验以及背后的科学来做判断,而对行业没有深入理解的人则只能人云亦云,无法形成独立判断。

在创新药临床中一定会有成功也会有失败,甚至有时失败的可能会大于成功,但是我依然坚定地看好I/O Combo,并且认为其最终将成为抗癌最终解决方案之一,而且现在I/O Combo已经在渐渐成为了疗法主流之一。在坚定看好的同时,我还认为在创新药研发(尤其是I/O Combo),需要以科学机理为基础开发,并且以特异性生物标志物为指导开展临床试验,绝对不能迫于资本市场压力而一味追求推进速度。比如肿瘤有异质性需要有PDX来指导,然而很多试验者由于追求速度而跳过了这一必要步骤,这是一个不够严谨的做法。

肿瘤免疫疗法的核心不仅仅是检查点抑制剂,而是为了将免疫反应系统正常化。我认为很多肿瘤的原因是自身免疫系统没有正常行使其作用,需要做的事情只需要使其正常化,而如果过度激活反而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崔霁松博士


目前还没有看到这次临床的具体数据,因此对于临床失败的原因不能妄下结论。目前业界普遍认为失败的可能因素包括:


1)黑色素瘤对PD-1药物的应答率已经很好了,IDO抑制剂在这类高应答率的肿瘤中可能难有add-on effect;在黑色素瘤上的失败,并不意味IDO+PD-1的组合在其他癌症也会失败。

2) 入组病人没有选择合适的生物标志物,可能存在IDO在部分病人没有表达的情况。

3)Epacadostat可能不是最好的IDO抑制剂。其他IDO抑制剂比如BMS的可能更加有效。IDO是一种heme-containing酶,Epacadostat的抑制效果依赖heme,BMS的则不依赖,不同MOA的分子产生的药效可能不同。


IDO+PD-1的联合用药在科学上有理论基础,之前的临床前、早期临床实验也有过很好的结果,因此这次的临床失败不足以否定IDO的研发前景。

王常玉博士


从科学上讲IDO抑制剂并不是一个那么令人兴奋的靶点,很多临床前数据都表明IDO抑制剂在动物模型中的效果一般;一开始并不被人所特别看好。

但Incyte I期和II期临床的优异数据,让大家兴奋之余,因为不了解更多的临床具体情况,很难去质疑结果的可靠性,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大家只能把赌注放在IDO抑制剂上。药物开发需要有更加扎实的科学依据,更需要开发者在机制上多花功夫。


临床试验领域的教训是需要选择与药物匹配的适应症:IDO抑制剂的适应症如果通过生物标志物去筛选IDO高表达且TDO低表达的临床适应症,也许效果会好一些;而本次临床失败的适应症——黑色素瘤则是TDO高表达的肿瘤,从机理上并不适合IDO抑制剂。


在Incyte IDO抑制剂失败后,您认为I/O Combo未来的潜力如何?



余国良博士


相信这次临床试验失败对I/O Combo领域只是一次小小的挫折,肿瘤免疫治疗最终一定会成功。而对Incyte来说,其规模与研发实力在业内领先,也相信其在失败后一定会分析并找到原因。如果经过调查本次失败的原因不是分子本身的话,一定需要继续深挖患者分型和生物标志物的问题。

生物标志物在临床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基因泰克的很多早期药物失败原因都是生物标志物,后来通过选择特异性更好的生物标志物将药物推进到上市。


在PD-1/L1可以联用的I/O药物、小分子靶向药、化疗药物、癌症疫苗、溶瘤病毒等类别中,您最看好哪些类别?



余国良博士


这个问题需要按照案例来进行单独分析。最新研究表明,肿瘤不能再简单按照生长部位从病例角度来分型,而是按照基因型、分子突变来作为分型与治疗依据。


在临床上有很好效果的药物都可以考虑进行联用,有报道PD-1与化疗联用应答率超过50%,这个消息让人非常振奋。我们对I/O Combo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应答率超过30-40%已经不再稀奇。


崔霁松博士


除PD-1/L1和化疗药物外,我更看好PD-1/L1与小分子的联合用药,因为PD-1/L1与大分子的联用可能会有更大的毒副作用。最近卫材(Eisai)的lenvatinib联合默沙东PD-1免疫疗法Keytruda在治疗晚期肾细胞癌(RCC)的临床中就展现了很好前景。

此外,更看好机理互补的联合用药。如果两个药物都作用于T细胞或都作用于肿瘤细胞,它们的协同效应可能就不太好。相反如果一个作用于T细胞,一个作用于肿瘤或其他细胞,这样的组合在临床上的表现可能更好。


王常玉博士


要求Combo在科学上要有协同效应,比如针对肿瘤微环境的其它成分,而非与PD-1/L1重复作用于T细胞的药物。

看好那些基于PD-1/L1不同机理而开发的药物组成Combo。


除PD-1/PD-L1外,您最看好哪些有望成为下一个重磅炸弹的癌症免疫疗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