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周琦 实习生 高亮
做为中部地区主要城市的武汉,正在创造条件吸引高校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视频来源:长江日报(04:08)
79所大学130万在校大学生,数量世界第一,这一直是湖北省会武汉引以为豪的一件事。
但来自武汉市人社局的数据显示,从2013年的留在武汉的大学生为10.4万人,到2016年的15万人,过去4年武汉的毕业生“出走”人数虽有下降,但仍是人才输出地。
人才流失,一直困扰武汉。
“人才利用率不高、人才流失率偏大,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流向了武汉以外的地区。”1月22日,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洪山、江夏代表团联组审议现场,洪山区委组织部长程春生,向刚刚履新的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揭短。
2月10日下午,武汉市领导与龙头企业家召开座谈会,陈一新与部分企业家代表座谈交流时,给各区出了个考题:创新出台一系列大学生留汉举措,用诚意,力争5年内将100万大学生留在武汉。
2016年10月13日,来自武汉9所高校的上百名大学生参观光谷展览中心,近距离感受中国光谷宏大的产业布局。文内图均来自 任勇
武汉人才三条输出路线
“到了深圳要是掉了钱包,你只要在大街上喊出我是武汉大学毕业的,不愁没有校友招呼你吃饭。”这是武汉大学一名教师说的段子。
这个段子,不是没有依据。
2015年,蚂蚁金服根据平台上积累的大数据通过对全国2325所高校近5年的毕业生进行分析,发布了全国首份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
这份报告中,在最爱远距离迁移的学生中,湖北的大学毕业生首当其冲。前五大热门的跨省远距离迁移路线中,就有三条从武汉出发,分别是武汉到深圳(第一),武汉到北京(第二),武汉到广州(第五)。
激烈的竞争和高昂的生活成本,为何拦不住武汉的大学毕业生“北漂”、“深漂”的决心?
知乎网上一个“为什么武汉留不住人才”的问题,吸引了数百条回答,每个回答下面又有成百上千的评论,形成了态度鲜明的正反两个观点。
2017年1月9日,第一财经旗下数据新闻项目“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在上海发布了《2017中国城市创新力排行榜》,对19座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的创新土壤做出综合评估。
该榜单最终得出的中国城市创新力排名,武汉居于第8位,整体落后于广州、杭州、成都等副省级城市。
海豚浏览器雇员nada(右二)和同事maxin交流工作,nada从华中科技大学电信工程毕业后进入海豚浏览器,会8种语言,现任产品经理。
为赶超留下“战略资源”
很多人意识到武汉作为“人才输出地”的尴尬。
1月22日,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洪山、江夏代表团联组审议现场,“大学之城”建设成为最热话题,因为武汉高校基本在这两个区。
代表林文书提出“建设环高校创新经济带”的建议;代表程春生呼吁武汉出台更有力政策把更多大学生留下来创新创业。
“留住大学生,我们不能‘顺其自然’,一定要‘刻意人为’。”据《长江日报》报道,陈一新在会上说,“大学生是创新创造能力最强的一批人,把这批人留下来了,让他们在武汉读完书就会在武汉创业、成家、扎根,这样坚持数年,武汉的整体人文素质就会大大提高,武汉的城市活力就会越来越强,武汉就会真正发展起来。”
会场代表透露,陈一新当场点将,给拥有高校最多的洪山、江夏出题目,希望两区打开思路、大胆探索做好“人”这篇大文章,把武汉打造成一座“大学之城”、“青年之城”、“梦想之城”。
16天后,2月10日下午,武汉市领导与龙头企业家召开座谈会,陈一新与部分企业家代表座谈交流时,向与会企业家介绍新构想:武汉将集中优势兵力,打造“大学之城”、“青年之城”、“梦想之城”、“创新之城”,力争5年内将100万大学生留在武汉。
他要求各区抓紧研究举措,创新出台一系列大学生留汉措施,并开展竞赛。
多名武汉政府人士告诉澎湃新闻,陈一新多次在武汉各类会议上表示,要研究国家存储器项目对武汉科教人才优势的宣传作用,让更多大学生愿意留在武汉,通过拼搏赶超,尽全力为武汉赶超发展留下大学生这一战略资源。
公开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初,陈一新曾在浙江丽水师范专科学校任职,并担任过近4年的物理系团总支书记。
在担任金华市委书记时,陈一新设立了全国首个招才局。他还曾多次与大学生互动。
温州大学法政学院学生2014年用近半年的时间对该市“公务员生活现状”做了调研,并就此事给陈一新写了一封信。
2015年3月,学生们收到了陈一新回信,信中表示:“学生们在学习之余,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积极开展专题调研,分析问题、提出建议,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2015年7月,《温州商报》报道,温州籍女大学生自费拍摄纪录片,记录由于珊溪水库建设而成为孤村的文成县黄坦镇上金村。见报当天陈一新即作出批示:“请市农办、市民政局重视研究山区、库区老区‘孤村’现象,帮助孤村老人安度晚年。感谢《孤村》摄制组同志!”
大学生和留学生在光谷世界风情街。
大学城区答题忙
“最近洪山区在与我沟通,如何给毕业生提供租房补贴。”2月16日,31岁的佘福元告诉澎湃新闻。
老家湖北的佘福元大学毕业后曾在北京打拼,正是看中了武汉百万大学生市场,2012年在武汉科技大学读研的他,创立了可遇青年公寓,专门租下房屋装修后租给白领。目前,公司已有3000多套房屋,租户超过3000余人,是武汉最大的“二房东”。
洪山区辖区内有37所高校,60万在校大学生,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大学都在其辖区内。洪山区委宣传部部长万磊向澎湃新闻证实:“是直接现金补贴还是其他什么方式,仍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