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丁香园检验时间
丁香园旗下公众号,直击临床检验实验教程、规范、误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丁香园检验时间

仅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升高,你能想到这个病因吗?

丁香园检验时间  · 公众号  ·  · 2024-07-28 17: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作者:徐奕胜
单位:赣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案例经过

12 月 1 日临检班,在审核血常规 53 号标本时,发现其结果除了一个指标升高点外,其余全部正常,如图 1。

WBC 5.97×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 58%,淋巴细胞比率 27.1%,单核细胞比率 6.4%,嗜酸性粒细胞 8%,嗜碱性粒细胞 0.5%。

RBC 4.71×10^12/L,HGB 143 g/L,MCV 92.4 fL,PLT 205×10^9/L,C-反应蛋白 2.0 g/L。

图 1

整个血分析结果看下来,除了嗜酸性粒细胞比率 8.0% 稍微增高一点外(参考范围 0.5~5%),无任何异常指标。查看患者信息,男,63 岁,外科住院, 临床诊断:水肿,颈淋巴结肿大。

当看到患者历史结果,如图 2,感觉事情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图 2

患者 9 月 14 日的血常规结果嗜酸性粒细胞比率 7.3% 稍微增高,其余均正常。莫非是过敏、寄生虫感染、还是其它因素导致?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有生理变化和病理变化之分 [1]。

(1)生理变化: 在劳动、寒冷、饥饿、精神刺激等情况下,交感神经系统兴奋,通过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使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可阻止骨髓释放嗜酸性粒细胞,并促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向组织浸润,从而导致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因此,健康人嗜酸性粒细胞白天较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

(2)病理变化,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可见于: ①超敏反应性疾病  ②寄生虫病  ③某些皮肤病,如银屑病  ④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⑤某些恶性肿瘤,特别是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如霍奇金病  ⑥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  ⑦某些内分泌疾病,如脑垂体功能低下及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

抽丝剥茧

对照本案例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比率从 9 月到 12 月一直稍微增高,可以排除生理性变化导致,考虑病理性变化可能更多一些。

而患者的诊断有淋巴结肿大,难道是淋巴恶性肿瘤?但患者的血常规以及病理结果并不支持。查阅患者相关报告,如图 3,生化项目均正常。

图 3

同时,临检窗口也在检测患者大便常规标本,粪便分析仪未发现异常,如图 4。

图 4

当粪便分析仪把结果传输到 LIS 系统后,发现该患者 9 月 14 日已检出肝吸虫卵。对比 9 月 14 日的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比率 7.3%,难道这一次的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增高,依旧是有肝吸虫卵?难道患者没有服用治疗肝吸虫卵的药物吡喹酮?

来不及多想,将患者大便混悬液涂于干净玻片,滴加 10% 氢氧化钾溶液,不出一分钟,立马找到虫卵!如图 5、6。

图 5

图 6

最终,可以确定此次患者的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增高为肝吸虫感染所致。追踪患者 9 月 14 日的生化结果,其总胆汁酸(TBA)正常的,如图 7,仅有尿酸 439 umol/L 轻微升高。

图 7

案例分析

(1)依本科室检见肝吸虫卵的经验,一般来说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比率以及总胆汁酸会增高。 故我们在审核大便常规结果时候,会多加留意患者的血常规和生化结果,间接的辅助验证是否有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性,尽可能的减少漏检。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肝吸虫感染的患者都适合这一规律,在实际工作中也发现,有少部分肝吸虫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和总胆汁酸正均正常。各位老师在运用这两个指标辅助查验肝吸虫感染时,需结合本实验室的经验累积,因地制宜,找到适合自己科室的方法。

(2)本案例中,科室使用的全自动粪便分析仪竟然没有检见肝吸虫卵,这值得我们深思。

关于全自动粪便分析仪的检测原理及不足之处,有两位老师分享的观点非常赞同:

①国内的全自动粪便分析仪的原理设计大致为,把粪便用滤网过滤出的液体通过管道传输到计数池, 过滤后的标本很多有形成分根本无法检见 。加上粪便内杂质诸多,和各种细胞外形非常像,误诊和漏检概率很高。

②自动分析仪就是生理盐水涂片,真正要检见虫卵还是需要用到加藤片,甚至可以做到一年发现不了一个虫卵,变成一天发现两三个。

(3)患者 9 月 14 日检见肝吸虫卵,为何 12 月 1 日还能继续检见虫卵? 这与不按时服药、不注意生活饮食卫生、不更改饮食习惯、自身伴随有其它基础病等有关。 自已在临检窗口发现,有两名肝吸虫感染患者,随诊 3~4 个月依旧能发现虫卵的存在。

总结

一个小小的指标,也有其重要的作用,往往其和患者的病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多一点关注,多一份留意,多一个思考,工作中的惊喜总会不请自来。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参考文献:
[1] 许文荣,林东红。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55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