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姜胡说
我姓姜,大家都管我叫大胡子。跨界疯人院院长。我是一名企业顾问,过去的十几年里我一直在帮助企业改进产品和团队。姜胡说是我去年开通的私人帐号。在这里,我们只关注两件事:第1.如何帮助个人成长,第2.如何通过成长赚到钱。就这些,别的没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牛叔科技  ·  13199元的安卓机皇来了!2K屏+2亿像素 ... ·  昨天  
牛叔科技  ·  13199元的安卓机皇来了!2K屏+2亿像素 ... ·  昨天  
机智猫  ·  春季手机市场格局或将出现逆转 ·  2 天前  
机智猫  ·  春季手机市场格局或将出现逆转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姜胡说

5分钟,让你充满无限创意的4个必杀技。(创新者的方法:五)

姜胡说  · 公众号  ·  · 2019-07-25 22:19

正文


中国有句老话,叫:“一物降一物,卤水点豆腐”。

所有的东西都有价值。

哪怕它看起来可能是失败的、过时的、或者是早应该被丢弃的。


1



1941年,日本人偷袭珍珠港,占领了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从而控制了全球95%的橡胶供应。


整个美国陷入了危机。

当时每一辆谢尔曼坦克就需要20吨钢铁和半吨橡胶,一艘战艇需要2万个橡胶零部件。工厂、家庭、办公室的每一寸电线都需要橡胶包裹。

而当时美国橡胶的储备只够一年使用。


珍珠港事件过去仅仅4天,美国政府宣布,在非必要的产品中使用橡胶属于违法行为。

他们急需找到一种替代品,可以被用于航空轮胎,军用鞋靴以及其他物品的制造。


大量科研人员加入橡胶替代品的研发。

通用电气的工程师詹姆斯.怀特便是其中之一,他在研发的过程中往硅油里加入了硼酸,搅拌之后,产生了一团糊状的、有弹性的物质。

其他科学家也相续发现了这个配方。

然而由于这个物质不够稳定,而且很快便认定这个物质无法替代橡胶发挥作用。在当时怀特也无法确定它是否还有其他用途。

到了1945年,怀特还把这个物质的样本拿给全世界的科学家鉴定,但仍然得不到明确答案。


看起来这应该是一个失败的产品。


然而到了1949年,这个团状物质被送到了露丝.福盖特手里。那时候露丝正在经营一家玩具商店,他和销售顾问彼得.霍奇森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决定把这团东西放到盒子里当作玩具向外销售。

这款玩具的销量不错。


但露丝并没有接着研究下去的打算。

彼得.霍奇森打算自己干。

他向朋友借了150美元,买了很多这种团状物质,将它们分割成若干小块,装到蛋盒里。然后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字,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橡皮泥”。



仅仅几天的时间,彼得就卖出了25万个橡皮泥彩蛋。


今天,橡皮泥成为了最受孩子们欢迎的玩具之一。


2


橡皮泥是第2次世界大战的产物。

而下面这个发明则干脆引发了一场大战。


事件开始于纽约Canal街75号6楼的一位小哥,他在窗户上用便利贴贴出了一句“Hi”的字样。



不久,对面的另哈德森200号的一栋办公楼上做出了回应:“SUP”(What's up?)。



很快,各种千奇百怪的便利贴图案瞬间占领了Canal街,要知道这里可是全球广告巨头云集的集中地。

各种五花八门的造型层出不穷。



甚至还有人拼出了一个七层楼高的Gif动画。



他们使用的道具全部来自3M公司发明的Post-it note便利贴。这种便利贴最早来源于1968年,斯宾塞.斯维尔博士想做出一种类似于502的那种强力黏胶,然而他却在无意间研究出了另一种粘性较弱的胶。可以贴在任何物体的表面,反复使用。但粘性很弱。


看起来这又是一款失败的产品。


然而,斯宾塞博士并没有抛弃它。反而一直将这个产品带到身上,有机会就询问周边的人,了解他们对这个产品的看法。



直到1974年,他的同事亚瑟.弗莱做礼拜时,在歌本内夹了一张纸条作为标识。然而那个纸条经常会在翻页时脱落。

他突然想到了斯宾塞发明的那种胶水:

可以重复粘贴,却不会留下残胶。



于是他们发现了这款胶水的最佳应用场景:Post-it note便利贴。

他们将设计出来的便利贴寄给各大企业的秘书们试用,结果市场反响相当强烈。如今这款产品已经成为了3M的拳头产品。

或者可以说是3M至今最著名的产品。

没有之一。


3


世界上有很多伟大的发明,在一开始都是个“失败品”。与设计的初衷极不相符。

像X射线、微波炉、思高杰纺织用保护涂料,都不是发明者一开始想要的结果。


然而如果你能够放下,一开始、最初,你强加在它身上的“执念”,尝试着切换多个视角,重新认识它。或许就可以解锁到更多的应用场景。


为了帮助你“练习”,我们甚至会故意将一件物品破坏掉,然后强迫我们去重新思考它的价值。



这个方法很简单:

首先,将该物品拆解成多个组成部分。 比如一瓶可乐,它可能由瓶盖儿、可乐、可乐瓶三部分组成。

然后,剔除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比如说可乐。喝光它。

好了,现在是第3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接受现实,这瓶可乐已经不能称之为可乐了。允许你默哀三分钟,毕竟生活还要继续。你得 为“活着的”(剩下的)其他元素寻找一条出路。 它可以用来做什么?

裁开了当花盆?

或者用来盛放醋或者酱油之类的调味品。


还可以做什么?

思考一下。


放个视频给你,看看能不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4


继续,不要停。

保持这个节奏,继续搞破坏:

1、将物品拆解成若干个组成部分。

2、强力剔除其中一个或者若干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3、接受现实,剩下的东西还可以来做什么?


比如耳机,把线剔除了,它会是什么?



无线耳机。


录音机,把录音模块和喇叭去了,它会是什么?



索尼的随身听。对吧。


让我们保持这个节奏,再增加两个视角:

1、将物品拆解成若干个组成部分。

2、去除一个模块(-)、增加一个模块(+)、复制一个模块(*)、重组一个模块(/)。

3、想象这样做的结果,他可以用来做什么?


比如:



增加了蓝牙功能的对讲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