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新浪财经微信号,把套牢你的股票代码回复给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哦!
来源:人民日报政文(ID:rmrbzhw)
作者:张贺
人民日报政文微信公号昨日发文,在参观国家博物馆时,北京市某重点小学学生的一句“伪楚”令讲解员大感震惊,这个北宋灭亡后短暂存在的政权是大多数人所不知道的。对比于此前某京郊中学为了赶回去吃营养餐而大幅压缩参观时间,讲解员感慨重点小学的小朋友们的知识、眼界、表达能力全面“碾压”了中学的大哥哥大姐姐。讲解员认为,两所学校师生的表现让他“感受到了中国的阶级固化现象。”按照他的说法,这所“北京无人不知的”重点小学的家长大都是“社会精英、学者名流、政府官员、驻外使节和企业高管”,而京郊那所中学的学生家长基本都是普通人。
近年来,有关社会流动性的话题日益引人注目。但用两所学校的孩子的不同表现来证明所谓的“阶级固化”其实是打偏了,问题的实质不是什么“阶级固化”,而是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衡。重点学校仅仅是师资力量这一项就不知超过普通学校多少倍。“名师出高徒”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名校的学生在全面素质教育的滋养下,其眼界视野和素质能力自然超过同侪。这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所导致的,并不能由此得出“阶级固化”的结论。
尽管近些年有学者根据调查认为中国社会的流动性比改革开放初期有所下降,但总体而言中国的社会流动性还是很强的。父母的职业和收入对后代的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上一辈穷,并不意味着下一代注定也穷。草根阶层改变命运的机会非常多。普通人只要肯吃苦,有头脑,不敢说一定发家致富,但至少可以温饱无虞。当今中国最有名的几位企业家如马云、王卫、刘强东等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马云抓住了电子商务大潮的机会一举成为中国首富;顺丰快递的创始人王卫最初只是一个快递员;京东商城的创办者刘强东一开始不过在中关村卖电脑零配件……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正是当今中国的生动写照。
最能说明中国社会流动性的例子是演员王宝强。王宝强出身于河北一个农民家庭,没上过几天学,8岁就在少林寺学武术,从做群众演员开始最终成长为家喻户晓的演员。要论家庭条件、教育程度、社会资源,王宝强算是最差那一档的,但他照样成功了。
这些例子都说明所谓“阶级固化”是不能成立的。
实际上,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阶级固化”的国家。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造就的独特现象。比如古代中国和欧洲国家同样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但唯有中国人在分家的时候,对家产是平均分配的。如此几代以后,所谓大地主就自动消失了。“富不过三代”的说法和这种充满人性温情的制度有直接关系。此外,科举制度也给了普通人通过读书上升的通道。直到今天,中国每年参加高考的学子有近千万人,其中有多少是所谓“精英家庭”的子女呢?
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些说法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连刘邦、朱元璋这种出身社会最底层的人都能做皇帝,这在其他国家是难以想象的。
我们不能否认,家庭条件优渥对孩子成长的确有利,财富和价值观念的代际传承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但这和“阶级固化”是两回事。在今天我们更不能以“阶级固化”为借口为自己丧失奋斗精神找理由。越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就越要自强不息,越要坚信:一分付出,一分收获。
相关阅读:
《与其说阶级固化,不如说你没有搞懂自己的上升通道》
来源:霍老爷(ID:ddz_233)
最近知乎上的一个帖子火了。在主题“用身边的故事讲讲中国的阶级固化现象”下,一名国家博物馆馆员的回答获得了1500次赞同,之后又在微博被转发了几万次。
他讲述了在接待北京两所来访学校时的不同体验。其中一所位处东郊的中学管理混乱,不守时间,组织参观纯为应付上级。初中二年级的孩子知识结构匮乏,表达能力欠缺。在馆员讲解了不足十分之一的课程时,带队老师便急着打道回府,理由是“该吃午饭了,不能让送餐的公司等,不然要被罚钱。”
另外一批来参观的孩子来自东四著名重点小学(据猜测是史家胡同小学)。这所学校每周都组织一次国博授课,学生的积极性高,互动良好,宁可错过饭点儿也要坚持把课听完。管理员在讲课时提了一个引导性问题:“北宋之后是哪个朝代?”按套路,小朋友们应该回答“南宋”。出人意料的是,一个孩子给出了“伪楚”这个答案。
伪楚是个什么概念呢?这是在金灭北宋后扶植的一个汉人治汉的伪政府,前宰相张邦昌被迫称帝,前后存续不过32天。
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不仅知道伪楚这个毫无存在感的政权,更是详细点出:张邦昌登基是在三月,赵构登基是在五月。
这名负责接待的馆员感慨,东四的小学生全面碾压东郊的初中生。精英家庭的孩子在人生伊始就已经展现出超凡的优势,不拘于眼前小利,目光长远,能做出在更大时间尺度上的正确选择。
在答题回复区,焦虑的人们纷纷感慨:
“阶级固化是通过教育垄断来实现的”;
“环境制约了思维”;
“资本和价值观会遗传给下一代”;
......
以上这些观点都有道理。但更重要的是,包括这位馆员在内的许多人没有弄清教育的本质和类别。这种非同一层面的比较具有触目惊心的视觉效果,但深究起来并无太大的参考价值。
简单粗暴的说,目前我们所能认识到,接触到教育有三类:贵族教育,素质教育,应试教育。
贵族教育是非实用性的。于节操上,它要求教育对象自制,克己,奉献自我,服务国家。于情操上,它讲究仪态,举止,品味,风范。
在14世纪的佛罗伦萨,算数教育已经开始普及,但贵族男孩几乎都在学晦涩的古拉丁文,而不太在意算数,因为算数是商人的事情,是功利性的。
在士族风骨空前绝后的魏晋,贵族们推崇的是“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像孙登一样布衣蔬食,绝人间万事方为真名士。
至于哲学与数学这两最纯粹的学科从来都是贵族们的专利。傅里叶、笛卡尔、梭罗无不是出自富庶的贵族家庭,不用为三餐生计担忧的他们才能把全副精力花在“无用”的事上。
往近里说,威廉王子选择的专业是艺术史和地理。没事就去非洲打打猎,去智利扶扶贫。话说我当年也去报考过美术学院史论系,笔试题目是评论梵高的《加歇医生像》,放榜出来我名列第二。
然并卵,最后我还是放弃了美院。为什么?因为美国第二任总统亚当斯曾说:我需要学习政治和打仗,然后我儿子才能学地理、自然、造船、航海、商业和农业,再之后我儿子的儿子才有机会学绘画、诗歌、音乐、雕塑、挂毯和瓷器。
对于城镇普通家庭出身的我,学艺术史意味着择业面狭窄。宝宝、晴晴、卡卡们可以今天弹个吉他,明天玩个珠宝设计,我不行,我需要一技傍身,我没有那么多试错的机会。
前文提到的史家小学,其生源来自社会精英,学者名流,政府高官,驻外使节……是诗书礼仪,世代簪缨之家,比如洪晃女儿的户口就在史家胡同。这种细微精湛到“伪楚”的教育无疑是近乎于贵族式的。如果你没有因为自家孩子不会打马球而担忧,也就犯不着为了伪楚而焦虑。
再来说素质教育。
素质是一个太宽泛的词。维基百科给出的解释是:素质教育也叫心智教育,相对于偏重考试的应试教育而言,较为注重培养体育、艺术能力和多元智能的成绩。
贵族教育包括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不是贵族教育。
说白了,素质教育是属于中产阶级子女的,也有其功利性的一面。
考分不行,你还可以跳健美操啊。再不然,写个《杯中窥人》什么的也算数。
近年来,中国的艺考市场愈发火爆,我在其他国家从没有见到过有如此大比例的少男少女投入到表演,舞蹈,美术,音乐,五花八门的行业上来。这烈火烹油的景象是否能证明我朝素质教育的成功?
素质教育不是弹钢琴,画素描,奥数比赛,更重要的是心智的提升。
在前文中,国博馆员提到,北京东郊中学的初二学生普遍表达能力差,参与度低,简直无法正常教学。虽然是所普通中学,好歹也是身处皇城,学生何以迟钝至此?
中美两国中间阶层的的孩子们,最大的差距在两个方面:
演讲能力和写作能力。
这两项内容一个从口头,一个从书面,指向的都是逻辑,表达和交流。
在国外,演讲和写作是从娃娃抓起的必修课。从上幼儿园就要在全班面前做简报,用完整的句子介绍自己,介绍自己的玩具。上了小学布置的作业都是project,谁跟谁做的都不一样,完成后大家轮流上台讲解,一个个都是个中好手。
中学时,语文课的内容就是阅读与写作。不要求像《新概念作文》那样的创造性,而是扎扎实实的做论点、论据、论证的八股,为以后写学术论文打基础。在加拿大,大学二年级之前更是必须通过一项以论文写作为主的英文测试,否则不能选修专业课。为此,不少学生还要另外聘请家教强化写作。
演讲和学术写作这两种训练的缺失导致的结果是独立思维钝化,很难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也未能建立起来一个条理清晰,尽在掌控的逻辑体系,对长期学习十分不利。
如果你是一个中产人士,与其感慨自家娃娃连国博大门朝哪开都不知道,不如在上述两点上花点功夫,相比伪楚这种冷知识,你要知道真正能有效提升素质教育的点在哪里。
最后说下大家最不待见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属于屌丝的,是一个相对公平的的平台。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辨,在中国是个伪命题。衡水中学与高考制度同在,没有谁喜欢衡水中学的教育模式,但也没有谁会为了所谓素质教育赔上前途命运。
素质教育的杰出代表史家小学在 1990 年代中期就为小学生开设计算机课程和形体课,绝大多数孩子只能在音乐课学唱《春天在哪里》时,他们的音乐课已分为声乐和器乐课程,讲授古典音乐。这些学校能在全中国人民不知素质教育为何物时就实现了素质教育,原因很简单,他们的学生没有必要为高考浪费时间精力。
如果你是一个十八线乡镇家庭,没有必要去羡慕知道伪楚的学生,人家北京十一学校还开马术,击剑,汽车设计呢,跟你有个毛关系?老老实实把孩子送去衡水中学和毛坦厂做三年题是正经。去年我表弟高考成绩出来差20分不够一本,人家自己要求交点钱去衡中复读,这才是拎的清。
此外,我们都必须注意到,互联网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阶级之间教育资源的不足。如今坐在家中刷美剧的孩子,其英文成度足以碾压三十年前苦背单词的苏北学生。
互联网中有取之不尽的资源,提供了自学所需要的所有内容。很多平台开了公开课,免费的教育资源以后会越来越多,善加利用,不要做井底之蛙。
但是,应试教育和贵族教育之间的鸿沟依然难以填平,要学习体态,你至少需要一个体态老师,要学习音乐,你不能只是买个葫芦丝。
谈了这么多教育,必须认识到一点:不要对教育改变阶级寄予太大的期望。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受教育不是为了站上顶峰,而是为了不跌入谷底。
教育是阶级再生产的工具,你能接受的教育,实际上取决于父母所处的阶层。
谈了这么多教育之外,我们必须认识到:许多孩子是不适合走上大学这条路的,倾全家之力他也难以在考试中出人头地。对于这样的孩子,就不要在应试上死磕了,学门职业技能会更有效,哪怕去开挖掘机呢!
贵族们总是用自己尽可能想到的防范措施筑起高墙,但是没有哪个贵族能永远站在巅峰,因为高墙之外尚有无数的道路通向顶峰。
如果把所有精力都投入资源都投入到“教育军备竞赛”中,那么毫无疑问,中产阶级也好,更底层的平民阶层也好,注定是赢不了的。
一个健全的社会,有两种人可以生活得很好,创新的和勤快的。昨天我看到一则新闻,福建初中辍学的姑娘外出打工,边学边做电焊,几年后月收入过万。扎克伯格靠搞互联网成为一代新贵,目不识丁的陶华碧也能成就老干妈的奇迹。
没有一个现代社会的阶级管道是彻底封闭的,你只有看清自己的站位以及明确目标位置,精准定位,才能找到两点之间的那条直线。
来源:人民日报政文(ID:rmrbzhw)
本文编辑:钟艳蓉
投稿及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