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余晟以为
我是这么以为的,当然你也可以那么以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度房苏州  ·  初五 | 接财纳福 人财两旺! ·  4 天前  
都市晨报  ·  最新消息!江苏多个高速入口关闭! ·  4 天前  
幸福东台  ·  刚刚,临时管制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余晟以为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我看璩静闹剧

余晟以为  · 公众号  ·  · 2024-05-13 07:56

正文

璩静的闹剧(我称之为“闹剧”,我想不为过)就这样结束了,没头没脑地来,莫名其妙地去,只留下一地鸡毛任人评说。

然而在我看来,很多的评说也未必在点上,甚至与闹剧本身同样离谱,实在是可惜。所以,哪怕可能被戴上“蹭热点”的帽子,我仍然想多说几点。

一、自以为是的“我没犯法”

整个事件中,最让我觉得好笑的就是璩静洋洋得意地自称“我没有犯法”,许多网友也一致认定“她这么说没犯法,所以你不爽,要么忍,要么滚”。

要知道,法律之所以是法律,就在于其结果是确定性的,是对所有人一致的。所以,非专业人士,自己说自己“没有犯法”,其实是相当可疑的。

我注意到,在虎嗅网的报道《 很多年后,百度副总裁还会记得这个五一节 》中,已经有多位法律专业人士明确表示,璩静的若干说法已经涉嫌违反劳动。

北京合弘威宇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魏景峰、北京云亭律师事务所的刘扬扬、江苏法德东恒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蓝天彬等三位律师均认为,璩静言论是对法律的冒犯。

他们告诉笔者,璩静4条视频中有关劳工管理的言论,所涉法律大致包括《劳动法》以下法条:

第三十六条,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第四十一条,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第四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延长工作时间不受本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限制:(一)发生自然灾害、事故或者因其他原因,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需要紧急处理的;(二)生产设备、交通运输线路、公共设施发生故障,影响生产和公众利益,必须及时抢修的;(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虽然违反劳动法并不会导致公诉,而是需要当事人发起劳动仲裁或者民事诉讼,在当前的职场环境下,能够而且敢于这么做的人或许是少数。但是,没有申请劳动仲裁,没有提起民事诉讼,并不能改变璩静的相关言论“涉嫌违法”的事实。

套用许多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情理道理,明辨法律;谁是谁非,法断是非”。在没有经过专业认定之前,无论是恬不知耻地声称“我又没有违反劳动法”,还是先天短一口气的“没办法,人家也没违法”,其实都是自以为是,自欺欺人。

实际上,我相当期待能有更多法律界人士积极介入,就璩静的言论发表看法。如此,哪怕闹剧不止一次发生,但每多一点讨论,就能让公众对于权力边界的认识更清楚一分,也让权力对于法律更敬畏一分。

二、啼笑皆非的“结果导向”

许多人为璩静鸣不平,认为她“只是说了实话,说出了其他人不敢说的事实”。这些人继而强调,“工作就是要以结果为导向,有了结果,什么都好说,没有结果,就不要谈那么多借口”。

在我看来,这实在是再讽刺也没有了。

璩静自称“公关一号位”,强调的重点是“公关”,而不是“说实话”。“公关”是什么?我这里截取一段维基百科的解释:

(公关是)通过运用各种信息传播方式与其内外公众进行双向沟通,在组织与公众之间建立相互了解和依赖的关系,以树立良好组织形象的活动。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璩静及为其支持者强调的那样,“一切以结果为最终导向”,那么璩静的行为恰恰是导致了最坏的结果:公关本来的目的是要为组织树立良好的形象,她的行为却严重败坏了组织的形象。

这种与“结果为导向”背道而驰的荒唐做法,绝不是“说实话”就可以开脱的。不分场合不分形式的“说实话”,反而可能带来糟糕的影响,并不值得同情。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某家公司保洁的负责人,工作兢兢业业,经常指出哪个马桶没有疏通,哪里有异味,哪里细菌超标…… 单从这个具体场景来看,其工作态度可谓细致到位、认真负责。

但是,如果他/她把这些“实话”都录成短视频,发到网上,普通人看到的未必是该公司保洁工作的细致入微,而更可能是马桶堵住了、厕所有异味、洗手池菌落超标……这种时候,肯定不能用“说实话”来为自己辩解。

三、匪夷所思的“职业选择”
璩静在视频里举了几个例子,证明自己工作投入,比如“忘记大儿子生日,忘记小儿子几年级”,但是“并不后悔,因为选择成为职业女性”。言外之意是,为了工作,她可以舍弃一切,也愿意舍弃一切。

就我所见,欧美国家也有很多以事业为重心的“工作狂”,但我从来没见过有谁能把“忘记大儿子生日,忘记小儿子读几年级”之类的事作为正面例子举出来。在我看来,这根本不是什么冠冕堂皇的“职业选择”,纯粹是一种偏执到极点,不负责任的病态。

二十来年之前,余世维的职业经理人讲座一度非常流行,里面有一段至今让我印象深刻:

不要说自己太忙,所以没时间做这个做那个。美国总统克林顿,他不比你忙?人家照样搞婚外恋……

或许有人说,克林顿没那么忙,因为有许多幕僚替他打理。那么我们再举几个例子,看看“更忙的人”是不是都能为工作舍弃一切:

我们小时候都读过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传记,你会发现,哪怕革命形势再严峻,革命工作再忙碌,他们也依然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定期有专门的谈话,或者哪怕没有谈话,也有书信勉励。

我国著名的飞机设计师程不时,主持设计过多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飞机。程老的工作节奏快、压力大,但他仍能坚持拉小提琴,乐在其中,并反复勉励年轻人“不要忘记用艺术陶冶自己”。

在看外国,“钢铁侠”马斯克,在特斯拉陷入产能地狱的时候可以直接在工厂里连续打地铺,但人家照样有时间约会,有时间谈恋爱。

退一万步说,哪怕是大名鼎鼎的苹果电脑创始人乔布斯,与女儿Lisa很长时间的关系都很糟糕(并不是因为没时间,而是因为态度不好),后来也曾经表达过懊悔:“那时候我还没有准备好当一个父亲,所以没能勇敢地面对……但如果让我重来一次的话,我肯定会做得很好。”

实际上,对现代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工作生活如何取舍”的问题,而更像是一个“专业素质”的问题。 对现代人,尤其是现代职场人来说,“记住孩子的生日”是一回极其简单的事情。 因为它并不需要人去“记住”,而只需要在自己的日历上做个标注,到期就可以收到提醒。 如今,学会使用日历,定期浏览日历,提前预知未来一周、一个月的重要事项,已经成为许多小学生应当培养的习惯,应当掌握的技能。

很难想象,一个身居高位的管理者,竟然无法进行有效的日程管理。但是考虑到社交媒体上流行的许多截图,比如直接在微信群(而不是公司办公软件,甚至都不是企业微信)下达各种指令,动不动打印成堆的文稿,如果它们都属实,我只能说,对于“草莽”这个词,我还需要加深理解。

四、不该忘记的海恩法则

许多人都知道“海恩法则”,简单说,就是“(在飞行安全领域)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 起轻微事故和 300 起未遂先兆以及 1000 起事故隐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