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深圳创新金融圈
“深圳创新金融圈”官方公众账号。旨在打造金融从业者生态圈。及时解读最新金融政策,跟进前沿资讯,举办各类线下沙龙活动,发布金融业最新招聘信息,实时对接优质项目及资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特区报  ·  请看,今天的深圳特区报 ·  21 小时前  
深圳特区报  ·  首金来了,祝贺李方慧! ·  昨天  
深圳特区报  ·  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 干字当头 真抓实干 ... ·  3 天前  
深圳特区报  ·  王某(男,60岁)被当场抓获,已刑拘! ·  3 天前  
深圳特区报  ·  请看,今天的深圳特区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深圳创新金融圈

160万亿的巨额资金,都由谁撑控?

深圳创新金融圈  · 公众号  · 深圳  · 2017-06-29 12:09

正文

来源:大唐研究中心,作者:郭现孟。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号删除。

观点 @ 创

最新数据显示,广义货币存量已经达到160万亿,今天的分析目的很简单,搞清这些庞大的资金谁在控制?资金到底值多少钱?任意一次的资金流动有没有发生损耗?


要弄明白这些问题,先要理顺我们面对的4个主要利率圈层:第一层: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出厂价),第二层:金融机构之间的借款利率(分销价),第三层:金融机构对企业的借款利率(零售价),第四层:民间借款利率(非核心零售价),下面我们来看每一层资金的运营方式。

一个圈层其实是一条走廊


这一层是货币的发源地,过去央行调整利率有三大法宝: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


准备金调整被认为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轻易不能用,而银行向央行申请贷款容易让大家怀疑(这孩子是不是有问题),产生污名效应。


长期公开市场操作的结果,就是形成了隐形的利率走廊,没有任何逼格的通俗解释,利率走廊真的就是个走廊,所有的利率浮动被都被困在走廊里面。



1. 走廊上限初步估计是SLF

常备借贷便利,外号酸辣粉,利率由央妈按需来定,目前年化3.8%。


市场资金紧张的时候,价格会上升(钱荒,当年余额宝收益率高的原因),而当价格穿越走廊上限时,金融机构就没有必要在第二个圈层去借那些"贵"的钱,直接到第一个圈层去向央行借SLF,因为便宜啊,理论上央行为了维护走廊的有效性,需要无限制向商业银行提供放款,直到利率回到走廊内。


2. 走廊下限是央行为准备金提供的利率

目前是0.72%。当市场上拆借利率大幅下行,穿越了走廊下限时,金融机构的多余资金也就没有必要留存在第二个圈层,而是跑到第一圈层把钱存到央行就行了,因为贵啊。


3. 走廊的宽度设多大合适呢?

设置宽了波动会加大,不稳定,银行心里会慌,因为不知道今天用出去的钱,明天还能不能以同样的利率借到。


如果太窄,利率会屡屡"出轨",意味着货币政策的管理成本会加大,天天加班。尽管天下银钱均源自央妈,也要考虑操作成本、银行利率敏感度等综合权衡。虽然这条利率走廊还只是雏形,并没有给它正名,但央行正在慢慢的构建篱笆,并把羊群引进走廊中:存贷比--障碍拆除、准备金考核--由时点法改为平均法、公开市场操作--常规化、SLF交易范围--扩大至中小行……


在央行操作越来越有国际范儿的情景下,迟早有一天,利率走廊会实现,资金的出厂价会更加清晰。

第二个圈层主要靠QQ


为什么持牌金融机构之间也会互相拆借资金?


1. 补充流动性

遇到所谓的"钱荒",就跟家里没米下锅,去隔壁老王家借点米来应急是一个意思,或者虽然还没钱荒,但是存在一定程度的错配,就可以通过拆借来弥补短期缺口。


2. 利润最大化

小银行获取低成本资金的能力弱,就在价格低时借入大行手里便宜的钱用于再投资,相当于把一部分投资收益让渡给大行,价格高时放出闲置的钱以提升收益率,高抛低吸,类似于炒股的换仓操作。


按照体量来说,工行是毫无疑问的老大,曾经有人开玩笑说工行组织全行员工学习开会,业务暂停一天,同业市场价格瞬间就上去了,原因很简单,最大的买家歇了,其他人就捉急了。


通俗的讲,第二个圈层就是把资金当做产品,每个交易员都扮演着买家和卖家的双重身份,当需要吸收同业资金时,是买家,当放出资金时,就是卖家。


交易员的一天都是从QQ群、微信和电话沟通开始的,上午用QQ群在银行间市场里讨价还价,讨论各种资金期限和利率等,谈定资金后下午交易。


因为大额支付系统下午5点就会关闭,所有的资金交易都必须在5点之前完成,走审批、找领导签字、盖合同、划款等,全天面对多则几十亿的来回款。每天下午3点半到5点交易员肾上腺素达到峰值,到期的资金是否已经回款?新谈的放出资金是否已经划给对方银行?


一旦这种大额款项出了问题,下岗只是一件小事。这里面要关注两个核心利率品种:

DR001。存款类机构间利率债质押回购利率,真实反映银行间市场的资金成本。GC001。国债逆回购,能够真实反映证券交易所市场的资金成本和供求状况。


两者的关系在于:第一个圈层内的利率走廊主要是对存款类机构的救助渠道,如果银行出于监管(MPA)或风险(萝卜章)考虑,不愿意出钱"救助"非银行金融机构,那么大量的资金会淤积在银行层面,非银只能去交易所融资。去年年底就出现了"银行流动性充足、非银流动性紧张"的非典型性钱荒。

第三个圈层不只是简单的贷款


如果说第二个圈层是通过各种撒娇卖萌,实现以最低价格吸收资金,以尽可能高的价格卖出资金,那么第三个圈层想的就是如何把资金投放的时间更长(实体企业),并且安全的收回来。


从下图的基础利率来看,无论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银行放贷的底价,也即资金的零售价都是在走低的。


12年以后,经济下行,企业经营风险加大,银行不太敢再给实业放款,又由于业绩考核的压力,转而寻找一些相对"安全"的借款客户。这些客户未必是最终的资金使用者,却是资金链条上新增的一个环节,实际上就是信用中介。


典型的信用中介:政府背景(包括国企、融资平台)、房地产(拥有土地信用)、上市公司(拥有壳价值)、非银机构(含各类资产管理产品,券商、信托、保险)。


因为种种原因,银行认为这些部门具有较高的信用等级,资金纷纷向这些领域集中,融资市场分化,有的撑死,有的饿死。


长期的集中使得市场发生了两个变化:


a 圈层臃肿:银行与最终资金使用方之间的环节变多,信用中介增多,而链条每加长一环,资金就会损耗一次。


b 杠杆不明:比如,银行可借助信用中介为通道,实现向非合意部门(比如融资平台或"两高一剩"企业,是监管部门三令五申限制银行放款的)的放款,或者借助通道抬高资金投放的期限错配水平,最为典型的就是委外,这些杠杆很难弄清楚,目前开展的去杠杆主要针对的也是这个领域。


从操作上看,非标是资金释放的主要方式,准确的说,这种工具几乎所有的东西都不是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交易结构、增信措施、退出路径、合同文本……,就连每个项目的死法也不尽相同,各有千秋。

第四个圈层最爱创新


这个圈层一般都说自己是普惠金融,实际就是P2P。


为什么它会出现,核心的原因在于我们金融门槛很高,需要特许经营,以前海量的屌丝级投资者只能去存款,为机构贡献低成本资金。


100万以上的才叫合格投资者,这部分人虽然越来越多,但是全国仍然有70-80%的人群被挤在非正规金融,金融创新的门槛一旦稍稍下移,这部分就爆发出惊人的力量,理财的机会突然放大。


最新的数据显示,全国P2P问题平台2811家,较2015年年底增长了1258家,其中上线当年便出现问题的平台138家,占全年新上线平台的25.3%。


看下面的利率,1年期的最高时能达到45%,现在也大幅滑落到了25%左右,短期限的下滑到了10%以下。



这个圈层最大的麻烦在于风控的解决路径。科技类公司一厢情愿的希望通过技术能力来解决,但是风控技术只能够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决定不了风控的质量,哪怕大数据也一样。


另外,风控跟业务是个博弈体,因为目标市场最终是一致的,严苛的风控意味着无业务可做,但是你不能做的业务,人家都做了,你就要饿死,市场不止你一家机构,除非你获得了排他性的市场,所谓的金融创新,都是为了发放贷款寻找的借口。


但是金融机构呢,它可以依赖特许经营权,构建庞大的低成本资金链来解决,甚至包括部分体制性的力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