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熊老师的艺术课
绘本、阅读、艺术教育 ·艺术全语言学习 ·全息化思维 ·综合艺术语言叙事探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特区报  ·  颜宁,获国家级荣誉 ·  2 天前  
深圳特区报  ·  手机这个功能,慎用!警方紧急提醒丨飞阅深圳 ·  2 天前  
深圳发布  ·  “用一片‘创可贴’,颠覆血糖监测行业”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熊老师的艺术课

朋友你学画画,你学它有啥用~啊~~

熊老师的艺术课  · 公众号  ·  · 2018-03-19 09:03

正文

上个月和几个设计师朋友闲聊,走神时刷朋友圈,突然发现一条名为 “插画家熊亮入围国际安徒生奖五人短名单,中国人再次创造历史!” 的文章被刷爆。一种莫名的得意油然而生,遂把这篇文章给坐在一旁的平面设计师看,他问我熊亮是谁,我说我老板,然后又问我他的画长啥样,我说你去百度,没过两分钟,他略显失落的跟我说,要是小时候再坚持多画两年,外边接的活儿怎么也能再多挣个几百块。


随即我们就展开了一个细思恐极的话题, 学画画到底有啥用?! 毕竟,像熊老师这样画画,出书,得奖的人是极少数,剩下那些学画画的人现在都在干嘛?还有每年冬天的艺考,浩浩荡荡的美术特长生背着画板去奔理想奔前程,最后他们当中究竟有几个成了画家?没成画家的去了哪儿?都原地爆炸了嘛?!!


这个问题被太多人提到过,但也没谁能给个汇总的答案。所以我们决定用事实说话,纷纷点开了自己的朋友圈,开始翻看身边这些曾经学过画画的人,如今可还好。



令人欣慰的是,他们其中 天赋异禀 刻苦勤奋 的那部分,现在依然坚持画画,这么多年从未停止创作。其实,在各大美院流传着这样一个 “5%”传说 ,大意是虽然当年大家都以美术生的身份入学,但毕业时,只有5%的人真的从事了画家这个职业;毕业五年后,仍然坚持画下去的人只有当年那5%中的5%;最终真的成为职业艺术家的,是这5%中的5%中的5%。说白了就是,一万个美术生,坚持下来成为艺术家的就一个。我都怀疑我算错了。

* 坊间流传的“5%传说”


没人真的统计过这个数字,但我们几个冷静下来想想,觉得这是一个 还算乐观 的推算。我采访的很多小朋友都和我说自己长大想当画家,我只能祝他们梦想成真,并没有勇气告诉他们这个悲伤的传说。讲真, 艺术家不好做 ,除了日常的刻苦创作,还要 情商高会社交 ,看他们的朋友圈是真的忙,双休度假什么的就别想了。所以,不当艺术家也罢。



我采访的小朋友中,还有一些坚定的声称自己长大要做设计师,确实,设计师也是美术生的一条 行得通的出路 。设计师的门类有很多,包括大家熟悉的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和交互设计等等,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美术功底。


我这里讲的设计师很宽泛,我甚至把在广告公司里画插画的朋友们,都粗暴的归为了设计师中的一类。这样划分还是出于行业特征,虽然同样是画画,但画家们是主观意志的表达,而公司里的插画师则首先得考虑甲方爸爸的要求,这是一个本质的区别。那有人就会觉得,做设计有什么意思,没日没夜的画图,画的再好有啥用,甲方爸爸一句 “再改改” ,咱们就得从头来过。这个“改”字,确实逼疯了不少我身边的设计师朋友,每次见他们,抱怨永无止境的改稿子是永恒话题。可,他们还是在坚韧不拔的一遍遍改着,下边这个 设计师平均薪资待遇 的表格,或许可以解释这个现象。

* 加八六设计共享平台联合艺酷及多个设计行业平台发布了《 中国设计行业价格报告》,表中数据源于该报告。


行业价格报告包涵 中国工业设计价格报告 中国品牌设计价格报告 中国交互设计价格报告 三大部分,以上费用标准代表行业 一般情况 ,具体个案还要依据实际情况。我身边的设计师看到这些数字,挑了挑眉毛,不置可否。他的表情让我隐隐觉得,数据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但这终归是让我们看到了一点希望。这些数字不算高也不算低,但感觉也够我们 还算体面的活下去 。把我们年轻时所学的绘画技巧, 转化成一门维持生计的手艺 ,我觉得这已经很感人了。



还有一部分美术生出身的朋友,最后做了艺术老师。 这个选择真的不错 。首先他们没有完全抛弃自己的老本行,还是整日泡在画室和颜料罐里;其次他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孩子们总是单纯可爱的,最重要的是他们身上永远有源源不断的新想法,这甚至成为了许多老师自己创作的灵感参照;最后老师这个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分淡季旺季,忙的时候和孩子们一起疯狂创作,放假了就可以去采风继续自己的创作。


就像 熊老师这里代课的老师们 ,翻他们的朋友圈我经常嫉妒到想拉黑,看他们今天还在青海察尔汗盐湖写生,明天就飞去大都会博物馆做笔记了,这样 潇洒如神仙 的生活,我除了言不由衷的点赞,还能说些什么。


* By Macrovector


以上这三类职业,是我们发现的 最为普遍的美术生的归宿 。还有一些小众选择,我觉得也很有意思。有些 技艺精湛但疲于混圈子 的,转身去塔尔寺拜师画唐卡,或者跟随老师傅在永乐宫修壁画;有些 脑瓜灵活 的,去美术馆做了艺术管理,或者去画廊做了经理人;还有些直接 彻底转行 ,就去普通公司做了普通职员。


但有一点很神奇,纵观他们的朋友圈有个共同特点,就是 照片好看 。有些只是看起来舒服,无论构图还是色彩,一切都美得恰到好处;还有一些简直就是艺术品,让人想偷偷下载做手机桌面。 这让我想起英国作家、哲学家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讲过的, “我们觉得美的事物,不过是我们所爱之人的另一种版本” 。这些美术生身上共有的 对美和格调的追求 ,一定和年幼时日复一日的绘画,和他们所崇拜的画家有关,每次练习都是一次 对美的认知的矫正 ,长年累月的坚持,沉淀出了他们今日所拥有的 优质的审美趣味 以及 优雅的生活方式




所以说回主题,学画画到底有什么用?我身边那个不会画画的平面设计师给了我一个有点鸡汤的答案,他说这一切或许可以用 康德 Immanuel Kant)的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解释。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康德解释了“一个对象要实现出来,要以它的概念为根据,那么它的概念就称之为目的”。就好比建筑师做设计,他头脑中事先就有的那个“建筑”的概念,之后的制造行为将基于此。而“无目的的合目的”,用一个不太专业的比喻解释,就是我们打游戏,这本身是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但打游戏的过程使我们感到愉悦和满足,这在某种程度上又符合了人类普遍追求快乐的目的性。那同理回到绘画上, 美不是有用的,审美是无利害性的 学画画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 ,它究竟 有什么用也没那么重要 ,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得到 身心愉悦 ,就已然 实现了绘画的目的 绕来绕去,其实就一句,你开心就好。


我们那天的谈话就生硬的结束在了康德稍显晦涩的艺术理论中,我们几个非美术专业出身的人,居然高谈阔论了一下午学画的目的,好奇怪。所以上边关于绘画的用途的讨论,应该没什么学术价值,无非是一些旁观者的经验之谈,数据来自朋友圈, 别太 当真 。以下的表格,是我粗略的列举出了与绘画相关的职业和专业,虽然这一切没有必然联系,但至少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或许,也可以为年轻的你, 栽培下一个美好的心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