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科协办公厅近日发布《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实施办法(试行)》,不再接受15岁以下少年儿童参赛,指出青创赛是“一项面向国内15至24岁青少年举办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发现和培养活动”。
这项有着43年历史的知名赛事,明令禁止15岁以下少年儿童参加,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广泛关注。
2月13日,中国计算机学会也发布通知,明确禁止12周岁以下小学生参加CSP相关赛事,不管是CSP-J还是CSP-S,都不能参加,信息学奥赛的规则同此。
针对弊端提高门槛,旨在守住底线、拒绝拔苗助长,让科学回归诚信的基础,同时也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开学了,你的科创小实验对标这些改革了吗?
改革的目的是减少比赛功利性,鼓励真正的创新精神。近几年不少个案显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相关赛事正演化成“拼爹战场”。
本想培养创新思维,却成为家长资源“竞技场”。
5年前,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发布通报称,撤销“小学生研究癌症论文”一等奖,收回奖牌和证书。同日,该学生的父亲也发表道歉声明,承认参与到项目书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近日,浙江一小学生发明六足机器人系统获一等奖引发质疑,当地科协、教育局回应称:已接到反映,在处理。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在比赛中脱颖而出,不惜重金聘请专业团队“量身定制”项目,从实验设计到论文撰写,全程包办。有人质疑:
到底赛的是孩子的创新能力,还是家长的社会资源和财力?
父母越俎代庖,让比赛变成父母学术研究的“衍生舞台”。
因父母从事科研工作,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父母的研究成果直接由孩子“继承”。某青少年科创大赛中,一名高中生的“基于量子计算的密码破解系统”项目引发热议。该项目不仅技术含量高,还涉及前沿领域的研究。然而,随后有网友发现,该学生的父亲正是某高校量子计算领域的知名教授,项目中的核心理论和实验数据均来自其父亲的研究成果。
本是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却成为“拿来主义”的温床。
各学科教育均需循序渐进,适龄而教。在青少年阶段树立正确的学术态度,尊重教育规律,至关重要。
举行科创大赛,出发点是培养孩子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国青少年青年科技创新大赛实施办法(试行)》
新规明确,大赛将面向15至24岁青少年,并要求参赛者现场展示作品并接受科学道德和伦理审查。应当引导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科学的乐趣,而非依赖成年人的帮助。爱因斯坦曾说:“教育的首要目标永远是独立思考和判断,而非特定的知识。” 因“他者”过度介入形成的“自我”,是一种缺乏理性的教育方式,最终会模糊两者的边界。
硬灌、代劳,只会扼杀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过度注重比赛结果,会极大消解对科创学习的热情。
面对改革,有报道称,一些中小学校长和科技老师开始为之烦恼,因为如若学生不能参加青创赛,小学和初中的科学教育水平重要考核指标将消失,很多学校为之比拼的局面也将不复存在。其实,激发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更应该重视的是他们参与科技创新的过程。每一次尝试、每一步探索都是成长的一部分,无关乎获奖与否。
踏上取经路,比抵达灵山更重要。
比赛评审机制需要更加透明。
首先,可以引入第三方专家评审团,对参赛作品进行严格审核,确保项目的独立性和原创性。其次,比赛规则应进一步细化,明确禁止家长或外部团队的直接参与,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最后,学校和家长也应转变观念,将科创教育视为培养孩子创新思维的过程,而非追逐奖项的工具。
长期主义是一种价值观,更是一种方法论。
今年1月,让世界震惊的DeepSeek横空出世,DeepSeek大语言模型项目团队在《以长期主义扩展开源语言模型》论文中提到,应当立足于长期主义视角,推进开源语言模型的发展。探索的本质,是带着好奇心,用最长远的眼光去回答最大的问题。
原创与模仿的差别,是突破传统,是执着地坚守长期目标。
科学的未来,属于每一个热爱探索的孩子。
真正的科创大赛要发掘的,是参与者本身的热爱与好奇。希望随着新规的实施,科创大赛能够回归初心,真正成为孩子们展示创意、实现梦想的舞台。
否则滤镜一旦碎掉,大赛举办的意义也荡然无存。
新学期已经开始,请放下成人的功利观念,让孩子们自由去发现,展示对世界的无限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