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关注我们
近日,赫赫有名的上海奥数“四大杯赛”中的三个先后发表声明官方声明,或停办或更名。2月14日,“小机灵杯”竞赛活动组委会的公告表示停办是为贯彻市教委的“减负”精神,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都说上海小学生家长没有不知“四大杯赛”的,更有家长凌晨站排为孩子报奥数辅导班。不过去年11月,上海教委下发通知,将加强监管,严禁将各类竞赛获奖证书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录取依据。没了升学加分的甜头儿,还有多少孩子要继续学奥数?除了奥数,还有什么方法能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提高数学成绩呢?
数学是个很奇怪的科目,它存在着一种“梯次掉队”的现象。所有数学老师都知道,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批学生成绩突然掉了下来;再往后,到了初二、三时,又有一批学生掉队了;再往后,到了高二时,又有人掉了。这就是所谓的“梯次掉队”。
为啥?有人说是“孩子大了,不听话了”,有人说是“青春期了,孩子野了”,还有人说,“小时候没有进行思维训练”。最后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更准确的说,就是是:数学思维的地基没打牢。
数学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越往顶层走的时候,需要的各种思维能力就越多,当思维能力不足的时候,掉队是必然的。比如说——
小学三年级以前,数学只需要记忆力就可以了,记住一些计算规则,90分很容易;
但到了小学四年级,光有记忆力就不行了,还要逻辑能力,这时逻辑思维能力不足的小朋友就掉队了;
到了初中,还需要用空间想象力,空间想象力不足的学生们就跑不动了;
到了高中呢,可能还要用到抽象、归纳、演绎等思维能力,这方面综合能力不足的学生,就力不从心了。
这就有点像打地基起高楼,儿童时期打的地基越深越牢,未来起的楼就越高越雄伟,就越不会中途掉队。
所以,要想孩子数学好,首先帮他“打地基”。
地基怎么打?有三条:
1. 开发多元智能
2. 生活中数感启蒙
3. 培养阅读习惯
多元智能,是加德纳给弄出名的,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等8种组成。
我们的问题又来了,这八种智能怎么开发?
让娃疯玩,越疯越好
游戏中喊叫和交谈吧,这叫语言智能;游戏中组合多个游戏道具和计算数量吧,这叫计算智能;游戏中爬树,滑梯,堆起积木吧,这叫空间智能;游戏中疯跑乱跳吧,这叫运动智能;游戏中还合作协调吧,这叫人际智能……简言之,孩子玩得越疯,玩得越嗨,这八种智力就开发得越好,未来的数学成绩可能就越好。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到了高年级忽然反超学霸乖乖女的理科“黑马”,多数是小时候特别调皮的男生。
顽皮娃子低年级数学成绩不好,也许仅是由于粗心懒惰,但疯玩、会玩的童年,多元智力开发得远比乖乖女要彻底,深层思维能力远比乖乖女要强。地基打得牢打得深,自然会在高中阶段反超。
这么会玩的娃,一看就是人才
所以如果娃是个调皮捣蛋鬼,虽说做妈的洗衣服,赔礼道歉,上药什么的很是闹心,但还是该庆幸,更不要打压,逼娃听话当好乖乖。娃会玩,玩得嗨,多元智能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锻炼和开发。
吐槽一下,国外早教一直强调无目的“疯玩”(Free Play)对智力、认知发育的好处。很多国内家长误读为放任不理,给自己育儿偷懒当借口挡箭牌,美其名曰“快乐教育”。其实呢,娃玩也没玩,学也没学,进小学就懵圈。所以家长理解能力差又爱喝鸡汤,很容易坑娃。
“数感启蒙”就是在娃小学学数学抽象的概念之前,把这些概念通过具象的方式理解好。生活中所有东西都可以成为道具:一根香蕉,两个苹果,五个旺仔小馒头……等等。
理解了数,又学会了点数,自动就能过渡到加减法。
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说到她家圆圆4岁开始玩游戏,不出两年居然就会了500以内的加减法。玩的就是一个简单的游戏“开小卖部”,让她自己围个地方当柜台,放点东西,爹妈轮流去购买。真定价,用真钱,真找零,玩着玩着,到小学二年级,学校经过测试后,觉得也不用上三年级了,直接给她跳级上了四年级。
没错,生活中的日常买卖活动其实是最好的数学启蒙。同时,娃去超市买自己的玩具,或者买冰淇淋时,让他自己算钱、拿钱、花钱、存钱,也是个不错的法子吧。另外,最好这是娃自己的零花钱,毕竟自己的才会比较上心嘛,人家找少了钱娃就会着急。同时连财商启蒙的活儿也一道完成了,简直就是一石二鸟。
打扑克,各种涉及扔骰子的棋牌游戏,都帮助牢固数的概念。
更专业的还有蒙台梭利的数学教具,下图是蒙氏数学中的“银行游戏”。
反正,你横竖都是得陪娃玩的,横竖都是玩,那就去玩“数学“相关游戏,玩着玩着,十位加减乘数自己就会了,而且还一点压力没有,娃对数学还会很有好感,哪儿像那些一上来就背1+1=2,3X3=9的娃,那愁的……
问:语文是语文,数学是数学,语文不好怎么搅合到数学来啦?
如果你辅导过高年级的”学渣“”学弱“做作业,阅览过他们的考卷,你会发现有些题他们毫无头绪,完全乱来。
六年级数学题: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剪去它的3/4,第二根剪去3/4米,剩下的绳子哪一根长?答案单选 A第一根 B第二根 C不能确定
这题,作者就遇到个抓瞎的娃。她顿了一顿,问:“一样长啊,但怎么没有选项呢?呜呜” 我问:“第一根是剪去 3/4,第二根是3/4米,怎么会一样呢? ” 解释了很久,娃才弄明白两者的区别。
没错,做过辅导班老师,都会发现一个让人震惊的事实:很多娃对着考题无从下笔,是因为连题目都没看懂!
越是高年级的题,越是会表达复杂的逻辑关系。例如:
A,B,C是我方三个炮兵阵地,A在B正东6Km,C在B正北偏西 30度,相距4Km,P为敌炮阵地,某时刻A处发现敌炮阵地的某种信号,由于B,C两地比A距P地远,因此4s后,B,C才同时发现这一信号,此信号的传播速度为1Km/s,A若炮击P地,求炮击的方位角。
一乍眼你是否也没看懂?
娃呢?理解力差一点,光题目就让他掉云里雾里了,再加上考点不清,就直接蒙圈。
文字理解能力靠什么?平时积累的大量“深度阅读”啊。
“我们班数学成绩好的同学大多6、7岁就能看书,在小学阶段就大量阅读,爱思考,爱看书,这群孩子问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有时把我都难倒了。而那些表现不怎么样的孩子大都以前没读过什么书,现在也就不爱看书,有些油盐不进、刀枪不入的感觉,他们父母着急花钱,我再怎么辅导,他们的数学成绩也不会有太大的提高。”
——数学老师
所以,阅读不仅仅是语文的事情,对每门学科都是根基。早早养成阅读习惯的娃,长期积累下来,理解能力强,阅读速度快、准。相反,娃仅依靠课内阅读,那整体阅读就思维肤浅,理解能力自然弱。这个现象在初二这个分水岭年级就表现得很明显。
学习成绩这玩意儿,真不是一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东西,是长期以往,各学科相互交缠,多因素影响,错综复杂的东西。
文章来源 | 英华兰的DrBing
转载自 | 新校长传媒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就给小编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