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冷炮历史
三观尽毁莫流泪,冷吧渡你入正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下五千年故事  ·  40名女间谍潜入酒泉嫁给军队干部,王震一招妙 ... ·  20 小时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张作霖手下第一参谋长,如果张学良不杀他,东北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冷炮历史

非洲敦煌:廷巴克图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最大文化宝藏

冷炮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0-03-02 12:25

正文

14世纪,一幅精美绝伦的地图在地中海世界诞生,这便是《加泰罗尼亚地图集》。 这幅“中世纪地图的巅峰之作”以耶路撒冷为中心,几乎囊括了当时西方人所知的全部世界。而在地图的左下角,端坐着这样一位统治者,他皮肤黢黑,身着长袍,头戴金冠,一只手执杖,另一只手则托举金球。

他身侧的文字写道: 这位黑人君主名为穆萨马里,是几内亚的王。 他的领地遍布黄金,因此他是此地最富裕尊贵的君王。

穆萨统治的25年,是马里帝国的黄金时代。 其疆土从撒哈拉沙漠边缘的廷巴克图,一直延伸到大西洋。

虽说伊斯兰信仰早在8世纪时就在西非传播,但正是穆萨将其确立为马里的官方信仰,他将伊斯兰视为 “通往东地中海文明世界的入口”。

1324年,穆萨从廷巴克图动身前往麦加朝圣,随行仆从至少有8000人。 他们穿越撒哈拉沙漠,并于7月抵达埃及。 穆萨的到来给埃及人造成极大震动——除了浩浩荡荡的朝圣队伍令人印象深刻外,更令人垂涎的,是他们携带的难以计数的黄金。

这位君王挥金如土,在开罗停留的三个月到处布施消费,令当地金价下跌12%,直到十年后仍未恢复。 从此,马里帝国的声名便在北非广为流传。

结束朝圣之旅后,穆萨派遣留学生前往埃及学习,从摩洛哥及西班牙邀请来大批伊斯兰学者。 他在廷巴克图建立的桑科雷大学,收藏的书籍手稿浩如烟海,是自亚历山大图书馆以来非洲藏书最为丰富的地方。 很快,廷巴克图成为重要的伊斯兰学术中心。 商人、学者、冒险家纷至沓来。

1351年,刚从中国旅行归来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听闻了这个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神秘国度,他立即决定起身前往。 秋天,当他抵达时,由衷感叹道: 在所有的民族中,这里不公正的事情最少。

在廷巴克图,白图泰接到摩洛哥苏丹的传召,不得不结束行程。 直到1368年去世,白图泰也再未踏上旅程,廷巴克图成为他冒险生涯的终点。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廷巴克图持续繁荣,一百多年后,另一位伟大的旅行家利奥•阿非利加努斯拜访此地,在游记中写道: 这里的居民十分富有,谷物与牲畜充足。 人民天性平和,他们习惯在夜间漫步于城中,弹奏乐器,载歌载舞。

在其鼎盛时期,城内的伊斯兰大学教授逻辑学、天文学、历史等科目,最多时有120座图书馆,藏有无数阿拉伯文和当地语言的著作和抄本。 当地人常说: 盐来自北方,黄金来自南方,白银源自白人的国度。但神的教诲和智慧的珍宝只能在廷巴克图找到。


发现廷巴克图

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来临时,美洲的黄金与白银源源不断地被运回旧大陆。 贪得无厌的西班牙征服者费尽心思在新世界搜寻传说中的 “黄金国”, 却最终无功而返。

与此同时,马里在战乱中衰落,撒哈拉无尽的黄沙阻断了古老的商路,廷巴克图的大门也随之关闭。 白图泰以及利奥•阿非利加努斯游记中的记载,不断刺激着冒险家寻访这座富庶的古城,但无人能前往一探究竟并带回所见所闻。 渐渐地,廷巴克图成了谜一般的存在,1829年,英国桂冠诗人丁尼生写下名为《廷巴克图》的诗篇,在诗中将其与亚特兰蒂斯和“黄金国”并举,称其“神秘”而“莫测”。

廷巴克图于是成了遥远未知之地的代名词,人们将那里视为世界的边缘,“如廷巴克图一样远”也成了一句谚语,就像中文里的“天涯海角”。 就在丁尼生写这首诗的时候,一场竞赛正在举行。 英国和法国的殖民者与探险家正在竞逐“发现”廷巴克图的殊荣。 这些冒险受到法国地理学会和英国王家非洲协会的赞助,前者更是为胜利者设置了一万法郎的赏金。 法国人热内•加利耶最终赢得竞争,率先抵达廷巴克图并活着领走了奖金。

但眼前的一切让加利耶大失所望,这座城市除了名字与传说中一样以外,完全没有“黄金之城”的样子。 他在报告中写道: 一眼望去,这座城市除了一堆乱糟糟的泥巴房子以外,什么都没有。 ”在这里呆了两周,加利耶便悻悻离去。

然而,他对廷巴克图的描述却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好奇: 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传说中文明富饶的古城去了哪里?


非洲的敦煌

廷巴克图的衰败并不难理解,这座位于撒哈拉沙漠边缘的城市靠着贸易的滋养而繁盛。 但金矿终有枯竭的一天,商路总是面临被黄沙吞没的威胁。 廷巴克图的处境,就如楼兰与敦煌。

但与造访敦煌的马尔克•斯坦因不同,抵达廷巴克图的加利耶,未能找到埋藏在沙漠中的宝藏。 这宝藏非金非银,而是成千上万的古籍与手稿。 从穆萨统治马里的时代起,作为西非的学术中心,廷巴克图便一直注重收藏、保存和抄写各种著作。 外来的学者从开罗、科尔多瓦甚至更远的地方带来经典,从最开始的宗教典籍,到后来的哲学、医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著作,当地的抄写员花费数个世纪一笔一划地将古代地中海世界的知识记录下来。

在总数大约为70万卷的书稿中,你能找到托勒密、柏拉图、希波克拉底等古希腊作品的阿拉伯译本。 也能找到波斯学者阿维森纳撰写的文章。同时还有大量的本土原创文学与论著。 辞典、诗歌、天文、历史、医药,甚至行房指南,主题包罗万象。 这些书稿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无比宽容而文明的古代伊斯兰国度,廷巴克图人的开放程度甚至令今天的人都感到诧异。

与内容相比,廷巴克图手稿的美学价值同样值得称道。 在漫长的抄写生涯中,图书馆员兼容并蓄,从波斯文、阿拉伯文、西非本土文字中汲取美感,创造出多样且复杂的书法字体。 绘图者更是费尽心思为书稿增色,最精美的书中甚至一页一页地装饰着金箔。

尽管廷巴克图不再辉煌,但抄书与藏书的传统,以及宽容开放的态度,却从14世纪一直流传下来。

19世纪初,来自尼日尔河三角洲的宗教狂热分子发动了一场“剑之圣战”。 他们杀害异见领袖,禁止烟酒与音乐,劫掠廷巴克图所有的图书馆,甚至闯入民宅搜索并捣毁书籍。 藏书家因而变得万分谨慎,不再轻易将书稿示人。 但更糟糕的还在后面。

19世纪末,法国殖民者正式控制马里,白人军队开进廷巴克图。 一位随行的法国记者在向当地藏书家询问书稿情况时发现,“他们害怕我会像圣战者一样行为狠毒。 ”几番努力之下,他才终于得见。 而那时,当地的藏书家仍在“热切搜寻那些还没找到的手稿”。 但随着法国在马里推行法语教育,懂得阿拉伯语的人越来越少,那些浩如烟海的书稿在几代人之后便开始丧失存在的意义。 殖民者同时还偷窃、盗取大量的精美抄本,运回国内以充塞他们的大学与博物馆。

曾在图书馆、市场或是家中被自豪地陈列展示的书籍,变得日益稀少,渐渐销声匿迹。 伟大的写作与抄录传统也几乎被完全遗忘。 1963年,在一次BBC访谈中,英国历史学家休•特雷弗-罗珀表示,非洲只有欧洲人的历史,其余的均是一片黑暗。


文艺复兴

时间到了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一项旨在保护廷巴克图手稿的计划。 随后几十年里,挪威、卢森堡、美国等国家的大学也加入到手稿保护计划中来。 与这些境外努力相呼应,廷巴克图本地的图书馆员也开始行动起来,加入手稿拯救计划。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