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是一种行动,人物之所以讲话,是因为他们要推进自己的目标。换句话说就是,人物总是有一个“议程”。在你编写对话时,请记住,第一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就是要弄清楚你的每一个人物的议程,以及其中潜在的冲突。
同时,你要在故事的最初就创造出一套彼此不同的人物阵容:这样一来,就永远都有产生冲突和张力的可能。
对话写作小技巧:
家长—成人—孩子
我们倾向于以自行分配的角色与彼此建立关系,而这些角色一般逃不出以下三类:
家长
是一个充满权威的角色。家长可以制订规则,并强迫别人执行。家长是话题的“终结者”。如果发生争论,家长还可以滥用职权。“爱听不听,不听滚蛋”就是家长的发明。
成人
是心态平衡、情绪稳定的角色。成人会说:“让我们客观地看待此事。”均衡、理性、善于分析。他们是你在危机关头指望其挑大梁的那种人。
孩子
情绪化、不理性、自私、爱发牢骚、轻信、天真、发脾气、噘嘴。
在你开始写作一个场景之前,想一想每个人物自认为自己在扮演的角色,他是家长、成人,还是孩子?如果你的人物来自不同的角色,那么张力自然就出现了。不过要注意一点,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场景可能会扮演不同的角色。
使用家长—成人—孩子矩阵,灵活而不费时,但对于你创作对话却是很有帮助的。
伴着一声鸡鸣,我努力地支撑起这枯树般的身子。小孙子还在熟睡,紧抓着裹在身上的旧棉被,时不时嘴角上扬,或许在做一个香甜的梦。窗外呼呼的风,透着一股腊月里的寒气,我披上有些破洞的棉袄,拖动着那条已经残了的腿,
“支拉”一声推开了房门
。
看着那刚刚升起来红彤彤的太阳,昨晚下了一夜的雪,那昨日还漫山遍野的黄土已经失去了本身的颜色,随手摸起倒在墙角的扫帚,这扫帚也和我这头发一般孤零零的没剩几根,在地上扫得吱吱作响,远处传来阵阵狗叫,伴随着渐近的脚步声,我推开院门,远处有个人影,伸了伸脖子,揉了揉眼,还是有些看不清楚。
“二爸,是我。”来人看到了我在那张望回应道。
走近一看,原来是茂林。
“几时回来的?”
“搭了两天的火车,昨晚十二点多才到家。”茂林笑嘻嘻得看着我说道:“茂勇哥回来了吗?”
“没呢,估计也快了吧?”
“嗯,火车不好
坐,这两天也应该快到家了。
”
“二爸,外面冷还是快回屋吧,我先走了。”
看着茂林渐渐远去的身影,我叹了口气,也不知茂勇几时才能回来,反身回到屋里,小孙子眼巴巴的看着我,还有些睡不醒的样子。
“咋醒了?”我摸了摸他的小脑袋。
“听到有狗叫,我就醒了,是不是爸爸回来了
?
”孩子脸上挂着一丝兴奋。
“没呢,是你茂林叔。”
“哦……”
孩子脸上的兴奋消失了,低下了头,
望向自己手里的东西,那是一把玩具枪,他爸去年回来时买给他的,枪身黑色的漆面脱落了一大片,露出了塑料本身的颜色。
“山娃,你茂林叔说了,你爸已经坐上了火车,这就快到家了,还给你买了把新的。”
“是吗?”孩子抬起来头,两眼又重新露出了光采。
“是地,是地。”
“起来吧,爷爷带你去镇子上去逛逛。”
“嗯,马上去!”山娃腾的一下坐了起来穿起来衣服。
带着山娃走出了院子,正好碰的开着拖拉机的大鹏。
“大鹏,你啥时候回来的,这是去哪儿
?
”
“二爷,我去镇子上,您这是去
哪儿
?
”
“也是去镇子上
。
”
“那正好我顺路捎着您爷俩
。
”
“那就谢谢喽。”
我带着山娃坐在拖拉机后面的挂斗上。
“二爷,昨天和茂勇哥一起打工的佳慧回来了,说茂勇哥在工厂里干的不错,都是个干部了
。
”
“啥干部哩,就是个小组长,都是一样的干活,前段时间挂过电话提了一嘴
。
”
“那也是不错哩,佳慧说茂勇哥忙工厂里的事,晚了一班火车,今天差不多就能回来
。
”
“是地,是地
。
”我摸了摸怀里的山娃,山娃手里摩挲着那把玩具枪。
“今天爸爸就会给我带把新的回来了
。
”
“是地,是地
。
”
我们爷俩在街口下了车,今天是大集,十里八乡聚了很多人,卖啥的都有,来到包子摊给山娃买了两个肉馅包子,山娃咬了一口,
“真香,爷爷你也吃。”
山娃把包子举向了我。
“爷爷不吃,山娃吃。”我摸了摸孩子的头。
太阳已经爬上了头顶,已到了正午时分,我寻思着山娃他爸也应该到家了。打工的地方在南方,路途遥远,为了省下这路费钱,一年到头就春节回来这么一次,山娃他妈生他的时候没了,孩子没见过妈,就这个爸。孩子命苦的很,刚刚学会走路,他爸就去了南方打工。想想能有啥办法,孩子以后得上学,我还拖着这条不中用的腿。每次他爸打来电话,孩子都不住掉眼泪。孩子懂事,从不嚷嚷着要爸爸,这点我看到心里更是难受。好在马上就要见到他爸了,那旧了许久的玩具枪也要换成把新的了。
我拉着孩子的手,步伐也有些加快。那条残腿似乎也有了些生机。走着走着,前面路上挤满了人,好像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没有心思去看那什么热闹,只想能快些回到家里。本想绕开这群在看热闹的人,可道路狭窄,没办法只能挤过去。我拉了拉我那小孙子,一个劲的往前挤,顿时都有些感觉呼吸困难,我拉着孩子的手变的更紧了,可是我用力拉了拉,怎么也拉不动孩子。我回头看了看孩子,孩子一动不动站在那里,嘴里念叨着什么。我顺着孩子的方向看去,一个人倒在那里,行李袋静静的躺在他的旁边,头上的血染红了他的行李袋,他一动不动,手里紧紧握着把玩具枪。
莫鱼,“故事写作坊”群友,手握电工刀但心怀文学梦的八零后工科男。
故事写作坊是基于“一个故事的诞生”写作课建立的写作社群,陪伴大家学习故事写作,一起从生活出发,写日常的故事。本文“枪”是群友的第19期节目——“对话:故事发展的推动器”投稿作品。文章结构清晰,山娃和爷爷的对话解释了人物的“议程”,推动故事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