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
蓝字,收阅正商参略。
By正商参略(微信最好的财经读物,以专业的视角传递政经信息,深度解读财经新闻,这里使你了解更真实的中国) 微信号:zsnc-ok
来源:国民经略(ID:guominjinglue)5万亿GDP城市,终于诞生了。
日前,上海官方发布的新年贺词透露,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有望迈上5万亿元新台阶。
![](http://mmbiz.qpic.cn/sz_mmbiz_png/IqiaRFAvFPunoyoLRaYGMtsGv7kj9gEyqdqCzYQq6e1VNib23QZxfRna0s86icicv1ZVh6yovNKnD5hRicu5hGhu2DA/0?wx_fmt=png&from=appmsg)
2023年上海GDP已达4.7万亿元,考虑到前三季度4.7%的增速,加上经济普查的调增,上海GDP总量突破5万亿大关,或无太大悬念。
根据《GDP大调整》一文,第五次经济普查全国GDP上调3.4万亿,部分来自统计修正,部分源于数字经济等新业态的详细核算,部分得益于住宅“虚拟租金”核算的增量,而上海将是最大受益者之一。
这也意味着,在京沪两大4万亿级城市中,上海先行一步,成为我国第一个5万亿GDP城市,也成为全球经济规模最大的5大城市之一。
上海之后,谁会是下一个5万亿城市?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KXUjtX5DukVMGmJSiaJdMDpoNzWAMOIkiaEX3Gc1CXfyED4K0GenlTJqE8twIDicZibLYFT22rmW5IY4VSJyiaawiaTg/640?wx_fmt=jpe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
上海,靠什么突破5万亿的?
作为国际大都市,且地处国际最前沿,上海经济外向依存度相对较高,最容易遭遇外部环境冲击。
幸运的是,上海不存在“产业空心化”之忧,不是单纯的外贸之城,也不是纯粹的金融中心,更不只有贸易一条支柱。
上海集制造、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为一体,多条腿走路,不同产业多向发力,得以在大变局下保持一定韧性。
许多人对上海的印象,依旧停留于金融中心的层面,却忽视了上海本身还是我国TOP 3制造大市、三大科创“双中心”城市。
放眼全球,没有哪一座GDP5万亿量级的顶尖城市,仍像上海一样,保留了数万亿体量的制造业,并将制造业占比25%作为必须坚守的红线。
同样是超级一线,上海与北京有着完全不同的产业结构。
北京以高端服务业为主,第三产业占比超过80%,工业所剩无几;而上海制造属性相当鲜明,支撑起1/4左右的GDP。
![](http://mmbiz.qpic.cn/sz_mmbiz_png/IqiaRFAvFPunoyoLRaYGMtsGv7kj9gEyqqUKIIolNCRxvDfZvK60d3RiaFB0ibLhrW8M1xCRiaDrJ077ibw2tiav0W0g/640?wx_fmt=other&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与内地工业大市相比,上海最大的优势不在于规模和体量,而是高端制造和先进制造。
用官方的话说,上海正在形成“2+2”+“3+6”+“4+5”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坐拥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4大万亿级产业集群。
说起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广为人知,但国产大飞机、造船业、核电装备等“大国重器”同样云集于上海。
不仅如此,上海还是我国仅有的三大集国家科学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一体的科创“双中心”之一,另外两个是北京和粤港澳大湾区。
![](http://mmbiz.qpic.cn/sz_mmbiz_png/IqiaRFAvFPunoyoLRaYGMtsGv7kj9gEyqXoj7QsTBVWQTFbR1SNt09CAg9NakicLQ5NWTuFaPce89YYNlgCIicJJw/640?wx_fmt=other&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如果说北京的优势在于大学大院大装置,大湾区的优势在于科技企业云集,上海则是两者的结合。
正因为科技创新优势突出,在新质生产力的抢滩战中,上海一口气布局了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宽禁带半导体、生物制造、元宇宙、大飞机、大型邮轮、商业航天等10个重点产业链。
这些新产业,正是上海的金融、贸易、航运之外维持第一大市之位的关键支撑。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KXUjtX5DukVMGmJSiaJdMDpoNzWAMOIkiaV0PvWZcog7ic6OGLyl67ia8D7yuyR8ONJUz1lrtscDsMEJjfKLibE5FzA/640?wx_fmt=jpe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
如果将长三角城市群看做一个省,其范围与古代的江南省高度重合,不过过去的首府是南京,如今的“事实省会”毫无疑问是上海。
我国共规划了19个国家级城市群,多数城市群都有多个中心城市,但长三角有且只有一个——上海。
这在官方规划文件就有所体现: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所以,可以看到,无论是高铁、城际等跨省交通要道,还是制造、科创等产业规划,都是以上海为中心而展开的,为上海带来最为广阔的发展腹地。
去年6月,“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横空出世,将沪苏浙皖三省一市连成一个“环”,而这个“环”的中心就是上海。
![](http://mmbiz.qpic.cn/sz_mmbiz_png/IqiaRFAvFPunoyoLRaYGMtsGv7kj9gEyqQ0ZUCnkEarU0eSyIpSibrAWUclakEEJCMAZDDhfOZmbrKs8alotpymA/640?wx_fmt=other&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与粤港澳大湾区通过跨城地铁、跨江大桥整合不同,地域范围更广的长三角,通过高铁、城际铁路、跨城地铁、跨海大桥连成一体,而上海处于所有节点的中心。
交通如此,都市圈的布局也是如此。
上海大都市圈是我国唯一以“大”命名的都市圈,本身就已覆盖江浙沪9城,近期又将杭州、绍兴、泰州、盐城、宣城纳入规划范围,形成“1+13”的超级巨无霸格局。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KXUjtX5DukXkjpfsXnfg6nyqNTx4MibibYJK6Kib80W8OCJwQ53xMUSAicib5icicnbIITUEd0IhU1sNKOnda1IwFYZEQ/640?wx_fmt=jpeg&from=appms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
虽然“1+13”只是协同规划的范围,不等于上海大都市圈的实际范围,但足以说明,几乎所有城市都在向上海靠拢,哪怕是2万亿的苏州杭州,1.5万亿的宁波都不例外。
其实,靠近上海,本身就是苏锡常经济得以崛起的最大助力之一,而依托上海的总部经济、科技创新优势,也是这些地方制造业得以持续升级的关键。
以上海为中心,并不意味着虹吸加剧,相反,上海是溢出效应最突出的城市之一。
只要看看中心城市周边的县市是穷是富,就能直观看出虹吸与溢出、集聚与分散的对垒。
某种程度上讲,上海强则“包邮区”强,上海突围得整个长三角都得以盘活。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EtVanSjRoKnxRriaYQxiaoWpmKlcsrbyjDbzsWWWK9tzz0ibUgniajb5nNxJNRNFs3bulQhM3RHUa4CpvrF5V6zmHA/640?wx_fmt=pn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
上海之后,谁是下一个5万亿GDP城市?
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GDP超过5万亿(约为7000亿美元)的仅有20多个。
GDP破5万亿,超过瑞典、比利时、泰国、以色列、阿根廷等国家,意味着一城可敌一国,说是“富可敌国”并不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