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mbiz.qpic.cn/mmbiz_jpg/APlyRu7KBkZmpk3A1ymIm5gTF9SFNAtl0vE6EPXYp1Evl3eaSEibklctoFZYZ3H5uhSemc2gRicHicZWyfUHYwDjg/640?wx_fmt=jpeg)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APlyRu7KBkbKhepmjLGwhyF7FsIDgibavCAv8TTicvuN9q30YVhTE0BR4FaDConyjW5SVN2uk3E5wFXRAtvsfcrA/640?wx_fmt=jpeg)
腾讯太空讯 科学家认为,大约140亿年前,也就是宇宙诞生之时,就包含了等量的物质和相应的反物质。反物质粒子的质量与常规物质粒子的相同,但电荷相反。
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带负电荷的电子和带正电荷的正电子。当物质粒子和反物质粒子碰撞时,会以完美的效率湮灭,转化为100%的纯能量。
但其中有个问题,如果宇宙诞生时粒子和反粒子的数量相等,双方都应该会找到对方并消灭对方,从而在宇宙中全然消失。
显然,这件事没发生,因为星球和人类的存在就是证明。结果是,物质比反物质多了一点点,每10亿对物质与反物质中,多出1个物质粒子。
理论上讲,对于每一种物质粒子,都有一种反物质粒子与之完全匹配,只是电荷相反。这一概念叫做CP对称。因为早期宇宙中,还有些物质幸存下来,这就说明物质与反物质间还有不对称,这种不对称就称为CP破坏。
多年来,物理学家对于这个多出来的物质,已收集了一些线索。比如,上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夸克与反夸克的行为并不完全相同。但是这种违反CP对称的现象,还不足以解释物质与反物质的不对称。
不过,这也可能是另一种类型的对称性破坏。毕竟,构成质子和中子的基本粒子夸克,并不是唯一的亚原子粒子。与夸克相近的还有轻子,而轻子又包括电子、μ子、τ粒子和中微子。
据外媒报道,一项致力于寻找中微子中CP破坏迹象的新研究现已得出一些有趣的结果。
数据主要来自T2K项目。该项目在日本东海质子加速器研究中心进行,根据实验设置,以产生中微子或反中微子束。
束流中的绝大多数的中微子都能穿过地球,好像地球根本不存在一样。但是,在距东海质子加速器研究中心295公里的神冈探测器标记到了一些中微子。
该探测器包含一个装满5.5万吨纯水的容器。当中微子与容器中的中子相互作用时,可以产生一个μ子或一个电子。灵敏的仪器就会把这些次级粒子收集起来。
比如,当中微子移动时,会在电子中微子、μ子中微子和τ子中微子之间振荡。
在不同粒子间振荡,决定了其与中子碰撞时会产生何种次级粒子。这类探测能获取很多信息。
T2K团队分析了该研究从2009年到2018年收集的数据,以及类似实验的观察结果。
该新研究于4月15日发表在《自然》杂志网络版上。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发现了中微子和反中微子以不同方式振荡的证据。
“结果以95%的可信度水平排除了CP对称(换言之,研究人员认为CP破坏已经发生),并表明CP破坏系数可能很大,”
英国杜伦大学物理学家西尔维亚·帕斯科利(Silvia Pascoli)和美国能源部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杰西卡·特纳(Jessica Turner)在该期网络杂志“新闻与观点”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