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晨报
北京晨报【新闻热线】010-87955959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本地宝  ·  北京有4050补贴吗? ·  3 天前  
北京吃货小分队  ·  姆明来北京了!冰雪小镇开放啦 ·  4 天前  
北京吃货小分队  ·  2025必打卡灯光节!5.2折早鸟!最后三天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晨报

【健康】贴三伏贴需要注意些啥?除了三伏贴,这些做法也能冬病夏治

北京晨报  · 公众号  · 北京  · 2017-07-19 21:19

正文

▲制图 / 北京晨报美编 许博超


冬病夏治之“三伏贴”


马上就到了贴“三伏贴”的时候,每年此时,各大中医院都会人满为患,因为“三伏贴”被认定是“冬病夏治”最好的办法,事实上,“冬病夏治”的含义很广,也不是只靠“三伏贴”就能解决的。


▲每年夏天,贴“三伏贴”的市民络绎不绝。摄影 / 北京晨报记者 李木易


之所以要“冬病夏治”,因为中医认为,夏天是人体阳气最旺的季节,用西医的话说,此时的身体机能代谢最强,借助这个身体自身的优势,配合有温热作用的“三伏贴”,温阳驱寒的作用可以加磅。


三伏贴适合两类疾病


既然是以驱寒为目的,“三伏贴”适合治疗的都是虚寒性质的。


1

肺系疾病


一种是深秋或者冬季反复发作的肺系疾病,比如哮喘、慢性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风湿病、关节病,以及部分肾脏疾病等,其中以呼吸系统疾病最适合,因为中医讲,“肺为娇脏”,又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所以最容易受寒而病,所以呼吸系统疾病容易在秋冬发作或者加重。


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是肺系疾病,就都可以用“三伏贴”。中医治疗讲究辨证论治,就是要对同一种疾病也要分辨出到底属于寒性的还是属于热性的。比如咳喘,就有寒痰、肺气、阴虚的不同,如果是阴虚的,“三伏贴”肯定不适合,贴了会加重,因为三伏贴是助长阳气的,而阴虚本身就是阳有余而阴不足,他们如果用“三伏贴”几乎是助纣为虐了。


2

手脚冰凉


还有一种情况适合用“三伏贴”,他们虽然未必有明确的疾病,但是体质偏虚寒,特别怕冷,无论冬夏,手脚都是冰凉的,这种情况也可以用“三伏贴”来纠正体质,就像到了秋冬用中医的“膏滋”来调养一样。



三伏贴的三个备忘


即便是适合“三伏贴”的人,有几点也必须知道:


1

三伏贴不能代替日常治疗


三伏贴的治疗效果比较慢,疗程比较长,对于疾病比较严重或者处于药物维持阶段的人,这个时候的药物绝对不能停,用药是给三伏贴的起效争取时间,用三伏贴是为了在未来减少或者不用药,它们并不矛盾,甚至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不要因为贴了“三伏贴”而停药。



2

三伏贴是个系统工程


三伏贴是全身性的改变,是个系统工程,因为一般要坚持三个夏天的贴敷才能巩固或者获得明显疗效,对此,一蹴而就的心态会影响治疗。


3

要远离寒凉


贴“三伏贴”的时候医生会嘱咐你忌口,主要是忌冷饮、空调、风扇等,总之远离寒凉。对此,很多人以为,只是在贴三伏贴的时候忌口,三伏贴揭下之后就开忌了,其实不是。这种忌口不是针对三伏贴的,不是因为你吃的冷饮会和三伏贴发生反应,而是你这个适合三伏贴这种温热性治疗的人的体质,需要忌口。既然如此,这个忌口就是长期的,不管你贴不贴三伏贴,你的虚寒体质都要远离寒凉。 


冬病夏治之“夏吃姜”


俗语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姜是热性的,为什么还要在炎热的夏天多吃呢?



用姜驱寒


首先是因为夏天热,人们会多吃凉的食物,躲在空调房里,最容易受寒。而任何食物被消化之前,必须和体温等温,达到36度,这个时候消化酶才能开始消化,否则它就不干活。凉的食物吃多了,身体就要不断耗能来预热食物,经常为此耗能,就造成了脾虚。姜是热性的,多吃姜就等于给身体补充能量,能一定程度地避免因为饮冷而脾虚。


久居阴凉的屋子中,寒气会随夏天开放的毛孔进入体内,所以夏天会出现热伤风,吃姜就是要把盘踞在体表的寒气赶出去。


用姜除湿


夏天,人的气血偏于体表,而内里比秋冬要虚,所以夏天的消化功能也是最弱的,因为弱,再加上吃冷的食物,很容易生湿,这个时候人会觉得身体沉重,头也重重的,胃口不好,甚至很容易腹泻,大便不成形,舌苔很腻,这都是湿重的表现,如果你本身就是脾虚之人,就更加重了湿。所谓湿,就是人体要代谢出去的废物,因为脾气虚了,代谢能力不足废物更容易停留,所以就更容易生湿。


湿是阴性的,需要用热性的药物和食物帮助驱散,就像湿衣服要用火烤干,靠太阳晒干一样,夏天吃姜也是为了借助其温性,除去夏天独有的湿。就像夏天感冒一般都用“藿香正气水”一样,这个药其实是温性的,而且为了增加温性,还用乙醇提取,喝起来酒味很大,就是要借助其温性来祛湿,酒味大的藿香正气才是效果最好的。


中医向来有“药食同源”的讲究, 很多食物就是药物,很多药物可以当食物吃,比如大枣薏米生姜之类。在《伤寒论》这部中医临床经典中,生姜是最重要的一味药,“生姜泻心汤”这个专门治疗 的方子,生姜是主药。之所以姜能委以重任,因为在中医里,姜不仅因为是温性而暖身,它的升发之性还是对身体各项机能的顺应和促进。对此,古代先贤早就照办了,孔子的《论语》中就有“不撤姜食,不多食”之说。路志正老先生是国医大师,年过九旬仍在临床看病,他的养生之道之一就是用醋泡姜做早餐的小菜,吃了很多年。


三种姜 三种效果


姜经过不同的处理、炮制,产生的效果不同:


生姜“走而不守”,偏于散寒;

干姜“能走能守”,温里兼能排寒;

炮姜“守而不走”,重在温里固虚。


具体说:


生姜



生姜是入上焦的,发散功能很强,着凉之后的感冒非常好用,一碗姜汤或者红糖姜水、姜汁可乐就可以寒气赶出去,但这个姜一定要是生姜, 如果是年轻人,身体好的,可以用老一点的生姜,发散的力量大;如果是体质差的、年纪大的,适合用仔姜,因为他们经不住过大的发散。


干姜



生姜晾干就是干姜, 干姜的作用就下移到中焦了,主要针对的脾胃虚寒引起的各种问题,比如胃疼呕吐甚至腹泻,大便不成形。干姜其实就是脱了水的生姜,因为脱水了所以只剩下“干货”,温热之性远大于生姜。


炮姜



将干姜炮制之后就是炮姜了,炮姜是黑色的,它的作用部位移到了下焦。因为肾虚导致的腹泻无度,月经过多甚至崩漏等,都是炮姜的适应症,因为增加了炮制环节,不仅更温热,而且多了收敛效果。 


冬病夏治之“入伏吃饺子”


北方有句俚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据说这个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上说,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知美男何晏的肌肤洁白,不是涂粉掩饰,而是自然白。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为什么在热天里吃热面、吃饺子?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



夏天吃热的食物

去除寒邪


无论是饺子还是热面,都是为了去除夏天的寒邪,包括汉代就有热天吃炒面的讲究。先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再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起自汉代,到唐宋时更为普遍,对此的医学解释,唐代医学家解释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无论是饺子还是炒过的面,都是热性的。因为在夏天,人体的气血和秋冬不同:秋冬,气血收回到内里,卫外相对薄弱,所以秋冬之后人的胃口大开但很容易感冒;在夏天,气血重在卫外,内里相对薄弱,所以夏天最容易发生的不是外感而是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也就是说,夏天,人的内里更容易虚寒。为了弥补这个生理偏颇,中医在夏天更讲究吃热的食物,比如姜,比如饺子,至于炒过的面,更增加了粮食的热性,中医讲,“焦香入脾”,炒过的、有了焦香的粮食,健脾的作用增强了,对于夏天内里的虚弱更是个直接的补助。


这还是说的古人,过往,那时候既没有空调也没有冰箱,自然也没有现在人这么多饮冷和着凉的机会,即便那样,姜和饺子仍旧是民俗,是中医理论落实到生活中的细节。它也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医学越来越发达, 我们的疾病却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很难说不是和人体生理相悖的生活细节在日复一日中造就的。



推荐阅读


☞ 藿香正气水和它一起吃会中毒!不少人因此送急诊

☞ 宿便会致癌?错了!你这样排“宿便”才致癌

☞ 你是颈椎病高危人群吗?一个动作就能自测出来

编辑 / 张瑞玲 聂爱玲 李含威 

出品 / 北京晨报社名医坊周刊

除署名外,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未经允许禁止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