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3月7日,北京市教委出台了《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
其中明确:自今年秋季学期起,全市中小学将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覆盖小学至高中全学段。
早在今年2月份,我们就注意到了教育部颁布的AI教育相关文件,给大家进行过细致的
政策分析
。今天我们重发这篇文章,在这个
AI即将改变教育乃至改变世界的“前夜”时刻
,供大家参考。
春节期间,deepseek的话题度甚至超过了春晚。不夸张地说,走亲戚串门的时候,大家茶余饭后的聊天中几乎都出现了这个中国独立研发、追赶上了chatgpt的“全球最强AI”,人们集体感慨:
“AI时代真的来了”
。
面对这样巨大的科技变革,作为普通人,其实我们都是既激动,又有些忐忑。
激动于期待着看到AI能给人类社会带来多大的发展与进步,忐忑则是明白人工智能必然会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个世界,不知道我们能不能很好地应对这些改变。
deepseek在各项性能上追平chatgpt
好消息是:
deepseek是血统纯正的中国AI,我们国家就站在潮头,机会比其他国家更多
。而且,我们国家显然对AI时代有相当精准的预判,多方面都进行了准备。
在教育方面,国家早早进行了布局。
去年,教育部专门发了一份红头文件,布局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这个举措,
可以说和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息息相关。
2024年底,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一份《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在通知中明确要求
“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AI教育”
。
通知原文如下:
教育部明确,要构建系统化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鼓励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简单来说就是,
以后中小学都必须教孩子人工智能课程。
具体分阶段的教学要求如下:
①小学低年级段侧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
我们可以理解为,以后在小学低年级,老师就会通过让孩子和AI小机器人聊天,播放AI主题动画等直观形式让孩子
认识AI
。
教师上课时的课件中也很可能会融合一些AI与孩子互动的环节,让低年级段孩子养成对AI的基础与感性的认识。
②小学高年级段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
在这一阶段,孩子将学习到一些关于
AI的基础知识、基础运行逻辑
的知识性内容,对AI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可以应用人工智能技术。
③高中阶段侧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
高中阶段,要求孩子们不但理解AI的基础原理、相关知识,还要能够进行AI项目的创作。
以目前的AI技术来看,或许高中的AI教育会进行一些
AI prompt指令
的教学,布置一些结合AI进行
创意策划
的任务,甚至于让感兴趣的孩子们参与到一些AI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设计中,为国家培养未来的AI行业人才。
其中,通知要求
“‘中学生英才计划’要加强人工智能相关领域青少年人才的培养”
体现出了鲜明的指向性。
可以看出教育部的思路是
一方面要普及AI知识
,让这一批孩子们长大了都了解AI、会用AI;
另一方面则是要发掘对AI感兴趣、有天赋的青少年人才
,给这些孩子充分的发挥能力的机会,成为国家AI行业未来的人才主力军。
如果咱们的孩子体现出这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作为家长一定要多多鼓励支持孩子在AI领域钻研下去,可以说是
:
少年英雄,大有可为!
在教师端,教育部要求各地教研部门要依托信息科技课程,充分考虑相关学科的衔接与融合,加强人工智能教育教研,积极组织开展人工智能教学研究活动。
在这样的要求下,
人工智能会全面渗透到各科教师的教学中
。除了
信息技术
这门人工智能的强相关学科,
科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等相关学科,也会按要求在自己学科的教学中融入AI技术。
目前,不少学校的老师已经开展了
AI技术赋能课堂
的尝试,并且卓有成效。
比如成都七中附属小学的老师通过让学生与AI机器人交流、进行描一描、分一分、说一说、做一做等互动式学习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索分数的意义,并将其应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类似的AI赋能教学实践一搜一大把,有些案例真是让人想为我国人民教师的创造力点一个大大的赞。
教育部还要求学校积极开展
人工智能辩论
等文化交流活动,这样文史类学科的教师实际上也需要参与到人工智能教学中来。
这些规定,一方面是为了
通过AI提高各科老师的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则是为了
最大程度加强对学生的人工智能相关知识的输入与输出
,在各科的教学活动和学生实践活动中营造一种
“泛AI学习氛围”
,从而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
目前来看,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已然触达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部的文件可以说是很具备前瞻性了。
文件里有一句很重要的话:
“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大力推进基于任务式、项目式、问题式学习的教学。”
之前新教材改版后,这样的教学风格已经成为当下教育部着力推行的教育方向。与之相对应,各科考试的题目也是越来越灵活,死记硬背知识行不通了。
从教育“育人”的层面讲,这绝对是一件好事,也代表着广受诟病的国内应试教育正努力向真正的“素质教育”靠拢。
任务式、项目式、问题式学习很早就成为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教育的主流教学方式。
不是老师站在讲台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协作独立完成一个项目,老师予以指导
,这样的学习场景目前在国内主要还只在一些国际学校以及极少数顶级公立校里比较常见,期待将来有更多的学生都可以体验到这样鼓励孩子独立思考的教学。
不论是孩子的教育,还是整个世界,都在被AI技术一点一滴地改变着。
此前互联网改变世界,一些人抓住了机遇,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如今我们站在AI技术的浪潮前,不禁想要发问,
这次是什么样的孩子才有资格抓住机会?
AI时代 该图片为AI创作
预测未来很难,但是结合教育部发布的文件以及一些AI业内专家的观点,同时询问了deepseek、豆包、kimi等“ai本体”,我们能总结出一些普通孩子努力的方向。
无论AI多么发达,真正的创造性思维者始终稀缺。创造性思维者在信息茧房中保持
野性的独立思考
,以创造性的洞察力来
驾驭AI,而非被AI替代
。
Deepseek举了两个例子,比如,
“将编程思维融入生物实验”,“用戏剧训练优化机器人的情感交互”
,它认为AI无法替代这样的创意能力与独特的思考。
如今的教育体系确实在着力培养孩子们这样的能力,可以说,AI行业本身就是由具备这种能力的一群人推动着发展起来的。
人类的情感精微复杂,AI程序化的运转方式能够模仿一部分,却很难细化到更深。无论如何,我们无法想象某个AI能写出一本
《红楼梦》
或
《百年孤独》
。于是,
对人类情感幽微精妙的理解与共情,始终是AI难以攻下的堡垒
。
表现在教育上,就是孩子们需要学好文史类的科目,能理解苏轼“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理解鲁迅写下闰土见到他叫的那声“老爷”时的苦涩,理解哈姆雷特关于“To be,or not to be”背后的人生命题。
这不光是为了应试,更是为了保持对人性的那份敏感。
AI技术成熟后,技术的迭代只会越来越快,所以对知识始终抱有好奇心,能够保持终身学习的孩子,才有希望不被时代甩在身后。不断学习,理解AI,能
从AI生成的千万种方向中把AI驯化出给到一份最佳的答案
,这样的人才会在AI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家长,我们这代人一边
忧虑着自己的工作受到AI浪潮的冲击
,一边
忧心着孩子长大后如何能够把握住AI时代的机遇
。
站在当下想要准确预测未来的风向很难,但是我们有力所能及之事:
陪伴孩子一起保持学习,
接受AI,理解AI,运用AI,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新生事物,迎接机遇和挑战
。相信美好的未来,正是
由每一个努力过的当下铺垫而成
。
姐妹们有商品、育儿等方面的
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找
“大管家
”
,
她
贴心又靠谱,
包解决,包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