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大学出版社
学术的尊严 精神的魅力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出版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桦爸聊升学  ·  澳大研究生課程現正接受申請 ·  昨天  
桦爸聊升学  ·  澳大研究生課程現正接受申請 ·  昨天  
武汉大学学生会  ·  青春本就是一片液态的疆域 ·  2 天前  
浙江大学  ·  浙大入选又一国家级中心! ·  2 天前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寒假,川大的你,在哪里,有什么故事? ·  3 天前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寒假,川大的你,在哪里,有什么故事? ·  3 天前  
武汉大学学生会  ·  通知|关于公布武汉大学2025年普通本科生转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大学出版社

周末赏书 | 看到这本书,才明白它为什么会成为美国的国宝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公众号  · 大学校园  · 2017-08-19 08:00

正文

请点击上方绿色图标收听音频!


奥杜邦是 19世纪美国著名的鸟类学家、博物学家和画家。他在1827 年到1839年期间创作的《北美的鸟类》被誉为 19 世纪最伟大和最具影响力的博物学著作,有“鸟类圣经”之称,影响力延续至今。


我有幸参与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奥杜邦手绘鸟类高清大图全集(典藏版)》中的鸟名的翻译工作,这部开本超大的巨著收录了《北美的鸟类》一书中全部435幅原图,进行了高仿复制。装帧堪称华美。



01


1785年,奥杜邦出生在奥凯,今属海地。


三岁时随父亲返回了法国,奥杜邦在法国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期。那段时间,奥杜邦展示出了对鸟类的喜爱,常常在森林中远足,并带回鸟蛋和鸟巢,然后在家中尝试将这些描绘到纸上。


奥杜邦的这一兴趣爱好得到了父亲的支持和鼓励,这对于其日后成长为一代博物学大师有着重要的作用。


1803 年,18 岁的奥杜邦在父亲的帮助下来到美国,经营父亲的一个农庄和铅矿。乡村生活让奥杜邦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自然,他常常到野外去观察各种鸟类以及它们的行为。


再后来,奥杜邦决定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观察。自此便一发不可收,开启了一代博物画大师的成长之路。


我知道奥杜邦这个名字,是在考上研究生以后,那个时候只是接触过他的几张画作,这次有机会参与这部巨著中的鸟名翻译工作,得以对大师的画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奥杜邦的绘画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他能描绘出鸟类的动感之美。早期的博物学家一般是对着标本进行绘制,还原动物生前的姿态,而奥杜邦则在创作中加入了自己的野外观察所得。


纵观 435 幅画作,所涉及的鸟类行为丰富多样,如觅食、育雏、孵卵、争斗、鸣唱等。读者看到这些图不仅仅是欣赏画作,还可以有身临其境之感,对画中之鸟有更切身的认知。


例如,奥杜邦大多以捕猎形式绘出猛禽,将猛禽捕猎的姿态描绘得活灵活现。


如正在享用绿翅鸭和赤膀鸭大餐的游隼(sǔn),携鱼而飞的鹗(è),争抢战利品的红尾鵟(kuáng),等等。

游隼

红尾鵟



02


奥杜邦青少年时期观察鸟卵和鸟巢的爱好也一直没有中断,在其著作中有多幅鸟类孵卵和育雏行为的画作,有些甚至还有鸟类防御天敌捕食的场景。


例如正在孵卵的哀鸽,奥杜邦的妙笔让雄鸟情饲雌鸟的行为跃然于纸上,这是文字描述所远不能达到的境界;

哀鸽


再如在巢中嗷嗷待哺的旅鸫(dōng)雏鸟,亲鸟回来后,一个个伸直脖子争抢食物;

旅鸫雏鸟


又如抵御蛇捕食的褐弯嘴嘲鸫(dōng),三只褐弯嘴嘲鸫正在保护巢中的卵,而其中一只似乎已经献身。

褐弯嘴嘲鸫



03


我个人的研究工作中涉及很多观察鸟巢的内容,深知呈现这些场景的不易,需要长时间的仔细观察才能把细节呈现得如此清楚。这也是奥杜邦最让我敬佩之处。


在这本书中,有四种鸟类现在已经灭绝,奥杜邦通过细腻的笔法将它们的身姿永久保存下来,它们分别是:黑胸虫森莺、象牙嘴啄木鸟、旅鸽以及卡罗莱纳鹦鹉。

黑胸虫森莺

象牙嘴啄木鸟

旅鸽

卡罗莱纳鹦鹉


这其中又以旅鸽最广为人知,奥杜邦应该见过旅鸽迁徙时遮天蔽日的场景。不过,在奥杜邦逝世后的 50 年后,旅鸽这一曾数以亿计的鸟类就从野外消失了。如今,我们只能通过这些绘画去想象一下这些物种当年野外栖息的样子。


奥杜邦并不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而是一位大自然的爱好者。他试图在每幅画中都呈现出更多的内容,这一做法会让作品更加丰满,但并不是自然界的完全写照,在画的内容上并不能完全保证是科学的呈现。


例如在孵卵和育雏的画作中,一个巢的周边往往有好几只成鸟,这和现实是不相符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