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请辩
专注治疗逻辑硬伤,这里是蔡叔传递认知的道场,还不置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北方  ·  2300000000+! ·  22 小时前  
新北方  ·  一家人为喝酒提前吃药,结果进抢救室 ·  3 天前  
新北方  ·  2025春节档同期电影票房创新高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请辩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找不到对象了?

请辩  · 公众号  ·  · 2018-11-16 10:47

正文

文 | 蔡垒磊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越来越找不到对象了。


这事儿很奇怪,明明单身男女目测就很多,也不是什么爱无能患者,信息又越来越通畅,照理说匹配效率应该更高了才对,怎么解决个恋爱问题都越来越倾向于一大家子帮忙张罗了呢?


有人会怪在“社交渠道窄”上,拜托,能比以前只跟家附近有限的几个人社交来得更窄?


我观察到一个现象,现在的人对于对象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不知多少人有同感?


经常有漂亮女生的照片放出,下面一堆评论:


“这也叫好看,没见过女人?”


“卸了妆肯定丑的一匹。”


……


有收入还不错的男生展示了一下,又是一堆评论:


“这收入在上海也就刚好温饱水平。”


“就这还对对象有要求?能找到媳妇儿就偷笑了。”


……


我不知道社会主义是进化到哪一阶段了,怎么跟我生活的环境不太一样呢?


本来,如果每个人的价值都同步提高,社会平均上去了,那么从绝对值上来说,要求越来越高也是应该的,但这完全不影响匹配。


影响匹配的是,我们越来越倾向于挑选那些价值高于我们自身的伴侣——从数学上这是一个伪命题,如果每个人都往上挑,自然是一对也成不了。


那为什么不挑选跟自己更对等的另一半呢?因为很多人都倾向于高估自己,就跟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比社会平均要更漂亮一些一样(如果真是这样,平均从哪里取的),于是,两个明明价值匹配的对象遇到,相互嫌弃。


相过多次亲的大抵有这样的感触:给我介绍的这都是些什么人啊~~如果你能监听到对方说话,你会发现,对方在家里大抵也是这么说的——这不一定是你们不合适,更有可能是大家都高估了自己。


不过,即便如此,到了一定年纪,差不多也该将就了吧?


事实上,连“将就率”也在降低——我认识一些单身男性和女性,35以上,一个人过得挺不错,并没有什么想要改变状态的意图。


找不到对象,不是人没了,是对“合适”的标准不同了。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大抵有三大原因:


1.社会对高龄单身的包容度更高了


以往高龄单身都得被人指指点点,如今社会的包容度好了很多,虽然这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对社会各种状态的包容性呈随年龄增加整体递减的趋势——因此你很容易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要更包容只需等年纪大的人逐渐丧失社会话语权。


2.越来越不需要搭伙解决经济问题了


从经济因素上讲,婚姻本是一个相互节约生活成本的事儿,但如今的物质条件,尤其在还看得过去的城市里,已经基本不存在“自己独自很难生存下去”这样的命题了,于是,大家就貌似都有了“宁缺毋滥”的勇气——大不了单着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有一口吃的就是底气。


“有了一口吃的”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自尊心越来越强。


马斯洛说,人会优先满足底层需求。当底层需求被满足后,自尊在很多人那里就成了一个优选项——只要不是你特别喜欢的另一半,若被你发现对方对你感觉很一般,于是在对方嫌弃你之前,你会主动嫌弃对方——你看不上我,我还看不上你呢?


3.接触的信息更全了


这个很多人就不太理解了,接触的信息更全不是更利于匹配吗?


不是的,当接触的信息非常全的时候,你就能看到很多很多比你身边潜在伴侣优秀上N倍的人——换言之,以前只在村里的小花和小明里找是因为你的眼界问题,于是你也很开心地接受了这个结果,现在在对比之下,连原来的班花班草也变得一无是处了。


信息渠道的放大还容易让人们忽略概率。


有没有发现,现在有钱的人似乎越来越多,微博都是月入三五万的,知乎都是年入百万的,达不到都不好意思说。


但是你在现实中看看你身边的朋友,似乎又不是这么个豪车豪宅遍地的情况,再看看中国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人均月收入,和你在网上感觉到的相距甚远。


这就是信息渠道的放大导致的,原本你只知道村里一个王百万,全村就这么一个人,现在100个村每个村的王百万你都知道了,顿时觉得有钱人真多——找对象也一样,接触到的优秀的人的绝对值多了,会认为这世上到处都是这样的人,却忽略了“概率一直没怎么变,只是你接触到的绝对值多了”的这一事实。


经常有人问我,明明知道自己也就那样,但就是看不上身边的人,怎么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