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冷炮历史
三观尽毁莫流泪,冷吧渡你入正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历史大学堂  ·  1665年,11岁康熙迎娶12岁赫舍里氏,新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冷炮历史

周礼黄昏:先秦贵族曾侯乙的宏大葬礼

冷炮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0-11-30 12:31

正文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心发现】
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

本文结合考古发掘现场和文献记载,复原战国诸侯曾侯乙去世时的情况。

曾侯乙的胸像



招魂


宴会,狩猎,战车操练,奏乐,房中之术,还有对楚国宗主的讨好和孝敬,在这样度过了30多年之后,40多岁的曾侯乙,可能是因为纵欲过度,也可能是因为潜在的疾病积劳成疾,也可能是饮酒诱发了固有的健康问题,他在公元前433年农历五月三日黄昏一命呜呼。


在发现曾侯乙没了气息之后,曾国宫廷一片混乱,枭鸟哀嚎,钟鼓乱鸣,乐正惊慌,舞人乱走,在阵阵的阴风之中,曾侯的亲族们十分慌乱:君侯的年纪,只相当于孔夫子所谓的不惑之年,现在就要去另一个世界了吗?


蒸甲鱼

在一片白幡飘荡,鬼泣迷蒙的状态中,所有人都在发自内心或者强行装出悲泣的样子,庖厨准备了曾侯乙爱吃的大雁肉,花椒鲫鱼等菜肴;乐队开始用钟鼓演奏曾侯乙喜欢的乐曲,而舞队则身穿白色服饰,跳起了招魂之舞,负责招魂仪式的官员穿上朝服和爵弁,登上宫殿的顶部,手持楚王赏赐给曾侯乙的礼服,随着连天哀嚎和沉吟低泣,然后高声呼喊:“皋,乙复”,希望逝者能够从生死的边缘回来,然后再将招魂礼服扔到前庭的竹夹中,然后侍者们会将招魂衣披在曾侯乙身上,如果曾侯乙的灵魂只是暂时离开,那么他穿上了招魂衣,就会被找回来,但如果是决心要长久离开人间,那么这一招是无济于事的。


按照《礼记-问丧》的说法,三日而不生者,亦不生矣。在所有人等待3日,确定曾侯乙没有重回生机的迹象之后,在公元前433年5月初三黄昏,曾侯乙确定离开了人世。为了纪念这一悲伤的时刻,曾侯乙的血亲近族们让史官根据天空中的星象,记录了这一刻的天文场景:

在曾侯乙的衣箱盖上,官员们写下了甲寅三日的字样,意思是在公元前433年农历五月初三的夜里,当时北斗星的斗柄对准了亢的位置,随后,史官还绘制了当时人所熟知的天文图像:北斗是宇宙的中央,北斗的四周是28个星宿,意思是月亮在一个恒星月中,每天夜里都有一个旅居的地方;在二十八星宿之外,还有青龙,白虎,蟾蜍等神兽和云朵。为了体现当时的盖天说,所以28星宿在平面上的排列顺序,和人们仰望星空时观测的顺序是反过来的。这一细节,是画师心思细腻的体现,是为模拟人们仰望星空时的状态进行绘画的。
布置墓葬

既然曾侯已经断了气,所以曾国使者向楚国宫廷通报了丧讯。在楚惠王发布了曾侯乙的丧报之后,楚国各地的封君的使者,或者封君本人来到曾城吊唁。按照曾侯乙墓出土竹简的记载,当时楚王熊章,楚国太子,楚国令尹,还有鲁阳公,阳城君,平夜君等楚国的县公和王族封君们纷纷派使者送礼,吊唁曾侯的离世。


曾侯乙钟上的铭文


作为楚国的重要盟友和楚王父亲楚昭王的救命恩人,曾国在楚国的世界体系中有非同寻常的位置。当时身在西阳的楚王,都亲自给曾侯赠送礼物,表示慰问。不过送礼人员名册显示,送车马礼物的人中大部分都是曾国和楚国人,只有宋客和宋司城这样的外邦人送礼。而且他们的送礼只代表他们个人,而不代表宋国。结合曾国的各种官职都已经荆楚化:比如左尹,右尹,少师,太宰,新造尹,大攻,宫厩尹等名称来看,曾国此时已经失去了其他诸侯国平等交往的地位,外交受到了楚国的垄断,所以曾侯乙貌似地位高,但其实和楚国的普通封君没有很大区别了。




曾国皮甲


经过了一番纠结的待客礼仪之后,各种宾客和使者送来了26乘车,和超过200匹的殉葬马,供喜欢车战的曾侯乙再地下世界继续驰骋,曾国官吏详细的整理了什么人驾驭的什么车,或什么人的什么车,车上有哪些车马兵器装备,这些武器被放在墓室的北室。曾侯为战车卫队准备了4000多发箭簇,还有与战车相配合的戈、矛、戟、弓、矢、殳,包括增加战车杀伤力的车軎,还有车伞。其中长兵器矛、戟、殳等贴近北室的北壁和东壁放置,短兵器戈和弓等贴近东壁,带杆箭镞成捆放置在木架上。



除了常用的甲胄用木架撑起来摆放好之外,大量皮甲和车战战马的马甲都叠成了片状,层层叠叠垒在一起,古代军队在非战争状态时,会将札甲卷起来储存。除此之外,还有与战车配套的车胄,殳,弓箭,箭头,矛,戈头,盾等配套武器,以防止厉鬼侵害他的地下宫殿。


为了驱散厉鬼,巫师和相士披甲持盾,身穿红色巫袍,念念有词地进入巨大的墓室中,用戈啄击墙壁,以防止厉鬼继续残留在地宫中,扰乱墓主的身后生活。


地宫的摆设

在为墓穴作驱鬼仪式的同时,奴隶们正在按照墓主人的喜好和生活习惯,将大件和小件的青铜器放入墓室之中。




由于墓室中室相当于君王的待客所和宴会场所,所以这里摆满了礼器和乐器。中室的西部放置编钟,编钟架呈曲尺形,分上、中、下三层。最上层分三架,全是小编钟,共19件;中层钟架由3个佩剑铜人武士顶托,有中等大的编钟33件。




与编钟配套的,还有2件撞钟棒依架而立,另有6件丁字槌处于编钟架附近。在编钟架的对面,即靠近中室东壁,有建鼓并青铜鼓座1件,建鼓原来是竖插于鼓座上的。在建鼓之旁,贴近中室东壁,有1对连襟(座)大壶,1对冰鉴缶,在冰鉴缶的西侧还有1件极为精美的青铜尊盘。这是曾侯乙的冷饮专柜。




在中室的北部,即与南架编钟相对有石质编磬,编磬分为上、下两层共32块;在编钟、编磬和建鼓及冰鉴缶所构成的空间之内,还出土漆瑟7件,笙4件,排箫2件,篪(形似竹笛而两端封闭)2件,小鼓2件。正所谓“金石之声”或“金声玉振”,带着这些乐器,曾侯乙就不愁不能在地下世界继续演奏了。
九鼎

在中室的南部,青铜礼器成组成排,宛如刚下葬时一般,一丝也没有挪动。9件升鼎在最前面,八簋居其次,各用竹编织的盖子盖着;5件盖鼎上各有一对鼎钩,还有一件长柄青铜勺,搁于两件大鼎的口沿上,表明这件长勺与这两件大鼎是配套使用的;其他配套在一起出土的有盘和匜,这是专供盥洗的用具。此外,还有炭炉、漏勺和箕3件烤火套具,其设计别出心裁:炭炉用来烧木炭烤火,两边有环链,提起挪动时不会烫手;漏勺可把炭灰和不宜烧碎的炭筛下去;而箕则可以撮灰。在青铜礼器中,还有1件极具荆楚风格的木鹿,鹿角很长,这也算是楚文化对于曾国的强势影响的写照。所有的食器和酒器中,都有蒸好的牛羊鸡大雁,鲫鱼等蒸肉,以防死者成为饿死鬼。


相比于肃穆的北室,还有礼仪隆重的中室,东室的摆件更加轻松一些:这里有漆瑟5件,五弦、十弦琴各1件,小鼓1件,笙2件。中室的主要是一些重乐器,多用于庄重场合;而东室的则是一些轻乐器,更适于表演和更富于娱乐色彩。
射日
逐日

除了轻乐器,还有主人的私人衣物和衣箱。这里有彩绘衣箱5件,器身为矩形,盖隆拱,四角伸出有把手。其所以定名为衣箱,因为一件上阴刻有“紫锦之衣”四字。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些衣箱上的图案:盖隆起,象征天体;下作矩形,象征天圆地方。因此,这些器上的图案多和古代关于天的传说有关。如一件盖上绘有“后羿射日”和伏羲、女娲的传说;另一件上绘有“夸父逐日”的故事。说明这些经典的神话,在当时的南北方诸侯国成为了共同的文化记忆。


还有一件就是绘制墓主人去式时天象的28星宿图的衣箱。此外,治丧者还在这里放置了一件鹤的木雕:鹤引颈昂首伫立,头上插的鹿角亦为青铜铸造,呈弧形上翘,双翅作轻拍状,大概表示要高飞,两腿粗壮有力,形态十分健美,作为死者飞升的引导者。



在整理各种摆件的同时,丧者们正在为曾侯乙入土做最后的准备:“浴兰汤兮沐芳”,将死者以香汤沐浴擦身,然后梳头,配到好诸侯的冠冕和侯爵级别的玉佩,当然还有优质丝绸制作的冕服。最后,按照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的传统,侍从在曾侯乙的面部盖上了玉面罩,给他身上披上了缀玉衣服,希望有德行的玉佩保佑死者不朽不化。除了玉佩之外,侍从还在曾侯乙的生殖器和耳鼻口上放了几十件玉石制作的小动物:放在眼睛上的是瞑目,放在耳朵旁的是塞耳,最夸张的是曾侯乙的口里,塞了玉牛6个,玉羊4个,玉猪3个,玉狗2个,玉鸭3个,玉鱼3个,这些‘饭玉’,是来保证曾侯乙死后依旧能享用丰盛的六畜,还有河鲜的。2000多年后的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玉、石、水晶、紫晶、琉璃、料等饰品共528件,绝大多数皆出自墓主棺,其中不少上乘之作,堪称稀世珍宝。

为了给前往地底的贵族以足够的排场饮食,治丧者还准备了金盏,金杯,金勺供死者进食;还是为了防止厉鬼骚扰或者仇人报复,曾侯乙寝殿卫士或者他自己放在寝殿中的随身武器:“曾侯乙之寝戈”,也被放在了棺木旁边,守卫当事人魂魄的最后安宁。


残忍的活人殉葬
虽然周人对于殷商的一些风俗做了改进和修正,但是人殉依旧如同阴影笼罩着诸夏世界。在摆好了所有的青铜礼器,食器还有武器之后,曾国官吏让曾侯乙生前喜欢的忠诚猎犬,还有21个年轻女乐和侍妾陪葬:西室13人,东室8人。


这些女孩年龄在18岁以上的仅有8人,大多在13—15岁左右。从身高上来看,21位女性平均身高偏低,8位姬妾的身高在140.7—155.7厘米之间,有一位22岁的女子身高达到了161厘米,一位20岁的女子为155.3,其余所有女子身高均在150厘米以下,身材普遍纤弱娇小。按照她们生前的地位,8个妃妾去东室,两个贴身侍女的棺靠近曾侯乙的主棺,然后西室还有13个年龄较小的舞女和乐人,她们死后,还要继续为主人演奏钟磬。



除了正常的娱乐之外,先秦时代原始的采阴补阳理论已经出现了,南方地区男女关系更加奔放无忌,所以曾侯乙也许还会从猥琐的提着长枪爬到她们身上,从她们的体内提取阴液,来增加自己的阳气,只是事与愿违,人类学分析显示,曾侯乙生前的身体发育并不健康,并不能代表那个时代王侯的精神面貌。


而且按照先秦时代的审美,诸夏喜欢高大丰满的女性,比如卫风-硕人中描述的美女,还有田敬仲完世家中,田氏宗主田常“选齐国中女子长七尺以上为后宫,后宫以百数,而使宾客舍人出入后宫者不禁。及田常卒,有七十馀男。”只是在南方,由于当时南方人的身材略矮于北方,曾侯也许找不到高个子女性来供自己淫乱。当然,曾侯乙自己的身高也只有1.61-1.63米,而他的身高在南方人中已经不算矮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他本身也驾驭不了太高个的女性。



在后世的考古学家检查21人的尸骨后,发现上面没有刀砍或者下毒的痕迹,而且还有服装或者竹席裹尸,所以按照当时的习俗推测,这些女子是被绸带勒死,然后收入棺椁中,随着墓主人一起入土。


这些女子的死法,也许可以参考《李朝实录》中对人殉的记载:明成祖死后要求7个妃子陪葬,其中有一个出身朝鲜的妃子,她明明不想死,但却无力抗争,在极不情愿地被太监架上木床,套上帛套闷死之前,大声向自己的乳母朝鲜人金黑哭喊:“娘,吾去......”声音的哀婉凄凉,让太监都不禁潸然泪下。后来金黑被放回国,她将这段经历告诉本邦人,并流传于后世,21个曾国侍女的死法,应该与之类似。




值得一提的是,一个骨龄20岁的少女带着一件精美的鸳鸯盒下葬 ,鸳鸯漆器盒上,有一名鬼怪武士敲打钟鼓,和着音乐起舞的画面。这些图案和少女作为音乐人的职业有关,而鸳鸯是定情的信物,也许这件器皿是曾侯对她的赏赐,也许这是她的情人送她的礼物,但是具体的真实用途,已经随着她的香消玉殒而彻底消失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