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联储10月31日如预期一样宣布降息后,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转向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走向。对此,美联储似乎在采取观望的态度,其声明中表示美联储在评估合适利率路径的同时,将继续观察未来形势对美国经济前景的影响。在美联储降息前后,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也都表示其货币政策“按兵不动”,等待观察各自经济的情况再采取进一步的措施。这种观望的态度使得市场对下一步货币政策的走向更加关注,更加关注
“货币再宽松”
是否出现拐点,关注通过流动性过剩推高的资本市场泡沫的风险。
原文 :
《全球流动性“再宽松”仍将持续》
作者 |
安邦咨询 陈功 魏宏旭
图片 |
网络
对于鲍威尔的讲话和美联储降息结束的暗示,市场似乎也同意。很多市场人士认为,美联储货币政策“中期调整”在连续三次降息后已经结束。近期,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公布的联邦基金利率期货数据显示,目前交易员预期美联储12月继续降息的概率仅约25%。而且几大经济体似乎都采取了谨慎的态度。
因此,有人认为目前全球“流动性宽松”的趋势已告一段落,未来可能会是相当长的一个中性货币政策环境。这一轮货币“再宽松”仍未结束,但“再宽松”的速度会逐渐放缓,直到经济形势进一步明朗。全球的“再宽松”进程仍然会持续一段时间。
就美国而言,第三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计算增长1.9%,增速低于第一季度的3.1%和第二季度的2%。其中,反映企业投资状况的非住宅类固定资产投资当季大幅下滑3%,表明贸易摩擦已对美国企业投资和经济增长造成明显拖累。这样一来,美联储仍将面临政治压力和资本市场的压力。对美国资本市场而言,目前的资产价格高涨很大一部分得益于美联储“放水”所吹大的泡沫,如果没有流动性的持续流入,美国资本市场将面临塌陷。双重压力下的美联储很可能会进一步采取更加激进的货币政策。虽然美联储一直强调“中期调整”,但连续三次降息已经打开了降息周期的窗口,美联储难以从“宽松”的漩涡中走出来。
另一方面,就各主要经济体的央行而言,“放水”的水龙头仍然没有关闭。
虽然欧洲和日本央行没有降息,但都没有改变QE的政策,通过购买资产向市场投放流动性。而在美国,美联储在9月份开始重启逆回购操作以来,已经向拆借市场持续投放美元流动性,并且声明将持续到明年。尽管美联储一再声称其扩表的操作只是技术性的流动性支持,并非QE,但也改变不了向市场持续投放美元流动性的事实。这意味着,提供全球流动性的主要阀门都没有关闭,仍然在源源不断的“放水”。
美联储放出的“鸽”声虽然表露出观望和犹豫的态度,但没有改变其“放水”的事实。这种模糊态度预示着美国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强,不确定性可能让美联储变成“黑天鹅”或“灰犀牛”的制造者,给市场参与者和投资者带来更多困扰,显示宽松货币政策的边际已经不远了。
目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已达到1.5%至1.75%的水平,如果考虑到通胀,则实际利率正接近于“零”。穆迪认为,如果美国陷入衰退,美国国债收益率可能会跌至负值。而且即使美联储不把基准利率降至零以下,这也有可能发生,这对于背负巨额债务的美国将是更大的风险。而欧洲和日本已经陷入负利率的泥沼,这些都意味着货币政策的空间越来越有限。
新兴市场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央行货币政策正呈现积极的一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分析认为,主要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近期采取的降息等宽松货币政策,将给中国在内的亚洲经济体带来积极溢出效应
:一方面,可能驱动国际资本继续流向亚太地区;另一方面,为这些国家央行放松货币政策、支持本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政策空间。主要发达经济体的长期低利率也可能鼓励投资者过度冒险和追逐收益率,增加亚洲地区的金融脆弱性,因此亚洲政策制定者应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以维护金融稳定。
此外,对于中国自身而言,人民币汇率的压力将持续获得释放,这对于缓和中国资本外流压力,吸引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以及对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增强信心都有益处。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也应该抓住“窗口”的机遇,调整货币政策,以应对全球持续的货币再宽松和防止国内经济持续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