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公馆
大公馆,资本市场知名老牌公众号,始创于2013年,以敏锐的专业触觉,捕捉资本市场脉搏。当资本才俊,在这里遇见社会精英,大公馆,影响决定财富的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大公馆

重磅新政即将落地,金融业会否迎来大变天?

大公馆  · 公众号  ·  · 2024-01-30 22:0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来源:大碗Pro

伙计 们,你们见过搞对象主动提分手,最后把自己整破防的吗?


国际顶级资本机构——贝莱德就是。


不久前,人家前脚退出大A,后脚就放狠话吐槽,给懂行的不懂行的同时逗乐了。


要我说,那根本不算啥!


它要知道最近咱们出的金融新政是怎么个事儿,哭晕在菜窖里都算轻的…

1

1月25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两条重量级信息 ——


取消外资股份比例限制,今后外国资本可持有银行保险机构100%股权;


外商投资准入放开,关于金融业相关限制性措施已经完全清零。


简单粗暴讲,今后外国资本在我国银行业与保险业的持股比例不再受限;


外资银行与保险机构的经营业务范围,也将与中资同行们完全一致。


同志们,这条资本圈新政最炸裂的点就在于:


银行业和保险业作为金融资本的核心构成,是亲闺女,能顶半边天那种;


现如今呢,护犊子的事儿先放一放,允许亲闺女跟外来的洋闺女同台PK。


从我们国家的一贯风格来看,这个领域全面放开,那真心非同小可!


过去,我们对外资银行、外资保险机构准入的总资产规模、营业年限、营业范围都有严格要求。


所以外资银行与外资保险机构,在咱们这一亩三分地始终规模有限——


截至2023年底, 外资银行在国内共设立有41家法人银行、116家分行和132家代表处,总资产已达到3.86万亿元;


境外保险机构在境内已经设立了67家营业性机构和70家代表处,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已达到2.4万亿元,在境内保险行业总资产比例加一起10%。


3.86万亿和2.4万亿?瞅着很多,但关键得看跟谁比——


截至2023年底,全国中小银行3912家,总资产110万亿,在银行业总资产中的占比是28%。


也就是说, 外资银行与外资保险机构在华总资产规模在一起,只占全国中小银行总资产规模的5.7%不到


就这还是把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码在一起算,如果单说外资银行,那个比例就更抽象了。


以上,咱还没算中农工建交以及招商、光大、广发、民生这类行业巨头呢…


但你要换个角度想, 这一把全面开放外资股份限制与外商投资准入,提供的成长空间也是相当喜人,妥妥的超预期!


在这儿咱们分享两个细节——


1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定调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


1月25日,大A迎来三连阳,沪指更是一度暴涨超3%,重新站上2900点“高位”。


我要没记错的话,这是2022年3月以来的最大涨幅。


当时大A涨得连胡某进都冲进去加仓了,还有啥说的?


至于到底是不是受到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定调,以及金融外资准入重大调整的利好影响?


大伙儿都是有身份证的人,自己判断。


当前金融业取消对外资限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数月以前,制造业领域投资的全面放开。


制造业之所以有底气对外资全面放开,其核心潜台词就是——


中国制造业,目前已经具备在任何领域里接受国际竞争,因此最不怕的就是所谓“鲇鱼效应”。


吸引全球优质产业资本流入: 既有利于就业层面上的巩固,也能在产业差异性上形成互利。


最典型、最为人熟知的例子,莫过于新能源汽车。


我们放进来一个特斯拉,然后数十个国产造车新势力紧随其后,进而推动了汽车工业更换赛道。


如果你能理解为什么我们要放开制造业外资准入的限制,自然而然就能理解我们为什么要放开金融业的相关限制了!


在我看来,这俩本身就是一趟买卖,只不过分了两回干而已。


2

我双手赞同金融领域针对外资的扩大开放。


这是不可抵挡的大势所趋,而且长远来看优势在我。


首先,金融业全面扩大开放,很大程度上能够遏制外资离场。


2022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额即FDI,流入额和流出额分别高居世界第二和世界第三。


当时的净流入额1891.3亿美元,可转眼到了2023年前三季度,这一数值是155亿美元。


如此对比,还用得着说降幅是百分之几吗?


这就好比我给你介绍个对象,告诉你说姑娘体重180斤,那是不是净重又能怎样?!


现实就是,截至2023年Q3结束,外资在我国已连续五个季度流出。


有一知半解的小伙伴可能要说了:“你不知道期间鹰酱在加息吗?它一加息收缩了全球流动性,外资流出很正常!”


你要说这,我就只能拿数据代替拖鞋打脸了——2023年上半年,全球FDI净流入额同比下滑36%。


接下来,随着美元降息预期到来,全球范围内的FDI有望加速修复。


这时候,不光是我们,隔壁的日本、韩国、越南、印度,以及再远些的墨西哥、巴西啥的都在摩拳擦掌、虎视眈眈呢!


你不赶在这个时候抢跑放开准入,真到跟前鹰酱降息时再放开,吃啥也赶不上口热乎的。


本山大叔二十多年前卖拐时都告诉大伙儿了:要打好市场提前量!


其次,引入外资全面进入我国金融市场,有利于深化服务实体经济。


从技术层面上说,我们选择扩大开放制造业与金融业的外资准入,核心考量在于——


它们一个锚定的是产业资本,另一个锚定的是金融资本。


凭借我们之前的产业链、供应链以及人才培养积累,开放外国先进产业资本进入,有利于推动接下来一个时期内的产业转型升级。


相比之下,开放外资准入我国金融市场,虽有异曲同工之处,但逻辑稍有不同:


当前外资银行和外资保险机构份额整体占比较低,连中小银行都不如。


成长性拥有非常大的预期空间,对于外资流入而言吸引力是相当了得的。


另一方面,我们的金融投资市场强调为实体经济服务。


在相应的金融监管细则制定与实施之下,引入全球资本有利于扩大对实体经济的投融资规模。


要知道,资本是天然逐利的,海外资本在弱化国籍属性层面更是“遥遥领先”。


一旦这部分海外资本加速进入高科技领域?


好嘛,我干了,你们随意!


最后,可以有力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外资金融机构要扩大在华投资,就要先把外币兑换成人民币。


这样一来,它们受伤的人民币规模就会越来越大。


按照我们国内的监管规则与世界通行的《巴塞尔协议》也是如此——


若外资银行控股加大,其母公司势必会相应扩大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之份额。


一旦这个局面开始形成,势必会加速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步伐,并最终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从当前外资银行与保险机构在国内金融体系中所占据的份额比例看,其成长空间十分可观。


这就形成了一个双赢局面:


外资银行与保险机构需要追求在华投资、营业规模的有序成长;


我们也需要借助外资金融机构增持人民币储备,持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这对降低汇率风险、 稳定金融市场、获取国际铸币税收入、优化全球金融资源配置,并最终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国际地位是大有益处的。


3

一说到这儿,可能有很多小伙伴忍不住就想问了——


既然开放外资进入金融领域有这么多好处,那为啥这么晚才开放?


这我就真得夸一夸咱们金融体系里的 风控意识与风控能力了。


改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金融市场当量都比较小;


尤其是市场主体、证券市场和债券市场三个领域无一例外。


自身体量小,意味着一旦贸然开放,被外资卖空做空的成本和风险就会比较低。


对这个事儿有疑问的,可以去翻翻20多年前,国际金融大鳄狙击泰铢、收割韩国的故事。


特别是韩国,其实97年、98年前后已经是先进国家了,面对华尔街依旧没扛下来,这才贡献了“5000万国民捐金首饰救国”的名场面。


从那以后呢?我这么跟您说吧,不少老爷们儿扬言“下辈子投胎去韩国做财阀…”


但殊不知,在韩国作威作福的财阀,充其量只不过是华尔街的吗喽和提线木偶。


现在的我们,那可不能同日 而语了!

据2023年7月5日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的2023年全球银行1000强排行榜显示:


全球市值最大的前10家银行中,中国的银行霸榜了1/2;


前四名是工行、建行、农行和中行,交通银行位列第九。


而市值排名第十一到第二十名的银行里,中国的银行同样占据半数:


招商银行第11名、邮政储蓄银行第12名、兴业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位列17-19名。


就这局面,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进来当“鲇鱼”不假,但鲇鱼再怎么游也游不成金枪鱼。


这一点,乡 亲们大可放心,索某斯要是不服气想出来走两步,高低能给他忽悠瘸了。

但是,但是,我还是要提醒大伙儿——


尽管咱们体格子已经涨起来了,胳膊粗力气大,跟谁掰腕子也不怕;


战略上可以藐视妄图割韭菜的黑镰刀,可战术上必须时刻保持清醒。


海外金融资本并不高尚,其逐利属性贪婪且现实;


对它们有任何市场层面以外的期待都是不切实际。


就跟人一样,几个妹子往堆凑,一提老公骂一宿;几个爷们抽会烟,一提娘们乐半天。


全球金融大鳄也是这揍性,你寻思啥呢?


所以,接下来做好风控层面的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这儿,咱们就说两句,给大伙儿吃个定心丸:


国有大行除交通银行外,其他都是汇金和财政部绝对控股。


它就把大A跟H股所有股权都买光,也不可能拿到核心金融机构的控制权。


更何况,以我们国家一贯“稳字当头”的优良作风来看,放开准入一定伴随着严格监管。


特别是在关乎到系统性金融安全的核心领域。


某种程度上说,开放与监管互为代偿效应,懂的都懂。


我们不妨期待一下相关监管政策及细则的进一步出台实施。


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入华投资,已经进入史无前例的新时代。


在它们的发酵与共振之下,我们的产业形态与资本市场运行也将迎来史诗级巨变。


让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迎来全面牛市,正在上升为集体意志…

来源: 大碗Pro

推荐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