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辈子,就是处理好两件事:
一件是处理好跟自己的关系,另一件是处理好跟别人的关系。
人类所有的烦恼,皆来源于人际关系,
我们看生活中那些能够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的人,大多数都是拥有好人缘的人。
有好人缘,做起事来往往能如鱼得水,方方面面都顺畅舒心。
如何才能修炼成好人缘呢?其实一点儿也不难,《易经》中就有绝招!
《易经·系辞》说:“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敬是立身之道,义是处事之道,这句话是说,以敬心矫正内在的思想,以义德规范外在的行为。
敬字是最基本的社交素养,生活中的“敬”被我们演绎得淋漓尽致。
敬酒时杯子一定要比人家低一些,点菜先让人家看,买单要抢着买。
看似最正常不过的人情礼数,恰恰是体现了敬字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敬老,敬贤,敬大人;敬天地,敬鬼神,敬圣人言。
刘备三顾茅庐,他的诚心敬意赢得诸葛亮下山辅佐,生死相随。
“程门立雪”的杨时为求学问,在尺雪厚的门外等候老师,最终让程大家倾囊相授。
有了敬心,为人不骄不躁,心平气和。与人交往遵礼重道,随和友善。
中国人有句话叫“伸手不打笑脸人”,对人恭敬有礼,即使是有分歧,也会保留几分情面。
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了敬心,再施以仁义之举,人事自然水到渠成。
仁是与人为善、待人以宽、不斤斤计较,跟这样的人打交道既省心又省力,自然愿意长久交往。
义是公正合理,爱人爱得公正,厌恶人也厌恶得合理。跟这样的人交往,不会有什么负担。
心存仁义,用仁义的理智来辅导求取利益的欲望,便不致唯利是图,因利害义,损人利己了。
一个人,诚敬为先,仁义尊礼,成了温润正直的君子,谁不愿意跟他亲近呢?
“言有物,而行有恒”。是《易经·家人卦》告诉我们的道理。
“言有物”,每说一句话都应该符合事实,都要有事实做根据。
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你所讲的话,都要有根有据,否则就是在浪费别人的时间,让别人不知道是不是该听你的,是不是该相信你,这样对你自己影响是不好的。
古人说:“人无信不立”,言而有物,方能言而有信。
油嘴滑舌,假话连篇,说得再好听有什么用呢?这种人最好躲得远远的,以免祸及己身。
有一说一,说话算话。少些虚头巴脑,多些光明磊落。任谁都会给你竖起大拇哥。
“行有恒”,行为要恒常,有自己的原则。也就是在什么状况之下就要做什么样的反应,不能反复无常,一会这样,一会那样。
俗话说:“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一个人让人家捉摸不定,人家就不知道怎么来跟他因应,就会觉得很难跟他相处。
相反,一个人做事很有章程,有恒心有定力,自然会让人很放心地与他合作相交。
所以,与人打交道,如果不遵照这个道理,就会损减做人的信用,失去号召他人的凝聚力,长此以往,人心背离。
《易经·同人卦》说:“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天下有这么多人,每个人的个性都不太一样,大家对此都很清楚,也就是个别差异。十个人就有十种不同的看法,一百个人有一百种不同的特性。
在这种状况之下,要使大家同心协力,唯一的办法就是每一个人都牺牲一点,大家都站在公共的利益上来考虑,这就叫“通天下之志”。
可见与人相处,可以同的尽量同,没有办法同的,应该尊重各自不同的成分、不同的表现,彼此谅解,彼此包容。这叫“君子和而不同”。
换句话说,人与人要想和睦相处,就不能吹毛求疵,不能凡事都苛求。懂得求同存异的道理,才能广聚人缘。
这就是古人所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但要注意的是,跟人交往,要择良友而交,远离酒肉朋友。
如果大家聚在一起同流合污,破坏社会道德,做一些对他人不好的事情,那叫狐朋狗党,害人又害己。
记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自己抱着持正向善,心胸豁达的信念,求同存异,包容协同,才能人心所向,汇聚越来越多的好朋友。
《易经·随卦》说: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
你让人家快乐、有收获,自然就会有人要跟随你。
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两句话:
第一句叫从善如流。
就是说,我们要确保自己所追随的对象、或者追随自己的对象一定是善的。
从善如流可以保证我们的人际关系能够更加长久稳固。
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太有目的性的交往往往最后都分道扬镳。
与品行端正,质朴良善的人交往,时间越久越能显出这种关系的珍贵。
第二句叫随缘调整。
就是说,天下之大,万事万物随时在流动,一个人只要抱着随缘就好的心态,就会减少很多苦恼。
当然,还要随时调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是越来越好,就是越来越糟,不会停留在原地不动。
身边人身边事都是在不断变化当中,自己就要做出相应调整,甚至取舍。有舍有得,才能不至于变成累赘,成为负担。
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常常检视自己,检视自己与其他人的关系,查漏补缺,亡羊补牢,才不至于落得孤家寡人。
自己心正身正,凭良心多为他人着想,多让别人获得合理的利益,让追随的人心安快乐,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朋友近悦远来,
好人缘也就练成了。
总之,好人缘源自于一个人会做人、懂处事。
《易经》告诉我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你想让自己身边聚集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要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从现在开始,对照以上四点,从反求诸己开始,先让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自然会慢慢收获好人缘。
以“道”相通,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纲要性探析
首先阐明,人类存在“概念固化”的共性弊端——人为设定一个概念,就概念而概念,限于概念之中,错失对事物真相和自然大道的完整认识与实践,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以此,对待“概念” 应当遵循“立足本原,着重内涵,与时俱进,动态变化,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原则。本文“宗教”及“道教”概念即如此,并以道教思想为基——大道相通,就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进行纲要性初步探析,体现出“道”本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在”的内涵特征以及宗教“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生存为本”的革新观,简述如下:
1、科学、民主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谐、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历史今天,人类生存面临重要问题:人本侵犯自然,物欲腐蚀心灵,多元各自政,信仰错乱方向……使得科学脱离人文,民主徒有虚名,和谐无从奠基,自由异化泛滥……人类生存所有问题归结起来表面看已经造成“天怒人怨”,实质则为“心灵劫难”。
2、宗教以探寻宇宙、生命、社会真相为本——唯有发挥宗教心灵导向、化解及抚慰作用——教化心灵,启发智慧,鼓励自由,约束放纵,消除愚昧,拯救狂妄,与政治、法律等社会诸多机能协调统一,促进构建人神共治,才是人类社会最终出路。但是,宗教内涵与形式两方面同时需要传承革新,与时俱进,以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与物质、信仰与修炼、智慧与道德、治国与平天下相统一,而辩证处理宗教“教化”、“教会”及其与社会、国家、民族对应关系,探求并致力于实现人类生存之身心自由。
3、“人神共治”不同于历史上狭义宗教凌驾于政治之上的政教合一,而依据信仰、修炼与秩序管理的统一进行设定——立足自然整体观,既是原则,又是方法,还是目标,在精神纯美与世俗需求之间建立平衡,实现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以人、神、自然共同智慧立足解决人性弊端,实现信仰、修炼、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制衡等一系列社会目标的完善管理。
4、无论个体的人,还是社会群体,唯以“天、地、人”三道(规律、原则、方法)制衡才能够实现“人神共治”——“天道”代表心灵(心性)修炼,符合自然大道,“地道”代表不同地域、民族、国家历史传统,“人道”代表当前社会世俗需求。遵从三道统一,使得人类在满足世俗需求和拯救灵魂之间建立平衡能够实现。
5、面对人性“概念固化、执偏概全、欲望过度、元气损耗、言行不一”的共有弊端,人类遵从三道统一即在真理与邪说、正义与邪恶之间做出选择和平衡——培本固元,扶正祛邪,造福人间,减少灾难,体现出天有好生之德。
6、当前宗教及整个人类出现问题积弊已深,非“多元一统”不能解决问题。多元化的思想混乱——“百家争鸣”时代如何实现“一统”?唯有宇宙之“道”贯通天地,贯通万物,贯通多元化思想,冲破概念固化,萃取内涵实质——实施革新,才能够在人类文明的继承中糅合当今成就得以实现——既尊重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多元”存在,又使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回归(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民族、国家或共同体的“一统”。否则,各自站在自我立场,各自服务自我利益,只能导致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7、革新在于应用。应用在于适宜。适宜在于立足现实,体悟大道,传承历史,糅合文明,开拓进取,不拘一格,相对圆满有效解决人类当前及未来存在问题。
8、道教以宇宙之“道”为最高信仰和教化依据。“道”做为万物诞生的本原,不仅是意识形态的概念存在,而且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客观独立存在——其前者存在远远不能够真实反映后者,决定人类现实问题永远需要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所以,“道教”做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客观独立存在,远大于概念存在,不应被概念束缚和局限,而立足真实体验及当前状况,并以历史传统为依据,做以调整、补充和完善。
9、道教即中华祖先以“道”的理念赋予子孙后人(龙的传人)之教化,包括狭义道教——具有特定教义、教规、仪程、团体性质与广义道教——具有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实施全民教化性质的统一。史实证明,道教源自中国远古文明,自盘古开天至三皇五帝以来形成整个中华文明史“道统”传承——正是中华民族早期祖先对“道”的天人合一的实践、认识与教化,才形成并维系中华博大文明。如果脱离狭义与广义道教的存在,中华民族及文明将不复存在。以此,完整、真实的道教概念与“无神论”及社会学者通常所谓“道教”概念有本质差异,前者认为道教由中华早期祖先人神直接沟通直接创立并演变,后者则狭义认为由张道陵创立,并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产物,形成对道教的割裂认识。
10、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以“道”为存在根本和演化,顺则生,逆则亡。“道”的实质即具有“阴、阳”两种相对属性平衡一体的混元真炁(气)——同时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灵性)的统一,造化生成万物,化身宇宙至尊,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依据不同体悟对其称谓不同,如“盘古、盘古老祖、鸿君老祖、玄天老祖、皇天老祖、元天真人、天真皇人、无极老祖、无极老母、无量天尊、祖始爷、老天爷、天帝、上帝、真主”等,凡蕴含“开天辟地创世纪、宇宙永恒至尊大神——造物主”之称谓,概指其也——智慈兼备,威仪大方,法力无上,人神共仰。人类信仰其,与其能量和智慧沟通,既祈保平安,又实现心灵回归终极价值,等同追求与遵循自然大道——高扬真知与慈善(顺从自然规律),力挽无知与卑劣(违背自然规律),体现出信仰与修炼、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具有教化及拯救人类普世价值。
11、道教对混元真炁具有独到而系统认识,认为混元真炁不仅孕育造化最初生命盘古,而且对于“开天辟地”起主导作用,称谓“先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天地生成之后阴、阳二气交合形成“后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三”,具有诞生生命万物的本原能量和信息,称谓“灵魂”——灵魂元炁相对宇宙而言属于“后天”,但相对生命肉体而言又属“先天”。同时,生命肉体由父母阴、阳精气物质交合之元炁(受精卵)孕育生成——两者“元炁”对于生命体而言同属“先天”,共同构成生命体具有能量与智慧的本质存在和有机运转。但是,大多生命体失却清静心,不认识生命本质与修行,对于元炁只知用而不知节,更不知养,造成身心疲惫,愚昧昏沉,害己害人,苦不堪言。另一部分生命体心态清静,静则阴阳平衡合于元炁特征,元炁得以节、养,生命体获得运转必须的能量与信息(灵性、智慧)。以此,以提升灵魂能量和信息的修炼称谓“修真”,修到一定程度即所谓“明道”或“得道”,并以炁的是否充足反映出“道行”高低。
12、人类战争、冲突不仅发生在同一宗教与文明之内,而且发生在不同宗教与文明之间,反映出人类本身对绝对永恒“大道”真理认识及实践的局限性与悲哀性,同时反映出人类所认识及实践的永远只能是相对真理,即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永远不能代表绝对真理,唯有宇宙至尊能够代表,但其隐于无形,从来不曾直接临世,仅以派遣使者方式传播文明,形成相对真理。以此,对“道”的虔诚、虚心信仰和修炼必将成为全人类共有课题(任务),而使得人类有神论、无神论以及各宗教信仰、修炼者走到一起:同根同源,道炁相连,感应无形(大道),实践有形,克服小我,存异求同,共同谋取和谐生存最大福祉。
13、宗教以“人、神”共同存在为存在——依据“阴阳互根、对应并存”原则,人的灵感反映来源于神,有什么样人就有什么样神。反之亦然。人、神表现为同一生命本体的“阴”、“阳”形态。由于“阴”、“阳”形态不同,人、神以“灵魂感应”、简称“灵感”沟通。“灵感”来自于个体的人的灵魂反映,与个体的人“道行”——真实反映“道”的能力有关,仅代表个体的人的认识。以此,神既是客观独立存在,又是人类意识形态的反映——人即神,神即人,人、神既独立又统一,辩证表现为神支配人,人体现神。而可以说,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文明与智慧代表其人、其民族之神的法力与智慧——在世界范围,神不是永恒唯一的概念,而具有民族性、宗教性、历史性。不同宗教信仰的神,与不同民族或人群有直接文明渊源,或有一定血统渊源。同时反映出,人类文明复杂历程代表神界复杂历程——神界与人间大致对应。也就是说,人、神虽然“意识形态”和“生存方式”不同,但是共同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只有“大道”永恒,人、神以“道”相通,共同遵从。
14、在世界范围内,一定意义可以说,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诞生一个民族,或者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就没有传承生命力!而值得自豪的是,唯一仅有中国“盘古开天地”神话传说或道教神学具有思想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完整统一,反映中华文明对于世界(宇宙)本原高度认识,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断线的文明。因此,中华民族无论将盘古做为“中华根祖”景仰,还是做为“天帝至尊”景仰,都具有“法力无边,智慧无上”史实依据,使中华民族自尊、自强、自信、自豪、自责、自励,屹立世界东方。以此,道教“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 思想,称谓“道德文明”——不仅以“道”的真理认识直接转化为科技与文化艺术生产力,而且以“德”的人文实践直接决定社会和谐与进步发展,谋取实现人类生存身心自由,树立人类文明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