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的职场新人,靠喜剧打开自己
王文川文字功底好,因此顺利入职一家文化公司做短剧编剧和策划。开始跟着前辈,他还能在自己的小隔间里按照指示埋头创作。后来他开始独立接项目,需要频繁添加陌生作者的微信,解释来意,沟通想法,合作完成故事。但他怯于和陌生人建立关联,不知道怎么开口提出自己的需求,好像总担心会意见不合导致不欢而散。
性格内向成了他职业焦虑的来源。大学时期,王文川花了很多时间蜷缩在图书馆角落的沙发里,抱着书本阅读。但在职场,他不能只沉浸在文学世界里,他一直在寻求一个职业平衡点。
2022年,国内一档喜剧综艺节目吸引了王文川。他反复观摩作品,研究剧作结构,还尝试动笔写了几个剧本。2023年春天,他把本子投给节目,入围了一轮节目的编剧工作坊。在工作坊中,他面对的是一群陌生的演员、编剧,没有了工作指标作为评价标准,王文川的状态似乎更松弛了一些,开始张嘴主动表达。即使他觉得自己没有完全把想法说清楚,大家也总会给予掌声,下来后也有人会给他提建议。
王文川很快发现,自己对喜剧、对表达开始有了愈发强烈的热情。下班后,他能饿着肚子通勤50分钟,与十几公里外的喜剧“奔现”。在那儿,他的喜剧搭子们正等在一间借来的舞蹈教室里,面对大玻璃镜练习台词。
2023年的夏天充满惊喜,社恐的他拥有了诸多新奇的“初次体验”:第一次写出一个包袱,光是念出来就好笑,第一次在开放麦表演,站在舞台上逗得观众开怀大笑。笑声穿透他的紧张和观众席的黑暗,让王文川感受到一种切实的联结感。他和观众离开房间就形同陌路,但此刻,仅仅通过语言交流,双方就能获得强烈的情感共鸣。
而更意想不到的事情是,王文川的工作也因此获益——他的沟通状态有了很大改变。一次打通合作伙伴的电话时,他发现自己不再充满恐惧,反而涌起热烈的表达欲,能够熟练、开朗地介绍自己和业务。有时,他听到合作者提出有趣的情节构思,借助在喜剧中培养出的敏锐度和感知力,他还会本能地追问下去,与对方完成一次即兴共创。王文川越来越喜欢自己这份工作。
为Plan B做的努力,却成为了Plan A更上一层楼的养分。这其实正是“跨界准备”的隐秘能量:即使是毫不相干的两个领域,我们也能从分别的精进中,得到“元能力”的跃迁。正如查理芒格所说:“你应该对各种学科的各种思维都有所理解,并且经常使用它们——它们的全部,而不是某几个。”
因此,让自己掌握更多元的思维模式或技能,正是我们能够为人生创造更多溢出价值的关键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