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水木文摘
清华学子创办,新媒体第一文摘,中国人的心灵读本,每日精选好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ONE文艺生活  ·  出轨不离婚,已经不稀奇了 ·  2 天前  
深夜书屋  ·  不愧是杰出的思想家,经典巨著醍醐灌顶! ·  3 天前  
深夜书屋  ·  教员自述,太有力量了! ·  3 天前  
洞见  ·  比猪更怕过年的,是中年人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水木文摘

21岁女孩凌晨跳楼身亡:知道真相后,爸爸泣不成声……

水木文摘  · 公众号  · 美文  · 2019-04-22 22:30

正文


水木君说:

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孩子,或者对父母闭口不谈,或者报喜不报忧。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亲子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问题。沟通,可以让孩子看到爱,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关心。


文/七央

来源/凯叔讲故事(kaishujianggushi)





「爸妈,对不起,我是自愿的,不怪任何人。


21岁女孩儿在给父母留下一句遗言后,凌晨3点从17楼跳下。



父亲在整理女儿遗物时发现她的手写账单,每月几号,还多少钱,记得清清楚楚。



女儿过世几天后,父亲接到催债电话。


原来,女儿在2015年时借了几千块的网贷,一直拆东墙补西墙,三年来还了8万多,还有17万没有还清。


父亲痛苦地说: “这件事,我们看起来是很小的事情,大不了就是还十几万,钱不多,但却压了孩子三年。


原本年华正好的女孩,在遇到困难时没有和家人透露只言片语,最终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为什么她在最痛苦的时候选择独自承受,而不是向父母求助呢?


是什么让她陷入这种孤立无援的困境?



悲剧的发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往往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我无意揣测女孩为何不向父母说出真相,只是希望提醒更多父母能教会孩子,在他们困惑、迷茫的时能第一时间想到向父母求助。




记得今年2月,深圳一13岁男孩留下4封遗书后在家附近坠楼身亡。


他在给父母的遗书中写道:


「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讨厌我,我走了,请不要伤心。


作为一个母亲,我被这个孩子深深的绝望刺痛了。


为什么他会觉得父母讨厌自己?


孩子把心事都藏在了心底,我们无从得知。


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孩子和父母之间深深的隔阂。


那份亲子之间的陌生,让人心生悲凉。


《请回答1988》中,正焕新买的运动鞋被高年级的同学抢走,他没有告诉妈妈; 考试考了第一名,也不和妈妈说。


妈妈发现儿子对自己的疏离,倍感失落。



后来,妈妈试着和儿子沟通,她悄悄给儿子买了一双鞋子,又笨拙地拥抱儿子。


妈妈的努力,终于缓和了母子之间的关系。



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孩子,或者对父母闭口不谈,或者报喜不报忧。


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亲子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问题。


沟通,可以让孩子看到爱,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关心。


信任,是孩子的安全感


知乎上有人问: 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导致孩子不愿再跟家长沟通了?


点赞最高的回答是: 失去信任。

朋友是小学老师,她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


班上一个叫图图的男孩被另一个男孩把脸抓伤了,错不在图图。


朋友批评了抓人的男孩后,安慰图图: 「老师给你涂点药,通知妈妈早点来接你。


谁知道男孩恳求道: 「老师,你一定要告诉妈妈,我没有打架。 我自己说,妈妈不相信。


图图反复强调了三次,在得到朋友的肯定后才离开。

后来朋友给图图妈妈打电话,妈妈的第一反应果然先是认定自己的孩子惹事,在听到朋友的解释后还一直在强调,他要是不调皮别人也不会招惹他。


朋友说,这个孩子真是太让人心疼,说了实话妈妈不信,难道要孩子说谎不成?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如果连父母都不信任自己,孩子的心里该有多难过?


郑渊洁在《智齿》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女孩梁新被同学栽赃陷害,冤枉她偷了钱包。 当老师把她叫去办公室时,她第一时间说: 「我要给我父母打电话。 」听到这话,老师一愣,学生不都是最怕老师找家长告状的吗?


正是因为梁新对父母的信任,在受到冤枉后才会第一时间求助父母。


因为她知道: 即使全世界都不相信我,我的父母也会相信我。

对于孩子来说,信任是爱,也是安全感。 拥有父母信任的孩子,未来的路上才会更有底气。




给孩子试错的机会


孩子犯错时,父母的态度会直接关系到孩子是否愿意和父母沟通,对父母坦诚。


如果孩子在犯了错后,第一反应是: 爸爸妈妈知道了该怎么办?


这其实是非常危险的一个信号,说明在孩子心里装满了恐惧和担心。


如果一个孩子乐于向父母表达,那一定是父母给了孩子表达的信心。


朋友下班回到家,发现养了几个月的水仙花全都蔫了。


原来,是4岁的女儿给每一盆花都浇了热水。


女儿小心翼翼地解释: 「妈妈,我不小心把你的花浇死了。我本来是想帮妈妈忙的。」


虽然很心疼那几盆水仙,但朋友并没有对女儿生气,而是抱了抱女儿,告诉女儿如何养花才是正确的。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犯错。


不小心打破了水杯、弄坏了电视、弄丢了书包……没关系,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比起这些,把恐惧埋进孩子心里那才是真正的隐患。


孩子的每一次犯错都是成长,看见孩子,正确地引导孩子,孩子在犯错后才不会因恐惧而拒绝和父母沟通。



不指责,给孩子积极的暗示


我经常会听到一些父母这样对孩子说:


「光知道玩,要是心思放在学习上,早考第一了。


「别人都没有问题,怎么一到你这儿就有问题?


「跟你说了多少次,没有一次听的。


或许,我们因为一时情绪失控,说出一些气话,但听在孩子耳朵里却会当真的。


这些话,实际上是消极的暗示。


一味指责、埋怨孩子,孩子真的会朝这个假定的方向发展。


看过一个故事。


一个孩子放学后,把一封信交给妈妈,说老师交待只让妈妈看,妈妈边看边流泪。


孩子问妈妈: 「上面写了什么?


妈妈说: 「上面写着,你是一个天才。 这个学校对你来说太小了,没有老师能够教你了,妈妈只好把你带回家来教。


很多年后,妈妈去世了。


孩子在妈妈的抽屉里找到了当年老师给他的那封信,上面写着:「你的孩子有智力障碍,我们不能留他在学校,他被退学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